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市耕地地力建设与利用改良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應用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成果资料、2008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和测土配方施肥资料,调查潜山市耕地的立地条件和生产管理情况,分析养分、土壤物理状况等,指出潜山市耕地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耕地地力建设与利用改良对策。该研究为全面提高潜山市农业工作的管理水平,实现耕地质量动态监控管理,为各级农业决策者和科技工作者制定农业发展规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改良并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实现科学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耕地地力建设;利用改良;对策
中图分类号 S15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6-0098-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6.02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Countermeasur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 in Qianshan City
ZHU Zai she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 of Qianshan City, Qianshan, Anhui 246300)
Abstract Applying the results of the second soil census, the land use status survey data in 2008, the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 fertilization data, to investigate the site condi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of the cultivated land in Qianshan City, and analyze the nutrient and soil physical conditions.We pointed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ultivated land use in Qianshan City, 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for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This study provided a scientific basis for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agricultural work in Qianshan City and realizing the dynamic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formulat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lans for agricultural policymakers and scientistsat all levels,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safeguarding food production, building pollution free agricultural products bases,improving and utilizing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nd achieving scientific fertilization.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fertility construction;Improving and utilization;Countermeasure 潜山市耕地面积3.29万hm2,总人口58.30万人,人均耕地0.06 hm2,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81万hm2,复种指数为146.20%。农业生产已由过去的单一粮食生产逐步形成以粮食生产为主导产业,以瓜蒌、茶叶、食用菌、畜牧、蚕桑、油茶为特色产业,稳定发展蔬菜、棉花、油料、瓜果并举的农业产业结构形式[1]。
笔者拟应用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成果资料、2008年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和测土配方施肥资料,在全市范围内科学选取2 000个点位,调查耕地的立地条件和生产管理情况[2],采集土样、植株样,分析养分、土壤物理状况等,完成肥效田间试验80个,基本掌握全市土壤理化性状、养分含量、土壤障碍因素、土壤管理条件等状况[2],以期为全面提高潜山市农业工作的管理水平,实现耕地质量动态监控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各级农业决策者和科技工作者制定农业发展规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改良并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实现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1 耕地利用特点
1.1 复种指数高
潜山市农作物以粮食作物为主,种植面积占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4%,复种模式主要有稻-麦、 稻-油、油-棉、稻-稻、瓜-稻、麦-玉、麦-薯等。粮食作物中稻谷种植面积3.08万hm2,占全年总播种面积64%,其中海拔500 m以上的偏远山区和部分圩畈地区主要种植一年一熟的中稻或一季晚稻,占稻谷种植面积的47%,其余稻谷均为复种模式。蔬菜地绝大部分为一年二作到一年四作不等。全市综合复种指数达146.20%。
1.2 区域特点明显
潜山市海拔由东南圩畈区向西北山区逐渐递增,地形、地貌和土壤类型各有不同,土壤光、水、热条件差异悬殊,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模式的种植业,作物布局呈现明显区域性,如东南部丘陵和东部圩畈粮、林、牧区,南部圩畈粮、油、竹、牧区,西北中低山(丘)林、粮、牧、茶、桑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基本形成。
1.3 利用方式多元化
潜山市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和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新路子,充分发挥各地的地理优势,提出了“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调整结构,增收富民”的基本指导思想,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子,初步形成了优质粮油、特色茶叶、特色瓜蒌、特色食用菌、特色蚕桑、特色油茶等优势农业产业。
1.4 集约化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的进步,潜山市耕地集约化利用水平逐年提高[3]。土地流转不断提高,种植大户不断涌现,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基本走向规范。2018年全市百亩以上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 126家,承包面积2.1万hm2。
2 耕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第二次土壤普查和前期地力监测的基础上,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通过野外细致的调查和室内的详细分析,潜山市耕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渍
主要发生在地势低洼的圩畈平原、沿河两岸坝边和山丘冲垄下部因局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造成常年或季节性渍涝的土壤;或者由于季节性洪水泛滥及局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以及土质黏重,耕作制度不当引起滞水潜育现象的土壤。全市潜育化土壤第二次土壤普查时达1.12万hm2,占水稻土的36.37%,经过数十年的改良,面积已减至 0.69万hm2,在耕地中仍占不小比重。这种土体中还原性物质明显积累,水气热不协调,肥力通常不低,但有效养分贫乏,禾苗生长差、发棵迟、无效分蘖多,产量不高[4]。
2.2 酸
土壤酸碱性对农作物根系吸收离子的影响很大,对土壤的一系列肥力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各种农作物都有其适宜的酸碱度范围,超过这个范围作物生长受阻。由于地形、水文等条件以及不合理施肥的影响,潜山市的耕地土壤呈现酸性化趋势。按酸碱度分级标准,全市pH平均值5.4,呈酸性,其中pH<5.5的耕地面积2.55万hm2,占总耕地的77.51%;pH<5.0的耕地面积达0.58万hm2,占总耕地的 17.63%[5]。
2.3 浅(瘦)
一般有两层含义:土层浅和耕作层浅。潜山市山区大部分旱地土壤土層浅薄,土层厚度为20~55 cm,面积为0.05万hm2左右,约占全市旱地的3.25%;水稻土中有3个土种土层厚度为23~60 cm,面积560.26 hm2,占全市水稻土的3.21%。潜山市耕地土壤耕作层厚度为9~24 cm,平均厚度只有一级地达16.5 cm,大部分耕地为15 cm左右,其中有1 186.21 hm2耕地在40 cm左右还出现砾石层,这些都不利于作物的根系发育,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2.4 黏
主要表现为土壤表层质地黏重,潜山市下蜀黄土、第四纪红土发育的土壤质地一般为重壤土或轻黏土。全市重壤土0.61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8.54%;黏土 37.50 hm2。这部分耕地有机质含量较低,质地黏重,物理性状差,湿时黏,干时硬,适耕期短,管理不便,产量不高。
2.5 澄
主要表现为土壤淀浆板结,插秧困难,不利作物扎根,作物活棵分蘖慢,肥劲短促,易脱肥早衰。潜山市黄白土田、澄白土田就是这种情况,面积571.94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74%。由于它们成土母质为下蜀黄土,其粉砂含量较高,在地势稍高的岗地和冲塝上,受雨水冲刷而引起侧渗、水漂、黏粒淋失,出现淀浆现象。 2.6 砂
耕层质地偏砂或耕层下有砂层,漏水漏肥。主要分布在圩畈区,属近河相,水田面积大约有0.18万hm2,占耕地总面积5.47%;旱地0.04万hm2,占耕地总面积1.22%。
2.7 土壤养分不合理
潜山市土壤中除铁、锰、钙、镁、硫等元素含量较高外,其他元素含量都不高,其中磷中等偏下,钾、锌严重缺乏,已成为农作物增产增收的主要限制因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施肥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化肥施用结构不合理,有机肥与无机肥施用比例严重失调;二是氮磷钾比例不合理;三是施肥方式不合理;“一炮轰”的施肥方式即肥料一次性基施仍大量存在,不追肥或很少追肥,这对农作物的生长、土壤结构、肥料利用、地力都有不利的影响,应该减少基肥用量,增加追肥次数;四是忽略微肥、微生物肥料的施用[6]。
2.8 易旱易涝
地势较高,水源无保证,主要依靠降水灌溉的“看天收”田块,在淹育型水稻土上比较多,另外部分旱地也是主要靠人工抽水、自然降水来保证水源,这些耕地极易受旱,面积为758 hm2。而圩畈区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的田块排水不通畅,容易受涝,在潜山市油坝乡、王河镇、黄泥镇分布比较多,梅城镇、余井镇也有零星分布。旱涝灾害,致使土壤易干易湿,是农业生产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也是引起土壤通气和热量状况不良的直接原因。
3 耕地地力建设与利用改良对策
耕地地力建设与改良要分片分区,因地制宜采取措施[7]。潜山市在充分分析第二次土壤普查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各项资料,以及耕地利用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主要土壤组合,结合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利用改良方向、途径、措施来进行分区改良。全市划分为3个利用改良区,即西北部山(丘)区水土保持、林牧粮区,中部岗地蓄水还林、培肥改土粮油林牧区,东南部圩畈治涝改砂培肥粮油区。在同区内地貌单元、主要土壤类型和利用改良方向比较一致,并根据小地貌类型和土壤组合的不同,将肥力性状特征、农业生产特点和利用改良途径基本相同的区域划分为利用改良片,全市共分7个利用改良片,即中山护林保土片[8],低山丘陵退耕还林治理水土片,山间谷地、盆地作物改制治渍增肥片,岗地退耕还林、增肥改土片,冲、塝水稻土深耕增肥改良片,近河洼地、低圩湖田排水治潜片,平畈轮作换茬高产培肥片。
3.1 西北部山(丘)区水土保持、林牧粮区
该区位于市境西北部,涉及黄柏、槎水、塔畈、官庄、水吼、五庙、龙潭的全部,源潭、余井、梅城、天柱山、痘姆、黄铺乡镇的部分村,计13个乡镇,该区海拔为100~1 539 m,地形复杂,高低悬殊,气候垂直变化大,成土母质类型较复杂。该区是全市主要林业生产基地,土壤改良的中心是做好水土保持[8],坚持以林为主、林牧结合,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
3.1.1 中山护林保土片。
位于该区西北,土地面积 0.59万hm2,占全市总面积3.52%,片内除零星分布高山茶园外,其余全部为非耕地土壤。该片山高坡陡,母质松脆,土壤极易受蚀、崩溜,局部常出现裸岩、砂砾片;土壤浅薄,但腐殖质层较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林木生长较好。
利用改良措施:
①为保土防蚀,涵养水源,做好护林工作,用材林要间伐择伐、边栽边伐。
②利用其自然优势,适当发展高山无公害茶园。
③充分利用旅游事业的发展資源,培植一些有观赏价值的名贵花木与药材。
④加强管理,注意防火,保护好珍贵树种。
3.1.2 低山丘陵退耕还林治理水土片。
位于该区100~ 800 m的广大山地,土地面积9.44万hm2,占全市总面积 55.96%,其中旱地0.15万hm2,占全市总耕地4.56%,在耕地地力等级分类中主要属五级地[9]。该片土壤的关键问题是侵蚀严重,特别在耕地上,耕作后土壤遇雨即遭冲刷,水土大量流失,土层变浅,土壤肥力下降,从而加深了旱灾,同时把大量的砂砾带入谷地和河流,掩覆良田,淤塞水库、河道,抬高河床,造成山区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和下游旱涝灾害。
利用改良措施:
①封山育林,荒山造林,合理采伐与更新,防止水土流失。
②积极改造老式茶园和有水土流失的油茶林、油桐林、桑园,修剪改树,补棵成园,横坡条植,多修盘山沟、水平砂宕,并在扩大面积的同时搞好水土保持。
③10°以下的缓坡地改顺坡为横坡,改建水平梯田及等高梯地,而在坡度大、产值低的耕地上坚决执行退耕还林。
④利用潜山市除险加固工程,土洋结合,就地取材,巩固已建的多层的谷坊(闸山沟)、土石谷坊、柳坊、竹笼谷坊和小型水库,同时要营造水源涵养林,以防止山地土壤冲刷及下游水库、河道、渠道淤积和崩塌,从而保护下游的水利设施,防止旱情。
⑤利用河滩、荒山和不适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壤,培植牧草,既增加植被,保持水土,又可发展畜牧业,从而做到林牧并举。
⑥利用天然绿肥资源,多制沤、堆肥,并在林地和园地间种绿肥,以增加土壤有机质,保土防蚀,旱地改种芝麻、豆类、油菜、山芋等作物来养地培肥。
3.1.3 山间谷地、盆地作物改制治渍增肥片。
位于该区地势相对较低的山间谷地、盆地,土地面积0.74万hm2,占全市总面积的4.39%,其中水田0.56万hm2,占全市总耕地17.02%,在耕地地力等级分类中主要属三、四级地。该片土壤受地形影响,光热条件较差,日照短,土温低,养分转化慢,水稻一般不高产;而深山垄谷中的潜育型水稻土,多有泉眼冒水,地下水位高,甚至表层积水,土壤物理性状差,水气热不协调,土体软烂无结构,无犁底层发育,耕作困难,水稻长期不发,长势不好。另外山洪暴发、破埂倒堪、水打砂压、耕层剥蚀现象也时有发生。 利用改良措施:
①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水稻生产。海拔300 m以下的敝阳水田,以双季稻耕作制为主,并实行肥-稻与油-稻轮作制;海拔300~600 m的山区,适宜一季稻栽培,尽可能实行稻油(麦)轮作;海拔600 m以上的山区,应在选育良种的基础上,培育壮秧,施用腐熟有机肥,大棵密植,间歇灌溉,经常露田,以促使早熟;对于缺水的高塝田,应改种芝麻、豆类等杂粮以及中药材等经济作物[10]。
②合理施肥,培肥改土。与全市土壤相比该片的土壤相对偏瘦,肥料的施用应走“无机换有机,有机无机相结合”的路子;改冬沤为冬晒,改冬闲为冬耕,促进土壤氧化作用,从而改善土壤结构。
③发挥野生绿肥和生物能源丰富的优势,广种绿肥(紫云英),推行秸秆还田,沤制返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④针对地下水位高的潜育型水稻土,要明沟(环山沟、环田沟)和暗沟(田内沟)相结合,以排除山水、泉水,降低地下水位,尽量避免冷泉水灌田。
⑤在搞好山地水土保持的同时,筑埂砌坝,防止洪水毁田。
3.2 中部岗地蓄水还林、培肥改土粮油林牧区
该区位于市境中部,海拔30~100 m,土地总面积3.80万hm2,占全市 总面积的22.86%,耕地1.44万hm2,占全市总耕地的 43.77%。该区是潜山市商品粮主要产地,由于其成土母质为紫色岩类、下蜀黄土、第四纪红土,透水性差,地表径流大,加上地下水位低,水源相对缺乏,水利设施虽有改观,但不太理想,水库少,河流短、小,流量不稳定,所以该区时有发生较严重的伏旱和夹秋旱。土壤改良主要是针对表土侵蚀、瘦、薄、黏、酸、澄几个问题。
3.2.1 岗地退耕还林、增肥改土片。
该片为该区所有的非耕地土壤及旱地,土地面积1.70万hm2,占全市总面积的 10.22%。该片土壤多薄、瘦、酸。
利用改良措施:
①大力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坡地较大的旱地要注意水土保持,方法基本与山区相同,生产潜力小、产值低、有一定坡度的旱地适当退耕还林。
②在地形平坦、土层较厚处积极发展茶、桑、瓜蒌、黄花菜、野菊花等经济作物,以增加植被,固土防蚀。
③结合潜山市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等项目,兴修水利基本设施,并完善配套工程,以蓄水防旱。
④增施有机肥,多施农家肥,套种豆科绿肥和紫穗槐等多年生绿肥,多种油菜、花生、芝麻、大豆等作物,少种或不种小麦、玉米等瘦地作物。地势低平、水源条件好的可以改为农田,以减少渗漏,保持水层。
⑤掺沙改土,深耕打破黏盘层,以增加透水性。酸性强的可适当施用石灰。
3.2.2 冲、塝水稻土深耕增肥改良片。
该片包括丘岗地区全部水田,土地面积2.13万hm2,占全市总面积的12.65%,该片土壤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瘦、浅、黏、澄、酸、旱。
利用改良措施:
①合理轮作,用养结合。水稻应在提高单产的同时,增种豆类、油菜、花生等土质低耗作物,进行合理轮作换茬,搞好间作套种。
②增施有机肥,种好冬季绿肥,扩种夏季绿肥;根据施肥建议卡,结合土壤养分状况,合理施肥;大力发展集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充分利用各种粪便下田,扩大秸秆还田面积,从而培肥改良土壤。
③耕层浅的田块改进耕作方式,增施富含有機质的农家肥,从而加深土壤的耕作层。
④下蜀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应开好岗地排水沟,做到排灌分家,即山水不下田,肥水不出田;同时除搞好田间水管理外,要增施有机肥,化肥施用“少吃多餐”,防止脱肥和施肥过猛。
⑤下蜀黄土、第四纪红土土壤增施有机肥外,适当掺沙改土。
⑥pH低的土壤适当施用生石灰,使用生理碱性化肥,少用或不用酸性化肥,河流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可以多用风干的草木灰,它既是良好的钾肥,也能起到中和酸性、改良土壤的作用。
⑦完善农田基本水利设施,做到蓄水防旱,并节约用水,间歇灌溉。
3.3 东南部圩畈治涝改砂培肥粮油区
该区位于市境东隅,海拔为16.8~30.0 m,土地面积2.20万hm2,占全市总面积的13.27%,其中耕地1.14万hm2,占总耕地的34.65%,按耕地地力分级全市一级地主要分布在此。该区成土母质单一,除极少数为湖相沉积物外,其余全部为河流冲积物,涉及土壤类型以砂泥田和青砂泥田2个土属为主。该区由于在河道附近,地势相对较低,地下水位接近或溢于地表,造成该区水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突出矛盾,洪涝灾害频繁,潜育化及次生潜育化程度高;受河流影响该区田块近砂远淤或多次沉积,土壤质地差别大,但以砂质土壤所占比重大,养分含量差异大,除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锌含量低外,其余的基本达到或超过中等水平;由于该区旱地潮土质地偏砂,土轻松散,无明显发育层次,表层侵蚀,整个剖面基本呈原母质状态,土壤库容量小,易于漏肥、跑肥,养分含量低,特别要注意施肥用量及方法。
3.3.1 近河洼地、低圩湖田排水治潜片。
该片主要分布在潜水、皖水、长河两侧近河的水田,土地面积0.63万hm2,占全市总面积的3.72%,其中水田0.31万hm2,占总耕地的 9.42%,主要属二、三级地。该片由于河床高于田面,沿坝渗水不断,田中锈水长流,该片的主要土壤为潜育型水稻土,土壤物理性状不良,青泥层出现部位高,犁底层发育不明显,耕性差,潮湿冷凉通气差,甚至稀糊浮烂不通气,有效养分低,水稻僵苗迟发,产量不高。
利用改良措施:
①治水防涝,加固堤坝,疏通整理河道,确保大堤安全,严防溃堤决口,加大河水渲泄量,减少河水顶托、外河渗水。完善排涝设施,做到汛期少受涝,有涝及时排。 ②加深或扩大原有沟塘,增大蓄水量,低洼田着重开好排涝沟,沿河田开好侧渗沟,做到深沟高畦,沟沟相通,以降低地下水位。
③增施腐熟的人畜粪、石灰等暖性肥料,适时晒田烤田,实行冬耕晒垡。
④积水田改种一稻一油或一稻一肥,干湿交替,增强通透性,减少还原物质,活化青泥层。
⑤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发展立体农业。高低田分而治之,放弃死洼田,围塘蓄水,发展养殖业,扬长避短,合理利用。
3.3.2 平畈轮作换茬高产培肥片。
该片是由该区地势较高处的耕地组成,土地面积1.61万hm2,占全市总面积的 9.55%,其中耕地0.83万hm2,占总耕地的25.23%,属一、二级地,旱地属四、五级地。该片水田除汛期淹水外,土壤水气热一般较协调,耕作性能好,水稻产量高,但部分土壤质地偏砂,保肥性能差,土壤普遍缺钾,次生潜育化水稻土面积较大,旱地砂化浅薄,旱粮产量低。
利用改良措施:
①河沟泥下田,掺泥改砂,利用水生绿肥进行养殖积肥或直接沤制下田,以增加土壤有机质。
②坝埂、隙地、河滩等处多栽斑竹、树木(杨、柳等)、芭茅,既增加收入,又封沙固土,减少侵蚀。洲地、漫滩种植多种杂粮、绿肥,发展养殖业。
③科学施用氮肥。针对土壤保肥力弱的特点,该片氮肥施用要做到深施和少吃多餐,减少挥发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④增施速效钾肥或多施草木灰等含钾有机肥,以补充钾素营养,培肥土壤。
⑤轮作换茬,用养结合,改造次生潜育化水稻土。
⑥旱地上掺泥、增施有机肥,多种豆类、花生、油菜等作物,少种麦类等耗地作物。
4 结语
通过该研究,对潜山市的施肥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应结合土壤养分测试结果、作物田间肥料效应试验结果,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提出相应的施肥方案,从而让种植户增产增收增效。
该研究为今后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资源合理配置、耕地资源保护与建设、科学施肥、优质农产品生产、农业可持续发展、耕地合理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
当前潜山市耕地利用现状不利于改良;施用有机肥成本较高,不利于全面推广;重用轻养,耕地地力呈下降趋势。这些问题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树立节约集约理念,提高对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多层次推进科学合理利用耕地;全面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健全耕地質量监测体系;建立保护耕地经济体制,提高耕地利用比较效益;建立耕地质量培育长效机制,因地改良,逐步提高耕地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俊峰,徐和平,许诚.围绕市场因地制宜调整潜山县农业结构的对策与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6):9-10.
[2] 徐礼和,牛再生.安徽省潜山县耕地地力评价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3] 曹海龙.关于我国发展集约化农业的探究[J].现代交际,2017(10):68.
[4] 林大仪.土壤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5] 刘春生.土壤肥料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6] 王秀娟.潜山县一季稻施肥存在的问题及“四定量”施肥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8):43-44.
[7] 刘学际,王静,史泽鹏,等.阜阳市颍东区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4):221-222.
[8] 汪乃武.潜山县中德合作长防林项目水土保持措施分析[J].安徽林业科技,2000(2):9-11.
[9] 王新华.东至县耕地地力等级划分及合理利用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262-263.
[10] 徐立林.潜山县中低产田利用现状及改良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13):75,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34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