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植物保护技术是涉农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但由于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技能的弊端,限制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了适应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改革,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    键   词]  创新型;人才培养;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9-0030-02
   植物保护技术是涉农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防治病、虫、草、鼠害的基本理论和防治技能。在中职学校农学类专业“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开设课时少、课时分配不合理、病虫害标本室简单、实习基地不固定、实验室不配套、教学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制约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进行改革。
   一、改革思路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需要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改革思路如下:
   二、改革内容
   (一)教学计划的调整与改革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病、虫以及农药施用基础理论总论部分,后半部分是农作物及果蔬常见病虫害的各论部分。前半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为后半部分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后半部分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不管是农作物,还是果蔬,其发生的病害无疑是真菌性、细菌性和病毒性病害,同一类病害其防治方法也是大同小异。每一种植物有几十种病虫害,几十种植物就有几百种病虫害,再加上课堂教学没有相应的实物图形和图像,老师讲起来枯燥无味,学生学起来也味同嚼蜡,教与学都疲惫不堪。而如果将这部分内容在室外进行教学,学生的理解力和趣味性将会大幅度提高。因此,参照学校的学生实习活动,可以将32课时的理论课压缩成28课时,而将32课时的实验课增加到36课时,即前7周进行理论和实验室教学,后9周进行室外现场和实践教学,带学生进田地进行现场的辨认、诊断、治疗和效果评价。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与创新
   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生产实际的需要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准确及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对中职学生来说,虽然在生活中见过各种昆虫,见过由病虫害造成的病状或病征,但他们都统称为虫或病,从未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和总结。面对这个全新的学科,学生充满好奇和新鲜。绪论是对植物保护技术整本书的一个阐述,教师要巧妙引入,理清本书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知道保护植物就是对病、虫、草、鼠害的防治,所以病、虫、草、鼠就是我们学习的目标,病、虫,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对病原生物、昆虫的生活习性、昆虫的分类等内容,教师可提出学习目标,分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总结,而各部分的病虫害防治,教师可结合当地主栽作物,有针对性地在室外进行现场讲解。临泽是全国玉米制种基地和红枣生产基地,教师可围绕玉米和红枣等主栽植物病虫害展开教学。在临泽玉米覆盖率达95%以上,大斑病、小斑病、玉米螟、玉米红蜘蛛等是玉米常见病虫害。教师就以这些主要病害为案例,讲解病害的症状识别、病原特点、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方法。以主要虫害为例讲解昆虫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方法。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从“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观点出发,让学生自行设计合理的防治方案,真正掌握该类知识体系的核心。教师还可以结合地方的乡土教材以及一些推广应用的新型高科技成果补充到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一些科技前沿的技术,对知识进行更新。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
   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植物保护技术是一门理论兼实践结合的课程,涉及病、虫、草、鼠害等知识以及农药、防治方法等知识,知识点多、零碎,需要理解记忆的多,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目标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流程为教师先出示本节课的目标,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分组进行讨论自学,教师适时指导学法,点拨疑惑。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已学过的知识、学生一看就懂的知识以及讲解后学生也无法理解的知识放过,而专攻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整堂课教师只讲15分钟左右。该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了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善于发言、思考、总结、交流的能力。
   2.多载体教学
   多载体教学是目前非常常见的辅助教学手段之一,但多载体不仅仅是PPT的使用,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1]。在植物保护技术中,病虫的教学是很枯燥乏味的,学生对昆虫的认识停留在感性印象上,教师需要灵活应用录像、影碟资料,并结合实物标本和模型进行教学,多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平时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保存资料,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加强实验室标本建设。定期组织学生到田间采集新鲜病虫害标本,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也可與当地高校或农业部门联系,带领学生去参观学习,接触一些新的领域和技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3.现场教学
   室外现场教学是对理论知识强化和应用的过程。将学生带到实习现场,在教师的讲解中,学生通过观察、识别、诊断,掌握课堂的主要内容,并通过调查、讨论对病虫害的防治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校园里、农田里、菜地里,教师应根据植物生长发育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计划,在不同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植物和相关的活的病虫害,加深理解,强化认识。
   4.项目教学法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倡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促成学生完成解决实际问题和自我管理式学习[2]。本课程可以按季节和作物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病虫害实施项目教学,临泽县是玉米制种基地,对种子生产与经营班的学生来说,可以根据玉米的生长过程进行跟踪式的项目教学。苗期病虫害的种类、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生长期病虫害的种类、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成熟期病虫害的种类、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经过完整的实践过程,学生可以掌握常见玉米病虫害识别、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将学生培养成“出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可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四)考試的改革
   在中职教育中,绝大多数课程的考核都采用闭卷考试,重理论知识,轻操作技能。在考核重点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的原则下[3],对现有的考核模式进行调整,按照以下公式分配考核成绩:考核成绩=理论成绩(70%)+技能成绩(30%)。理论成绩=平时成绩(30%)+笔试成绩(40%)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课堂表现(10%)+作业(10%)+课堂提问(10%),引入过程性评价,能督促学生平时认真上课,认真写作业,课堂上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达到重过程、重能力培养的目的。技能成绩=平时的实践成绩(20%)+病虫害的识别(10%),前者主要是标本的采集与制作,防治方案的制订与防治效果等,后者主要是对采集标本的识别。这种考核方式虽然比较烦琐,但能全方位督促学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
   三、结语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的目标,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学校、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尝试,希望在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改观。当然要保证各项改革的实施,学校的教学设施、实习基地都应得到相应的配套。学校除了高标准、高质量的智能温室和实训室外,还应和校外的种子公司以及相关的农业部门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提高中职农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甘丽萍,丁博,石汝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1):204-205.
   [2]柳林,李旭红,谢拥军.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初探[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5):16-18.
   [3]吴晓云.高职《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改革与实践[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4,28(2):99-1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41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