基于生态学视野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生态学基础理论相融合,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的意义。对生态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分析二者之间的交集以及融合,探讨基于生态学视野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生态学路径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生态学视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生态学基础理论有机融合,强调了主体的时代性特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理念。而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理念进行探索,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学基础理论的融合,可以探讨基于生态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在规律,这有助于我们从生态学的理论视角,寻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科学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学的融合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
1.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内涵
生态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关系:一个是生物与生物间的关系,一个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系统,即同类事物按照一定关系组成的结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教育对象在内的主体按照一定条件存在于相同的体系中,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持续开展物质、能量以及信息交换,这些作用在一起可以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是指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教育环境共同构成的,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教育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以及信息交换过程中所形成的有机联系整体。
2.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划分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主体与环境两大关键要素。以主体存在的空间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可以划分为宏观生态系统、中观生态系统以及微观生态系统三大类。其中,宏观生态系统主要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与外部大环境两大要素,后者专指物质圈层、制度圈层以及意识圈层。中观生态系统主要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以及中观环境两大要素,中观环境要素具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学校、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受教育场所。微观生态系统主要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以及微观环境两方面,其中,微观环境就是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目标而人为设置的情境。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学融合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学融合的价值,具体体现在功能性、价值性以及方法论三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实效性的实现,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有机协调、高效运行,而生态学关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对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学融合的价值,本质上就是生态学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所体现的价值的具体实现,也可以理解为主体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与和谐相对立的是失衡,失衡达到足够严重的程度就是断裂。主体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由此可以确保主体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根本性的价值坐标。生态学关注的是整体性与关联性,主体与社会之间存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对社会而言,整个社会所奉行的道德标准与行为规范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以及主体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讲,借助生态学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探讨,实际上是对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双重实现的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价值就是以生态学为视角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方法论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并非教育者做做工作就会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行为那么简单,而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这也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效果不佳的原因所在。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现状及其机理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现状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性问题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主体地位是不一样的。现阶段,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社会分工明确而精细,各个行业与领域都有自己的领军人物,这些领军人物立足于管理视角,对周围人群进行适度安排,相对管理而言,教育见效慢,这容易使教育处于从属性地位。另一方面,从个人经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认知程度等方面来讲,教育者明显比教育对象更具优势,这样的现状很容易造成教育对象的特点及现实需求被忽视的问题。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典型的交流单向性,即交流都是由教育者发起的,而受教育者多是接受,缺乏交流的互动性。
2.介体生态性问题
从当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针。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较多地关注其政治功能,教育内容常以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思想等方式呈现。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不太灵活。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而言,开放性是非常重要的,是其本质属性的直接体现。教育方法单一且不灵活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所面临的较大的阻碍,只有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促进教育对象向自身情感积极转化的效果。
3.环体生态性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环体就是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相独立存在的外部环境。宏观环境生态要素、中观环境生态要素以及微观环境生态要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主体的主导性地位。其中,从宏观层面来讲,对主体的削弱作用主要体现在物质圈层、制度圈层以及意识圈层等方面,从中观层面来讲,对主体的削弱作用主要体现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组织等方面。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现状的机理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机理分析
一方面,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一定的关怀性。很多人际关系直接体现在经济、政治、道德以及法律等各个层面。从本质上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就是协调人际关系的过程,教育者应以平等的观念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并赋予他们人文关怀,以便构筑真正的思想品格、政治品格以及道德品格。另一方面,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对象主体性不突出的问题。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差异性的影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具体体现在二者认识水平上:第一,双方立场上的区别,导致立场区别的原因是在个人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的关注点上存在區别;第二,双方知识结构存在区别;第三,双方思维方式存在区别,主要是由立场区别以及知识结构的区别所导致的,从这一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加个思维方式的区别,可以将思维方式的区别理解为立场区别与知识结构区别的延伸。 2.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生态机理分析
首先,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层面上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在开放性与适应性方面偏弱。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开放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相对封闭的,这就容易造成一定的偏差。内容相对封闭确保了自身的稳定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稳定的内容无法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少数人,受教育者是多数人,这样看来,似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要走适合大多数人的路线才能充分激发人们的积极性。然而实际并非如此,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社会需求以及社会价值才是他们首要考虑的内容。其次,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对较为传统,难以适应当前的实际发展需要,针对性与创新性都比较缺失。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设置有针对性的方式与方法,也就是注重方式方法的针对性及创新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生态机理分析
无论是在性质上还是在结构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都与环境系统存在明显的区别。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具有主观性特征,外部环境系统具有客观性特点,二者在结构及构成方面存在本质区别。从一定层面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系统的生成及变化直接导致内部介质及环体要素的改变,两大系统的异质性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中观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外部宏观环境,但中观环境又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与学习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他们需要结合外部环境选择最适宜的教育方式与内容。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投入存在较大差距,突出体现为农村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建设程度较低,开发力度不足。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生态学路径
(一)理论建构与与时俱进
一方面,我们要严格践行“一元引领”原则,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这一点已被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实。现如今,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已然顯露,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地位受到一定的冲击,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对其进行巩固。在对文化冠以价值之名时,多元化文化也就意味着多元化价值,价值供给多元化造成价值需求多元化,极易引发价值错位,对此必须有足够的重视。
另一方面,我们要始终坚持多元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构的多元借鉴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在区域层面,可以在对本土及外域资源进行筛选的基础上,借鉴其中的优势资源;在学科属性层面,可以对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生态学等资源进行借鉴。从学科属性层面来讲,在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坚持与时俱进,开展理论构建,在坚定不移地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导地位的基础之上,我们还要尝试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对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精华部分进行充分开发,同时向其融人一些现代化元素,从而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其次,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入探讨,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予以借鉴;最后,对关联学科成果加以吸收借鉴,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二)内容建构与求真务实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做到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也是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所提出的时间与空间要求。其中,面向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现代化以及环境的现代化两个方面,人的现代化发挥主导作用,环境现代化发挥规范作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密不可分。对主体自立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以及竞争意识的培养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程中极为关键的一点。面向世界,即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中要具有开放性,放眼世界,对国外成果要虚心学习和借鉴。面向未来,即要确保个体可以准确把握机遇,体现个体价值,这是因为以内容恒定性为标准对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具有不现实性。
另一方面,内容的建构务求真实。要注意贴近实际,同时注重个体性差异,这样可以提升内容的针对性。第一,就区域、行业以及部门而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以及政治敏锐度等方面,不同的人必然有所不同,所以,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程中也要包容并体现这种差异。第二,对不同个体而言,即使不考虑区域、行业或部门的因素,受年龄、环境以及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在思想上也必然有所区别,所以,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尽可能地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换言之,就是尽可能将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有机结合起来,并将其落实到位,确保实效性。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这里所谈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贴近生活,并非简单的物质层面,更主要的是精神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贴近实际与贴近生活的要求,就是要始终坚持群众化路线,借助相关活动的开展,促使群体主体间的地位平等,让他们互相团结、相互帮助,构建和谐群体,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目标。
(三)环境优化与适应超越
作为生态系统的关键内容之一,环境的不断优化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目标的有力保障,对主体而言,他们要积极地适应环境,并最终超越环境。
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宏观层面的三大圈层建设。这里所谈及的三大圈层,是指物质圈层、制度圈层以及意识圈层,其中,物质圈层直接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效果。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保障,物质圈层的建设,是国富民强的基本途径。人文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步发展而不断丰富,在它们发展的过程中,物质圈层也在不断丰富,从而不断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资源创造有利条件。物质圈层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等各个层面。
制度圈层,即物质圈层在制度以及规则等方面的反应。制度圈层的价值主要是规范主体行为,从这一层面来讲,全面开展制度圈层建设,不断丰富制度圈层内容,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意识圈层,即物质圈层与制度圈层在思维层面的写照,在意识圈层建设过程中,诸如文化以及心理等环境因素对建设进程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要想实现意识圈层价值,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获取同一环境中大众的接受与认可。从这一角度分析,在开展意识圈层建设的过程中,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开展文化与心理环境建设。 另一方面,主体要逐步适应环境,主动超越环境。第一,主体系统适应外部环境系统。主体系统要努力去适应外部环境系统,这一过程主要强调主体的积极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动适用外部大环境变化,积极主动获取外部信息,灵活运用自身知识对外部环境变化进行解释,并将有效准确的信息及时传递给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始终坚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解放思想,兼容并蓄。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导教育对象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重点突出教育者的引导作用。第二,主体系统超越外部环境系统。此处所谈及的超越,并不是简单粗暴地将思想政治的教育主体置于教育环境系统之上,而是注重结构与功能的完善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效益对外部大环境,特别是对意识圈层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笔者尝试从生态学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及划分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分别从主体、介体以及环体三个层面探讨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分析了其现状,并深入研究了其内在机理,以求引起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影响教育实效性的生态系统因素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王东强,兰觉明,田书芹.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培训实效性评价体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33).
[2]王东强,兰觉明.论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培训实效性质化评价机制[J].继续教育研究,2011,(9).
[3]叶立国.系统科学的五大理论突破[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9).
[4]蔡红建.打牢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础[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9).
[5]邱柏生.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兼论生态德育研究的方法论指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1,(8).
[6]王春福.论社会转型期公共政策的制度生态及其优化[J].学术交流,2011,(8).
[7]刘航.生态学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
[8]邵文英.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资源的有机整合与运用[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9]吴松强.生态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合力研究[J].教育探索,2012,(9).
[10]王安琪.生态学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责编:清 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21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