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式手风琴技术技巧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手风琴(Accordion)是具有多样性音色表现能力的一种簧鸣乐器,它不仅是一件专业化程度和艺术性较强的演奏型乐器,也很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器乐爱好者学习,适合作为娱乐性工具用以开展大众化音乐活动。
[关 键 词] 键盘;手风琴;技巧
[中图分类号] J62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9-0098-02
手风琴可分为键钮式、键盘式两大类,二者并行沿革和发展。从使用习惯来看,键钮式手风琴主要是在俄罗斯以及北欧一些国家中流行,在我国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流行最广泛的还是键盘式手风琴。本文拟对键盘式手风琴技术技巧进行探析,希望对初学者和广大手风琴爱好者有所帮助。
一、基本技术特征
键盘式手风琴右手是钢琴式键盘,其演奏方式可以与钢琴的演奏方式相互融会。左手贝司是纽扣式琴键,按传统和声功能排位,依据琴身体积大小不同,有从最小8贝司到最大185贝司的区分,其中最为普及的是120贝司的四排簧手风琴。
学习演奏键盘式手风琴时,都必须同时练习双手不同的技术技巧并逐步锻炼娴熟的配合水平,才能恰当把握基本的技术特征。
手风琴的技能教学,一般是各大院校手风琴专业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我认为基础技能的提升并不是学习过程中的唯一重点。我们应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这件乐器全面清晰的认知,充分认知键盘式手风琴音色的选择、风箱的控制、触键的精确、旋律节奏与呼吸的结合等学习内容,都与丰富和提高演奏技能紧密关联,应该明白技术技巧是提高音乐表现力的基础与前提。
二、右手相关技巧
通常情况下,键盘式手风琴作品的旋律和演奏技巧大都安排在右手,因而学习手风琴演奏一开始对右手指法的系统训练和以后逐步掌握的右手技术技巧,就直接关系着完成音乐作品的表现力水平。
右手需要每个手指有极强的独立性而又相互协调,需要清楚手风琴的右手指法运动是在风箱气息支持下进行的指法技巧。可以借鉴钢琴的指法练习来辅助达到右手技术练习的目的,如《哈农》《车尔尼》等钢琴教材都有关于右手指法的专门练习。
右手手腕训练,重点是让手腕在弹奏过程中保持松弛的状态,这对手指的触键灵敏度、音质的颗粒感以及演奏速度提升等方面都有幫助。掌握手腕的松弛度,应该通过练习过程中的慢速练习以及慢加速练习来达到目的。
不能忽略右手指的触键问题。手风琴自身的乐器构造,决定产生强弱力度变化以及音量大小的作用力,不是由右手控制的,而是依赖于左手控制的风箱运动。右手大幅度的手指动作,对乐器音量和音乐力度的变化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意义。触键方式一种是类似钢琴弹奏法,用指尖触碰琴键;另外一种触键方式是手指用较小幅度起落,用第一关节的指肚触压键盘,这时手指与键盘间距最小,手指可以微小的动作快捷地作用于键盘,去除使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影响的多余动作,可以更有效地保证每一个音符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经过长期练习,逐步掌握演奏连音时连贯流畅,旋律悠扬歌唱性强。演奏跳音时清晰明了,触键有弹性,音符有颗粒。演奏强音时坚定有力,演奏弱音时细腻流畅,才能使键盘式手风琴演奏中的右手技巧能够满足于表达音乐作品的内容要求和有利于音乐形象的精细塑造,也才能更进一步地提高演奏者的音乐表现力。
三、左手相关技巧
属于左手的技术技巧范畴中,重点研究的应该是“触键感”和“节奏型”。应该要了解并全方位认识键盘式手风琴左手键位,包括音阶排列、自由低音与对位低音、低音与和弦的结构关系,并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逐步熟悉并掌握左手触键、按键的正确方法以及左手指触键力度、触键时值长短变化等这些左手演奏技法的基础特性,再结合基础乐理、基础和声学等综合音乐知识,并通过大量阅读手风琴经典作品谱例和练习实践,丰富提高多种旋律伴奏类型的和声织体与节奏定律的把握能力。
左手的触键角度、触键力度、指键离合的距离、触键的深度、触键的时值等相关行为,都应该根据音乐作品表现需要而有所区别,并遵循基本规律学习制定相应的演奏指法。
需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
1.增强不依靠视觉的手指触感,通过左手贴键练习得到完善。加强触键的准确度和可靠性一是靠视觉感官,二是靠手指触感。练习和演奏中一般要求不依赖眼睛看键,尽量做到左手指贴键练习或演奏,这样可以增强手指尖的灵敏度和不依赖视觉的手指触感。
2.主动克服地心引力偏向。在键盘上触键时,手指作用力运动方向与地心引力是相互有所抵触的,当然在基础练习阶段这样的影响似乎不明显。想要克服这种地心引力偏向影响,应该靠手臂肌腱力量的自我调节,也需要左手指尽可能贴键演奏,帮助提高左手触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减小手指动作幅度。乐器的音响变化不是靠手指触键的力度来控制的,而是由风箱动力的变化决定的,手指与键钮间的运动行程只需以较小的动作就可完成音响设计,要有意识地排除使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影响的多余动作和无功能耗。
4.提高音乐节奏型处理能力。左手有各种各样的指法和各种节奏的变化,在处理音乐作品时,即使一样的节奏类型,在演奏时也应该通过左手的技巧使之产生音色、力度的丰富变化。键盘式手风琴左手贝司演奏相同和弦或不同的和弦,在节奏型方面的变化可以多种多样,应该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和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而变化,要明白左手技术技巧练习的终极目标,要按照音乐作品要求与右手运动进行完美融合。 四、风箱运用的重要性
风箱的运用是否得当,是考量一个手风琴演奏者专业技术技巧能力和演奏艺术水平的重要因素。左手手臂及部分手掌以及左手手腕带动风箱来进行开合运作,是使用风箱的基本形态。要注意结合个体差异调整风箱皮带的松紧度到适宜,也是不可小视的问题。
练习和演奏过程中,风箱运动与左右手的手指触键,有着互相关联的因素,风箱需要依据乐曲结构和音乐进行与手指触键相互完美配合。常见的方式如:
1.先有风箱的动势,手指再进行触键。也就是风箱在手指触键前先行产生发音动能,这时手指再触键,发出的音响必然是具有弹性和明亮色彩的。
2.与前面一种反向而为,手指先触琴键,再运动风箱产生持续发音动能。由于使用平稳展开继而力度变化丰富的风箱运作方式,这样发出的音响通常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乐句描述性。
3.使用二者结合运作的方式,风箱运作与手指触键相对同时进行,这样发出的音响容易控制气息的平稳或产生饱满的力度。
在练习或演奏实践中,风箱与手指触键的配合方式,还要根据乐曲的风格、音乐的表达和艺术审美经验积累来酌情选用。
风箱的运用,不仅是产生音响动能的需要,还关系到音质与音色、音量与力度及作品风格的综合体现,风箱运动的基础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平行式运动。这是手风琴最常用、最基本的风箱运用方法。风箱的开合状态能够平稳运行和易于控制,产生的音响共鸣较为自然,风箱动作的开与合,要求用力均匀平稳、具有可持续性,同时强调左手臂及手腕的松弛和协调。
2.顿锉式运动。风箱进行顿挫式运动,一种是在手指触键前,先行将风箱蓄势拉紧,这时手指再触键就会产生带音头的较强音,随后立即放松左臂衰减风箱动能,使音响力度迅减或消失。二是在手指触键时,左臂同步带动风箱运动,用较强的力量产生风箱动能,作用簧片发出强音,随后立即放松左臂衰减风箱动能,使音响减弱或消失。顿挫式运动发出的声音应有饱满、厚实、富有弹性的音响效果。
3.抖臂式运动。左手腕收紧,左臂操纵风箱做快速开合运动,手指按下音键后保持,一次开合动作产生两个以上同时共鸣的音效,演奏出密集音型。根据开合动作多寡,还可以发展为三抖、四抖的风箱技法。风箱做抖臂式运动,运行轨迹应该是斜上、斜下的快速来回抖动,开合动作不宜太大,如果运动轨迹成平行的左右运动是不利于抖臂式运动的。风箱抖臂式运动能塑造特殊的音乐形象,可以营造特别的气氛,扩充音乐表现力。
4.连揉式运动。这样的运动方式是根据弓弦乐器揉弦的音效原理借鉴而来,借助左手臂腕轻缓的抖动为风箱运行产生动能。多用于表现描述性较强的旋律乐句,可以帮助较好地呈现如泣如诉的音乐情调。
风箱的运用是表现音乐语言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不仅只是为了产生音响动能,而是如同气息对歌唱一样重要的问题。在练习过程中,风箱运行的流畅性与控制手段的多样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技巧。能够舒展自如地运用风箱,使之产生的音响音效“强而不爆,弱而不断,连而不虚,顿而不涩”,是检验技术技巧成熟度的标准之一。
要想熟练掌握风箱运行的技巧,可以通过连顿、渐强、渐弱、突强、突弱等方式多加练习。应该通过演奏者的风箱运行方式直观理解音乐作品所要表现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只有将风箱的运用与力度变化控制适当,演奏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才能赋予演奏出来的音乐更丰富的感染力。
五、变音器的使用
变音器给手风琴演奏带来了丰富的音色,同时增强了手风琴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变音器的合理选用在实际演奏过程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演奏中,变音器的使用不能随心所欲,应依据乐曲的风格或感情色彩需要来选择。演奏中,根据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绪,通过变音器的变换可以使声音色彩变化更丰富,丰富多彩的音响可以把人带入某种特定的音乐意境,刻画出不同的音乐形象。
六、结语
在键盘式手风琴演奏的训练过程中,除了对技术技巧的要求外,更应该明白一切的技术与技巧都要以能服务于音乐艺术的表现力为目的,手風琴的技巧与表现是相互依存又能够相互制约的。实践证明,在手风琴高级别的演奏活动中,演奏者自身所具备的音乐表现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其对音乐作品演绎和二度创作行为的成败。对键盘式手风琴技术技巧进行探析,目的也正是为丰富手风琴艺术表现力的全面性做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朝刚.手风琴触键技巧教学要点[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
[2]李公羽.关于我国手风琴普及教育及教学的若干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3]刘红洲.手风琴基础教程[M].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冯雅丽.谈中国手风琴发展的多元化[J].大舞台,2010(6).
[5]曲芳菲.简论流行手风琴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影响[J]. 大众文艺,201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4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