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解读,挖掘文本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课题】本文系2017年甘肃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培养初中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7]GHB2246。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107-01
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课堂的基本表现形式,听说读写的所有训练都可以结合文本解读过程来完成。如何正确全面地解读文本既是语文教师需要始终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可是反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很多老师习惯于依赖各种教辅资料,照抄或糅合资料上所谓专家解读来设计教学,并在课堂上通过講解、诱导等方式将这些解读传递给学生。这样的阅读教学缺失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阅读训练变成了“真理”的重复,没有心智对抗产生的思维火花的存在,只能是死气沉沉,学生怎么可能保持学习的兴趣呢?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阅读教学活力,教师必须重视对教材文本的独立解读,并训练学生逐步掌握自主解读文本的方法。具体来讲,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会从文章本身、作者以及读者三个角度挖掘教材文本的意义,从而较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本,逐步形成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
作者意义的解读——每一篇文章的诞生总有其特定的时空条件及作者,探寻作者写作时的初衷,是合理解读文本的良好途径。从作者角度来讲,情有所感、心有所悟,才能够下笔成文。古人言“诗言志”“文以载道”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阅读就是一个探究作者写作意图,重构其创作历程的追溯过程。需要我们穿越时空,从文本相关资料入手,了解作者的创作情景,并在此基础上对文本内容“含英咀华”“切记体察”,将厚书读薄,把握要旨。
文本意义的解读——从文章本身来讲,一个文本自最终成型的那一刻起,就成为独立于作者的存在,文章叙写的主要内容、词语句段蕴含的情感、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等就构成了文本本身的意义。能够列入教材的文本,均是根据《课程标准》精挑细选而来,文体特征鲜明,内容丰富多样,知识性与文学性兼备。学生阶段阅读的基础性,决定了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习得才是最重要的阅读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指导学生进行文本意义的解读,学会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通过揣摩作者的遣词造句领悟文学语言的精美,体察字里行间的情感;通过分析段落的结构和篇章的布局,学习表情达意的方法。
读者意义的解读——古人讲“诗无达沽”,要给留有意义空白和想象空间,言不尽意才是文学作品的表征。从创作的角度讲,正所谓“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很多著名作家也难以明晰地解读自己作品的创作意图,这就是创作论中所讲的“意义叛逃”,再说时过境迁,文章的意义也会有所增损。接受美学理论认为,阅读是读者充满乐趣的一种创造性精神活动,不同的读者因为各自“理解的前理解”不同,在与文本沟通、对话的过程中,产生的体验和感悟自然也会千差万别。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当指导学生站在当代的角度,结合现实社会的实际,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到文本解读之中,鼓励他们将旧文读出新意,收获全新感悟,赋予文本新的生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60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