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反恐工作的改进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数据背景下,恐怖信息具有数据量大、价值密度低、类型多样复杂、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等新特点,反恐工作与大数据技术有效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研究发现中国的反恐工作存在组织体系不健全、没有专门的全国范围内的反恐数据库、缺乏大数据技术人才、社会动员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整合反恐资源、提升反恐技术手段、培养有大数据思维的技术人才、加强公众和机构的参与和合作、深入推进国际反恐合作等措施,以期有效打击恐怖主义。
关键词:反恐;大数据;情报;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5913/j.cnki.kjycx.2019.10.002
当今社会国际环境复杂,恐怖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安全稳定。在当今大数据技术发展迅猛的环境下,人们的各种活动都不可避免地会留下各种痕迹,恐怖分子也不例外。充分研究和利用大数据相关技术的优势,有效收集、分析、预测、研判反恐情报,建立和完善涉恐情报机制,对于监测预警反恐态势、有效打击恐怖主义非常重要。
1 基于大数据的反恐
1.1 大数据的概念及特征
大数据( Big data)的概念首次出现于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2011年研究报告,2012年该公司正式将数据量巨大并包含结构性、半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的数据定义为大数据。
大数据的基本特征为“4V”,即Volume(大量)、Variety(多样)、Velocity(高速)和Value(低价值密度),具体表现为:①海量数据。数据量由TB级别跃升至PB级别甚至ZB级别,數据非常分散地存在于各个角落。②数据类型多样化。除了各网站数据,还有社交网络、博客、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数据以及多个终端的音视频数据等,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都有。③数据的产生、传播速度都很快。互联网上每秒钟都会产生大量数据,并很快被传播出去,用户对数据处理的实时性要求很高。④价值密度低。单位数据蕴含的价值很少,往往海量数据中只有一两条信息是有用的,需要去伪存真,进行有效挖掘。
1.2 大数据反恐
大数据反恐是大数据环境下的反恐,要求更新传统思维和理念,实现大数据与反恐的有效融合。大数据背景下,除了借助传统的信息和技术手段以外,更需要通过大数据技术,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和恐怖分子、恐怖事件相关的“蛛丝马迹”,并进行多联数据分析,生成面向决策的可视化成果,辅助人们进行决策。
大数据环境下,反恐信息具有以下特点:①数据量大,价值密度低。大数据背景下,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相关信息都会在互联网上留下痕迹,而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可能又延伸出数量巨大的其他数据。虽然有大量的数据来源,有价值的信息却非常有限,需要综合利用多种算法,去除一些无用的“噪声”数据,提取有用的信息。②类型多样,结构复杂。由于来源多样,信息的数据结构各有不同,既有结构化的、也有半结构化的、非结构化的数据。即使是结构化数据,字段、类型等也各不相同。对这些多源异构的数据进行融合处理,是大数据分析处理的关键环节之一。③隐蔽性强,侦控难度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恐怖分子的联络更加隐蔽。他们大多受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反侦查能力极强,一些敏感的关键信息大都经过技术处理,并发布一些虚假情报以掩饰其身份。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反恐情报的获取和情报的准确性,给反恐侦控工作增加了难度。④传播迅速,处置难度大。互联网环境下,恐怖分子可以很方便地使用Twitter、Facebook、论坛等平台实现消息的发布和传播,很短时间内,就能使消息遍布网络。便携智能设备也使恐怖分子能方便地编辑各种信息、现场直播,所以恐怖行动的突发性极强,很难预测,干警的反应和处理时间很短,很难应对。
2 大数据环境下反恐工作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反恐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尤其是2015-12-27,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将反恐纳入国家安全战略,从2016-01-01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反恐工作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新阶段。但是面对大数据的考验,还存在以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反恐情报组织体系不完善
反恐情报有其特殊性,数据来源广泛、信息分散、难以获取、时效性强,且各情报之间较为分散。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反恐信息会在不同部门存在,比如中国的反恐工作由国家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涉及的业务机关有公安部、国家安全部、武警等。这些单位存在职责划分不够清晰、业务职能交叉、协调沟通缺少制度化等问题,给反恐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效进行带来很多问题。而且因为很多数据敏感、涉密,所以各单位之间隐瞒、漏报情报的事情也时有发生。由于不同的渠道来源,各部门掌握的情报内容、结构以及详略程度等也各不相同,无数据共享机制,无法形成完善的反恐战略体系。
2.2 反恐数据库不健全
真实、有效的数据来源,完善的反恐数据库是有效进行反恐工作的基础。目前中国虽然反恐工作各业务部门都有相应的情报,但由于来源不同、数据处理能力限制等因素,各部门的数据差异较大,甚至同一事件的信息也可能不尽相同。中国并没有建成专门的、能在全国范围内共享的反恐数据库。而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加大投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资源和技术,完善其反恐体系建设,以便更有效地预防和打击恐怖活动。比如美国在“9·11”事件后,对原有的情报机构进行了重组整合,重金投入建成了完善的恐怖分子数据库,收集了全国的恐怖分子数据资料,并通过反恐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了查阅大多数美国人的个人信息和犯罪记录的功能。
2.3 大数据技术人才匮乏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恐怖分子的作案手段发生了巨大改变。网络成为恐怖主义蔓延的新的主要领域,恐怖信息更加隐蔽分散,攻击手段也更加多元化。恐怖分子常采用黑客战和网络心理战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设法攻击一些核心部门的计算机系统等,而且还利用Twitter、Facebook、论坛等平台发布和传播消息,行为更加隐蔽和分散,给反恐工作增加了不小难度。 而基于历史等一些原因,中国反恐队伍人员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人工收集数据仍是现在反恐数据收集的主要方式之一,工作效率和质量低下。大数据技术作为这几年兴起的新技术,对人员的信息素质要求很高,中国反恐工作正面临大数据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虽然反恐工作人员也进行业务培训,由于数据涉密等原因,还是以技能和警务实战培训为主,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反恐实战方面的培训很少。
2.4 反恐社会动员不足
中国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反恐活动起步较晚,一些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各部门的协调分工也不健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是以传统反恐手段为主,没有形成大数据反恐的思维,新技术和手段的应用不足。虽然恐怖分子的魔爪已经伸向了广大民众,但民众警惕性和重视程度普遍不足,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和报告意识。这给了恐怖分子很多隐藏的机会,不容易被发现和打击。反恐部门在调查、侦查等阶段,需要和银行、通信、交通等多部门合作,需要海量的信息。由于担心信息泄露,影响业务和工作安全,有些单位合作意愿不强,影响反恐工作进展。
3 大数据环境下反恐工作的改进策略
3.1 整合反恐资源,实现数据共享
中国的反恐队伍主要由公安、国安、武警等部门组成,由国家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这些部门协调工作,存在权责不够明晰等问题,组织调度等都比较烦琐,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如果能有效地整合这些反恐力量,方便地直接调度和指挥一线反恐人员,给他们一定的便利处置权,必然会提高工作的效率。这些部门都有一些反恐情报,但由于来源不同、处理方式差异等原因,数据之间的结构、内容等都不尽相同,而这些信息可能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存在价值,需要进行融合处理。另外,由于保密制度、信息保障方式等限制,这些业务部门没有建立统一的反恐数据平台,如果建立专门的反恐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简化办事流程,必然会大幅提高反恐工作的效率。
3.2 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技术手段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便捷的网络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恐怖分子的活动越来越隐蔽,方式也灵活多样,传统反恐方法打击的有效性下降。大数据环境下,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能挖掘出其深层的联系,为反恐犯罪的预测、辅助决策和有效打击,提供数据支持;机器学习技术,可以智能化监管数据,实现数据捕获、数据解密、数据分析自动快速完成,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打击犯罪。这些信息技术对设备和人员的要求很高,发展和更新很快,需要大量财政的投入。另外,因为反恐信息涉及到国家的安全,我们必须加大研发投入,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设备和管理软件,推进各项技术的国产化。
3.3 强化大数据思维,培养技术人才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国际反恐的趋势,反恐人员需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培养大数据的视野和思维,掌握相关技术。中国现有反恐人员这方面的素质普遍不高,需要请专业人员定期进行培训,提升业务水平。大数据作为蓬勃发展的新工科专业,现在各行各业的缺口都很大。应积极引进相关专业的创新人才,充实到反恐队伍中去。还应和国内一线的信息技术企业搞好合作,并培育高水平的兼职人才。
3.4 加强反恐宣传,鼓励民众参与
反恐工作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应积极宣传反恐知识,加强反恐教育,尤其是青少年人群的反恐教育。只有加强反恐知识的宣传,才能提高民众应对恐怖主义的心理素质和知识储备。青少年人群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未成熟,一些思想激进的年轻人容易被恐怖分子利用。对青少年更应加强教育,避免他们走向极端,被恐怖分子招募。
中国有世界排名第一的网民数量,可以充分发挥普通网民的作用,为反恐部门提供和报告线索,群策群力,不给恐怖分子隐藏之地。反恐部门还应和银行、交通、海关等部门多联系合作,定期对其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反恐意识和应对技能。
反恐部门除了平时的宣讲教育活動,还应该定期向民众报告其工作进展和周边形势,尤其是恐怖事件发生期间,更应该及时报告相关信息,以免造成民众不必要的恐慌。
3.5 构建国际反恐框架,深入推进国际合作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已成为恐怖分子从事恐怖主义活动的主要工具。网络没有国界和距离的限制,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恐怖分子经常勾结在一起,跨地域、跨国界作案。各国应该严格遵循国际法的原则,构建统一的国际反恐框架,共同防范、打击恐怖主义。中国应积极有效地推进国际合作,互通情报,技术互鉴,切实融入全球反恐合作体系,在全世界形成打击反恐主义的整体合力。
参考文献:
[1]倪叶舟,张鹏,扈翔,等.大数据背景下涉恐信息挖掘方法综述[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8 (4): 91-95。
[2]张琼.大数据时代的人力资源量化管理[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ll):112.
[3]王栋.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反恐情报的SWOT分析[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8( 3): 52-53.
[4]盘冠员,章德彪.网络反恐大策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6.
[5]柏枫.大数据背景下反恐情报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广西警察学院院报,2008(1):92-97.
[6]左吴.“9·11”事件后美国反恐情报信息体系的重建[J].江苏警官学院院报,2006(2):131-135.
[7]周骥,李丽娟,陆惠龙,等.浅议网络恐怖主义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武警学院学报,2018( 10): 78-83.
[8]李刚.网络空间:恐怖主义蔓延的新战场[J].中国信息安全,2014( 10):60-73.
[9]克玉辉.我国网络反恐法治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8: 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21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