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挖掘实践资源,体现活动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有效的活动资源,能开发学生综合能力。本文通过“挖掘校本资源”“拓展学科资源”“开发家庭资源”“挖掘社会资源”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开发实践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来体现活动价值。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8 文献标识码:A
  《综合实践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我们要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选择更普适的内容、提炼更共通的方法、提供更开放的空间、激发更主动的意愿,从而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下面,我以《探寻县学旧址文化》为课例进行探究。
  1挖掘校本资源,体现文化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校本,在校本开发和实践中成长。奉化区锦屏中心小学是一所有着深厚儒学底蕴的百年老校,里面有奉化唯一的殿堂建筑——孔圣殿,这是奉化的一处县学旧址,孔圣殿周边有古色古香的跨熬桥,恬静典雅的泮池……校园的建筑,校园的氛围无不体现出浓浓的儒学底蕴。每年,学校都会开展一些相关活动,熏陶儒学文化。这些资源,正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好素材。所以,我们不妨以县学旧址的校园文化为依托,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确定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为教学内容,开展实践和研究,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学习和探究,从而了解县学旧址建筑结构、文化意义、价值和悠久的历史,使学生初步具有传承、发展家乡古建筑文化的意识,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探索出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自主获取知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
  2拓展学科资源,促进学科融合
  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课程互相融合,优势互补,对活动的深入开展起到积极的催化作用。例如,在进行“探寻县学旧址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时,学生上网查询资料,与信息技术课互相融合,通过信息课指导学生查询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论语的学习和语文课互相融合,通过语文课的深入解读,学生对论语理解更加透彻;学唱“孔子说”以音乐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校外探寻时,需要有注意安全,文明礼貌,有序参观等行为方面的自律,与品德教育相融合;绘制地图册,需要用到比例尺的缩放,尺寸的计算等数学知识,与数学相融合等等。多门学科的融合,多种技巧的运用,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鱼得水,各种能力全方位展现。
  3开发家庭资源,促进家校融合
  家庭与学生的联系非常紧密,而家长是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持者和配合者。许多家长非常热心于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他们自身具有的知识、智慧、特长,如居住在校园周边的“城里厢”的家长,他们对城里厢的草根文化非常了解,对城里厢饮食文化了解颇多,对开展“探寻县学旧址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起到促进作用。
  家庭课程資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家庭课程资源是一片神奇的沃土,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以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4挖掘社会资源,贴近学生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做,要真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无疑,陶行知先生的话告诉了我们,社会是一个更大的学校,因此,要使学生成为真正有学问的人,还必须带领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挖掘丰富的社会资源。
  (1)合理利用地方资源。如学校周边有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城里厢街巷等地方资源,合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去那里实地探寻,了解县学旧址40年变迁,了解城里厢市井文化对县学旧址的影响,将理论知识与直接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
  (2)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如去博物馆采访那里的工作人员,电话咨询相关专家,走街串巷与市民互动,邀请家长一起做城里厢小吃等活动,多角度了解县学旧址文化变迁。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开放的性的课程,它要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校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活动中逐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这项研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老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让这门功课真正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所用,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实际效益。
  参考文献
  [1] 赵倬艺.谈如何上好综合实践课[J].教育艺术,2011(01).
  [2] 杨玉环.如何上好综合实践课[J].现代教育创新杂志,2011(02).
  [3] 王晓东.从生活出发,为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助力[J].小学时代(教师),2011(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43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