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生活化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前,课程改革进入校本化实施阶段,校本课程的建设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热点。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指导校本课程的建设,符合教育必须紧密联系生活的本质。校本课程的建设,不仅指以综合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为载体构建的活动类课程,还包括学科类课程的综合、交融与拓展。生活化校本课程的建构应包含四个方面的要素:课程资源的选择与整合、课程教学的综合与拓展、学习活动的情境与方式,课程评价的指向与引导。
【关键词】课程改革 生活教育 校本课程
一、小学数学校本课程资源的选择与整合
教材是人类过去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所创造的知识与技能的结晶,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凭借。把课内外资源整合起来,一是为了理解知识的形成和内涵,了解人类各种生活经验的宝贵,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二是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带来新知识的源源不断的喷发,有的甚至改变了历史经验的认知,这就需要把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更新引入教学,让学生用新的视角去认识社会和世界。三是学习课本的知识,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运用。活动类课程资源主要来自生活,包括学生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
二、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生活化策略的实施
1.以“实用”为落脚点,搭建生活化课堂
这要求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活动,让学生爱上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将这些资源融入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从而乐于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以社区教学为延伸,凸显生活化课程的开放性
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理念指出:“生活教育既然以社會为学校,教室的范围自然不是在房子里,而是在天地间。”这也就是说课程要以自然与社会为活教材,整合本土文化中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走进社区,将知识技能用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形成开放性的生活化校本课程。
3.课程教学的综合与拓展
(1)学科内部知识板块的整合和拓展
课程内容常常以知识或能力组成一个个板块,例如语文课程内容有五个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构成。有效的语文教学,这五个板块应该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但是,长期以来,语文课程最重要的板块“阅读”和“写作”,很多老师是分开来教的,特别是花时最多的阅读教学,有的完全不联系写作,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浪费太多宝贵的教学时间;有的表面上看也算联系了,但只是课文写作特点的归纳而已。再说,写作的学习,如果离开了语言和文章两大因素的阅读品味,只是“技术主义”地讲解或归纳写作的方法技巧,也是很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因此,阅读和写作,需要统整,这是重构语文课程教学的必然举措,最佳途径是“读写一体化”:一是教师在解读课文时发现写作教学的点,在教学时把阅读与写作有机融合,通过语言和章法的理解领悟写作的奥秘;二是抓住课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学习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训练实践。学科内的拓展要善于组块教学。
(2)学科之间的交融沟通
传统教育强调学科本位,学科之间缺乏综合。其实,陶行知先生强调的培养学生的生活力,正是集合各个学科知识和能力而形成的综合素养。所以,课程改革主张打通学科之间的阻隔,倡导跨学科的学习。基于儿童生活特点和认知规律,建构“儿童哲学”“儿童思维”“儿童阅读”“儿童写作”四个板块,把小学有关课程整合起来,这是学科内“组块教学”向跨学科“板块教学”的发展。
4.学习活动的情境与方式
课程教学是学习活动有趣、有效、有序推进的过程。学科类课程学习和运用知识,活动类课程发现和创新知识都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的。两者在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上最大的不同在活动情境的创设上,前者主要是生活情境引进课堂,后者则主要是课堂外实地活动情境的开展。学科类和活动类课程的学习活动共同的教学方式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活动类课程采用“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的方法,不少教师认为符合这一类课程的特点,运用起来比较顺当。学科课程中,小学科学和数学的实验课以及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实验课运用这种方法也是合适的。有疑惑的是,学科课程的其他学科的教学要不要首选这种方法?回答是肯定的。新课改主张“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提倡教师要通过实践的环节了解学生的学力基础,要创设问题情境或生活情境让学生发现知识和运用尝试,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生成新的教学活动,要注重评讲和纠错等,其实这些都是在践行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和“行知行”的教学思想方法。
参考文献:
[1]张鑫.小学数学生活化趣味阅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6,(03):101.
[2]王芳.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教书育人,2016,(35):67.
[3]农大钦.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7,(05):115.
[4]权红.开发多元校本课程 推动学校特色发展[J].中国民族教育,2017,(10):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16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