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现状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对于目前农村初中学生整体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留守儿童学生增多,导致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平平,学习兴趣不浓厚的情况,提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旨在提高农村初中学生数学的成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182-02
  小组合作学习是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今天社会的各个领域,越来越注重团体合作(即小组合作)的精神。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关注和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教学中被开始重视和应用。但由于对“小组合作学习”没有作深刻的理解与探研,常常还在一种比较浅的层面上展开,因而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致使很多的小组合作学习走过场,往往徒有虚表而效果不佳。特别是目前农村初中学生学生整体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留守儿童学生增多,导致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平平,学习兴趣不浓厚,教师对此困惑也较大。基于以上原因,特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目的旨在通过调查,寻找、诊断、分析问题及原因所在,研究、制定解决对策,使小组合作学习能真正起到改进课堂教学机制、改善教学方式、改良教学形式,优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和策略。
  一、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小组成员构建不科学。
  教师一般采用前后桌同学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既简单又省时,但是教师却忽略了小组成员的差异,包括在性別、学业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有可能造成有些小组热闹非凡,而有些小组则是鸦雀无声,达不到合作的效果。有的把学习成绩作为分组依据,有的甚至采取随机分组的教学方式,这些行为都会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2.小组合作学习时未能创设营造应有的情境。
  合作学习前没有创设应有的条件为有效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合作时又没有给予充裕的时间,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只顾预设,不问生成,造成合作时疲于应付,无从下手,往往是虎头蛇尾,学生无法从容进行实验、探索、讨论,只得早早收场。有时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参与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常规的小组成员分配会使成绩优秀的学生处于有利地位,进而对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不公平,一旦学生之间的关系出现不和协就会阻碍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小组成员应当时常更换,避免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依赖性和受思维定势的影响降低学习效率。
  3.教师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通常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中会扮演看客的角色,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而且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没有参与到学生学习当中的老师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适当指导,导致课堂秩序混乱,这就是教育工作者在角色扮演上的缺失。
  4.教师缺少有效并且全面的评价方式。
  关于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是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最重要的一环,不仅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完整性,还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再发展性,因此,教育工作者对小组合作学习不全面和不科学的评价不能使初中数学教学更好地发展。教育工作者对小组合作学习中评价的缺失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重视对小组内个人的评价,而忽略对小组合作的团体评价;其次,教育工作者往往只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通常忽略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评价。
  二、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
  1.建立科学的合作学习小组。
  合理安排小组人数,学习小组人数一般为4—6人,以2人为基本互助单位(互补、互助),根据班额大小,分成6—8组为宜。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由于小组成员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充分体现了“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同组同质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班级混乱,小组合作学习成为空谈。
  2.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提高合作效率。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应重视“引”,大胆“放”,抓住合作契机及时引导。可以在新知探就的过程中引导;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引导;在灵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中努力丰富文本和自我中引导;在小组合作的有效方法和形式上加以引导等。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自始至终营造民主、和谐的合作气氛,既不失时机地点拨,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完善,教师通过观察、参与(合作学习的一分子)、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学风和习惯。
  3.切实加强师生互动与交流。
  在小组学习中,学生遇到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给与适当的点拨。有效的师生交往,对话、交流的重要性关系到学生是否充分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互动交流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授与受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平等的对话过程,这种过程强调的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讨论、共同提高的相辅相成关系。在教学课堂中,如果教师能够营造一种适合与学生参与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情情况有所了解、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与学生能够密切配合。
  4.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关键在于要于将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和小组评相结合。制定小组学习评价体系,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及时恰当的评价,能大大提高小组成员的整体意识,淡化竞争、增强合作,提高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教师应明确对小组中心发言人的评价不应是对其个人的评价,而是对这个小组的评价,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小组的整体感觉。
  参考文献
  [1]孙立新:世界知识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的《小组合作学习指导策略》.
  [2]南希·弗雷.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的《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作者简介:蒙健(1983.10-),男,贵州望谟,贵州省望谟县第六中学,中小学数学高级教师,初中数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89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