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一个关键阶段,数学中的应用题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转变,为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掌握解决数学应用题的思想,以不变应万变。文章就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教学现状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并提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思想;应用题
  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题占了较大的比例,通过解答应用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和公式深层次的理解。比如学习加法时,我们简单写一个加法算式“16+10=26”,会给人很枯燥的感觉,如果放入应用题中“校园里原来种有柳树16棵,今年又新种了10棵。学校现在有多少棵柳树?”,这一简单的变化让学生明白学习公式或者概念的用途。
  一、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审题,过于注重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只注重解题技巧的讲授和计算结果的处理,忽略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三年级的小学生认识的字有限,不能正确理解许多词语,不管教师讲的解题技巧如何精彩,学生不理解题目的意思,做题时仍然是一头雾水,甚至更加迷茫。
  (二)固化学生思维,缺乏独立思考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许多年了,然而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存在,教师为了让学生取得好成绩,将应用题分为几个类型,给每种类型固定解题步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看到这类题目时只会生搬硬套,完全不理解真正的解题思路。
  二、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教学策略
  (一)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三年级数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就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其基本步骤如下:(1)读懂题目:认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2)简述题目:简单复述题目的主要意思,分清楚哪些是已知因素、哪些是未知因素、哪些是干扰因素。用笔标出重要内容,比如“一共”“多少倍”“便宜(少)”“贵(多)”“平均(每一个)”等重要词汇。(3)分析题目:在完成上面两步后,就要理清题目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一般的思维方式有两种,即正向思维法和逆向思维法,正向思维法就是由已知可以求出什么,然后利用这个结果再计算其他未知。逆向思维法是从最终问题出发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已知什么条件,如果这个条件不知道,如何求出来。教师常用的引导语是“我们现在想要算出这个,需要先知道什么呢?”,这个是在多步计算的应用题中常用的方法。比如:在植树节这一天,某班学生计划种植60棵树,上午种了33棵,下午分给9个小组,请问每个小组需要种多少棵?教师可以采用逆向思维从问题出发。问题是求出每个小组种多少棵树,这就需要知道一共剩余多少棵树(未知),多少个小组(已知9个)。所以就先要求出一共剩余多少棵树(60-33=27棵),通过一步步计算得出最终结果。(4)计算结果:分析完成后,列出算式,认真计算结果,算出答案,写上单位,最后再从头检查一遍。(5)反思题目:做完一道题目并不意味着就结束了,还要认真地反思题目,思考这道题运用到哪些概念和公式,自己有没有熟练掌握。由于小学生反思能力比较薄弱,教师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训练。
  (二)举一反三,锻炼学生多角度思考能力
  (三)适当引导,提升思维深度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笔者,学生解决应用题最大拦路虎就是缺乏解题策略,面对较复杂的问题时不知从何下手。此时,就需要教师做适当的指引,比如有的学生形成了固化思维,看到“多”一定是加法,看到“少”一定是减法。比如:学校音乐兴趣小组有30名学生,是美术兴趣小组的2倍多6名,那么美术兴趣小组有多少名学生?学生一看“多”就要加,这样的话一开始就错误了。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先从简单的开始,问学生哪个数字比30少6?(学生答24),那么相反比24多6的数字就是30。然后列出等式“美术兴趣小组人数×2+6=音乐兴趣小组的人数”再解答。
  对于一些复杂的题目,要教会学生从整体出发,有大局观念。比如:有5个数字,它们的平均数是12,将其中的一个数字改为13,平均数变为10,请问,改变的数字原来是多少?对于这种题目,如果想知道每一个数字是多少是不可能的。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原来5个数的和=5×12=60,改变后的和=5×10=50,前后相比减少了60-50=10,哪个数字减少10是13呢?这样就将问题简单化了。
  (四)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适当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比如应用题里经常出现单价、速度等概念,有些学生可能对这些不是很清楚。比如:羽毛球的单价是40元,小明买了2副,共付100元,那么应该找回多少钱呢?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在玩具店看到自己喜欢的变形金刚或者洋娃娃上面都有一个价格,那个价格就是单价,即一件商品的价格。当学生再去玩具店时,便会仔细观察每个物品的价格,这样能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五)自命互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有时可以和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编制一些应用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了编制好这道应用题,首先会复习所学知识,看可以利用哪些公式和概念,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目标和动力去学习,相当于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应用题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因此它来源于生活实际,这一过程可以促使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看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转化为数学问题。这一过程中也能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意义所在。小学生都是容易满足的,当他们看到自己制作的应用题被印刷出来让其他学生来解答,可以让他们获得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多动手,从实践中感受数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一些可以实际操作的应用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动手。比如对于求面積一类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测量一下课桌的面积,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测量足球场的面积。对于路程和时间关系类的题目,可以让学生估算自己家与学校的距离以及放学回家所用的时间,从而计算出自己行走的速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将解答应用题的策略教给学生,使其具备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中重要的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因材施教,结合本土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思想。
  
  参考文献
  [1]王凤龙.浅析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吉林教育,2016(25).
  [2]聂卓霞.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和创新思维的培养[J].学周刊,2013(14).
  [3]潘金平.浅析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35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