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口语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组织开展小学英语的口语教学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小学生的口语学习兴趣,采用丰富多彩的趣味化方式,让小学生练习口语,提高他们的口语水平。在口语训练中,增强学生与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體会到用英语进行沟通的成就感,联合学生家庭共同做好小学生的口语训练活动。
  【关键词】小学英语 口语教学 趣味化
  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重点在于激发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并给他们的英语学习起到启蒙教育的作用。在开展小学生口语训练的过程中,重点要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给他们提供丰富的英语口语训练环境和资源,让小学生在应用英语,口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夯实基础。面向小学生开展的口语训练活动,要注意方式方法,要采取创新的理念组织实施。
  一、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可以采取情境化的教学模式来开展
  学生的英语口语训练,可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然而效果并不明显,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只是被动学习,而且口语的训练并不重视。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要创新英语口语教学的形式,采用更加生动的方式来组织口语教学,小学生的英语口语训练最好是在情境化的模式中来开展,在情境中,面对一些交流的主题,运用英语的思维,语法构成等来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这样的形式可以嵌套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嵌套在各种游戏活动中,这些都是非常受到小学生的喜爱的更加活泼的形式。情境化的设计和打造,可以借鉴教材上的主题,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来综合实行。教师要创新教学设计的理念,或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思维,用不走寻常路的理念,指导整个教学设计,让小学生在口语训练活动中感受到更多的轻松快乐和成就。
  在小学阶段的语言训练中,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学习它们的名称,描绘它们的形状、颜色、性质、用途等,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因此,情境的打造、取材是非常丰富的,而最多的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就地取材。在小学阶段,学生所学到的英语也是日常用语,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主题是小学阶段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从教室里的物品,到家庭当中常用的物件儿,这些都可以呈现在课堂上,作为小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道具。让小学生在口语训练中掌握这些物品的英语表达方式,逐渐的渗透英语的思维,英语的基础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
  二、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口语的练习
  口语的训练可以结合游戏活动来开展,因为游戏活动,让小学生感受到更多的快乐,而且他们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完成游戏任务,也会获得相应的奖励。游戏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要考虑到安全因素,而且游戏活动最主要的是,让小学生忘掉自己,正在学习英语,正在锻炼口语,让他们以一种游戏化的心态去迎接接下来的潜移默化的学习,自然发生的学习过程。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学习是一件很累很枯燥的事情,如果小学生也从家长或老师那里得到了这样的错误观念,那么他们在还没有上英语课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痛苦畏难的情绪。为了避免这样的情绪对教学产生抑制的作用,教师可以游戏化的方式来组织进行。所以,这也正是游戏化的口语训练方式之所以有效的重要原因所在。
  三、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主导小学生的口语练习活动
  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他们可以从生活入手,从生活中可以见到的事物入手,去学习英语的思维方式,去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在这样主动练习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们对于英语口语练习的强烈兴趣。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的时候,也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一定要强调让学生放大音量大声的模仿,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越大声学生内心的底气越足,他们的自信心也会越强。另外在模仿的时候也要细心,要能够准确的听出来发音的具体特点,并且能够抓住一些发音上的细微的不同,并且在模仿的时候准确的表达出来。所以,大声的模仿训练是一种非常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教师也要给学生做好榜样,教师在课堂之上大胆地开口的讲英语,在课下见到学生的时候也用英语与学生问好或交流,这样给了他们更多的语言学习的情境,而且能够让他们在生活中时不时的蹦出几句英文,有效的提高了他们英语思维的成熟度。所以,要结合鲜活的生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丰富的语言学习和练习的环境,让学生们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相应的情境,就想到英文的表达方式,让他们逐渐地熟悉英语,这门语言在生活中的用途。
  总之,面向小学生开展的口语教学活动,要富有情境性,并且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们能够沉浸其中,感受到英语口语学习的魅力,加强小学生们在口语中的积极性,让学生们能够主动地大胆开口讲英语,通过口语练习活动,强化学生之间的联系,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参考文献:
  [1]冯颖妍.小学英语口语有效教学设计研究[D].广州大学,2012.
  [2]杨欣,黄琳.浅谈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34) :3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16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