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解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关键环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的标题是文本内容的精确提炼、概括与浓缩,通常被称作文章的眼睛。课堂教学中关注文章标题的解读,不仅能让学生感知作者的拟题艺术,还能让学生从标题的剖析和探讨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倾向。
关键词:标题解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关键环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2-0113
文章的标题是文本内容的精确提炼、概括与浓缩,通常被称作文章的眼睛。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篇目,绝大部分都是编者认真推敲过的经典性文章。课堂教学中把关注文章标题作为文本解读的视点、触点和支点,不仅可以让学生感知作者的拟题艺术,还能让学生从标题的剖析和探讨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倾向。标题解读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关键步骤。本文拟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散文、小说为例,对标题解读作一些实证性剖析。
一、诗歌教学中,以解读标题中的意象物或诗眼的潜在义作为视点,有助于展开联想,从而理清作品的“诗路”
诗歌标题是诗人袒露心扉的窗口,我们可以通过对诗题的解读,打开这扇窗口,或极目远眺,或定睛凝视,或走马观花,或深情回眸,从而洞察文本意蕴。众所周知,诗歌从形式上看好像有些“零散”,其实诗人要传达的思想情感有其内在的线索,诗人是在用一根隐形绳索把散乱的内容串连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诗路”。
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首先就要思考“大海”和“春暖花开”两个物象的潜在义。要引导学生想象“大海”:海水湛蓝,鸥鸟自翔,微风吹拂,波涛阵阵……大海远离喧嚣与繁华,可以自由驰骋思绪,可以使心灵得到净化。“春暖花开”是美好的时日,令人心旷神怡,温馨如梦,幸福流淌,从“大海”和“春暖花开”意象物的“潜在义”来看,本诗应该是抒发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再来解读作品,就很容易从整体上把握其“诗路”。作品以“幸福”为主线,逐层深入,由己及人,先是个人对幸福的追求……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有吃有住,美满幸福;继而“传播幸福”,让亲人、友人、每一个人共享美好的幸福,“有福同享”,哪怕只是“闪电”般短暂而强烈的幸福我也要告诉“每一个人”;最后祝福“世人幸福”,哪怕是“陌生人”,山河温暖,前程灿烂,有情人终成眷属,期盼“我”、亲人、陌生人,每一个人都能在尘世间过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幸福生活,这种幸福观不是一个“小我”的幸福观,而是一个“大我”的幸福观,是“我”、亲人、世人都幸福的“大幸福观”,表现出一位年轻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对自由幸福生活执着而崇高的追求。
读杜甫的《兵车行》,我们也可以从标题出发进行解读。先要明了“行”,“行”表明诗歌是“乐府歌行体”;“兵车”即战车,由“战车”可联想到沙尘飞扬,刀光剑影,血流满地,鸦鸣凄厉;可联想到断壁残垣,农田荒芜,农妇劳作,人瘦黄花……从这样的联想出发,再看诗歌,就容易找到本诗的“诗路”。
诗歌以“哭”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谴责。诗人先写哭境: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可谓哭声震野。继而写哭因: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终尾写哭怨: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此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如果学生能这样抓住“诗路”作分析,就可以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内容。
当然,并非所有诗歌都能从分析标题入手来剖析“诗路”。例如《古诗十九首》本来没有标题,而是将诗歌第一句作标题。遇到这样的作品,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作品内容拟制题目,以激发学生兴奋点,吸引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火花,使他们的阅读姿态由被动变为主动。
二、散文教学中,把对标题关键字词的剖析作为多层次设问的支点,有助于发散思维,从而感知作品的“文路”
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一个巧妙设问,有时可能支撑起整节课的教学,便之流畅有序,活而不乱,重点突出。对文章标题中关键字词的剖析和探究,就是一个很好的支点。散文看似形散,其实神聚。散文有其内在的思路贯串始终,我们必须放出眼光来寻觅,很多散文都可从标题中找到它的“文路”。
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不难看出这个标题是偏正结构,中心词是“秋”“故都”是修饰语,对这个标题我们可作多层次的设问:“你眼中的秋天”的景色是怎样的?郁达夫的故都是哪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又是怎么被揭示出来的?假设你来写故都的秋,你笔下的秋的特点会有什么不同?
通过仔细思索,学生大致可以明确:故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使得故都有了“秋味”。作者是以故都的“秋味”为线索,着力于“清”“静”“凉”的勾画与描绘,以表达身在“南国”的“我”对北国之秋的深深眷恋。为了突出北國之“秋”,作者以“南国”之秋作对比,衬托出“北国之秋的美”。行文虽也有不实之词,但字里行间无不包含作者此时思念故都的深情,也表明了作者此时此刻的心境。换言之,作者在文中借助对故都之秋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真挚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学生如果能对作品作这样的分析,也算是对作品的内容有了整体把握。
读琦君的《泪珠与珍珠》,这个标题从形式上看是个联合结构,可以从两者的关系上来揣摩这个标题:泪珠与珍珠到底有什么关系?两者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泪珠从情感的角度看有哪些不同的“感情泪”?你对“泪珠”有过独特的感悟吗?描绘给大家听听。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文路”也会清晰地再现出来。作品以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借助这句话把“眼珠”与“珍珠”联系起来,进而作进一步分析: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历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尝不是牡蛎的泪珠呢?从这一段的分析来看,圆润的珍珠是由痛苦的泪珠形成的,泪珠是珍珠的前身,珍珠是泪珠的结晶。 从某种意义上说,泪珠就是珍珠,珍珠就是泪珠。明确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再来看文章写了哪些泪珠,这些“泪珠”是生理的反应,更多地饱含着情感:有感激的泪珠,慈悲的泪珠,痛苦的泪珠,悲伤的泪珠……这些泪珠又以奥尔珂德的《小妇人》中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为线索而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至此,学生应该整体把握了文章内容,作品的“文路”也就变得清晰。
三、小说教学中,将标题寓意的深化延伸作为拓展文本理解的触点,有助于多维思考,从而揭示作品的“线路”
小说虽说由人物、情节、环境等众多要素构成,但还是有其内在的线索。学生只要能从“题目”巧妙设喻,多方剖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对文本的解读向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建构起立体的认知,也能大致把握作品的“线路”,从而读出自己的深刻理解。
读鲁迅的《药》,教师可从“药”的功用引发学生思考:药可健身治病,延年益寿;进而触发学生思考:《药》中“药”是何“药”?用来治何病?结果怎样?故事说明了什么?当人有心病“物质药”无法医治时,必须用“精神药”,作品中是否也有“精神药”呢?如果有,那“精神药”是什么?这样延伸就能深化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事实上,这“药”是人血馒头,华老栓满以为可治儿子痨病,结果却落得人财两空。这一方面说明群众的愚昧,另一方面说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至此,小说以“买药——吃药——谈药——母亲上坟”的明线便呈现在读者面前。
其实,文中之“药”还有其深刻寓意,作品的潜台词在于“精神药”,即通过夏瑜“死”后的悲惨故事,形象地告诉人们: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犯有脱离群众的错误;要解救中国,真正的“良药”是唤醒民众,砸碎加在他们身上的精神枷锁。抓住了“精神药”的剖析,小说的暗线也便揭示了出来。
读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关键在于解读“套子”含义。“套子”本指“罩在物体外面的东西”;文中“套子”除了有形概念外,更是无形的思想上的枷锁与桎梏。教学时可这样延伸:①别里科夫的有形套子和无形套子是什么?如何形成的?说明了什么?②装在套子里的人有何性格,应怎样看待他们的这种性格?你觉得现实生活中还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套子吗?你是怎样看待这种套子的?通过这种拓展,学生很容易把握作品,也能更透彻分析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别里科夫的“雨鞋”“雨伞”“棉大衣”“眼镜”等都是有形的“生活”套子。还有无形的“思想”套子,比如唯政府告示是从,大凡脱离常规的事情,虽然跟他不相干,他却闷闷不乐。是一些清规戒律成了他思想的套子以后,让他不敢越雷池半步。
别里科夫有形和無形套子,是一种病态的行为举止,是沙俄统治的土壤上孕育出来的畸形产物。他歌颂过去,竭力维护旧统治、旧秩序,逃避现实,害怕新事物,抗拒变革,让周围的人甚或他本人没有自己的“自由”和快活。按理说别里科夫死了,人们应该享受完全的“自由”,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为什么呢?因为“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别里科夫是旧势力、旧秩序,因循守旧,胆小怕事的形象代言人,它会死去但不会消亡,因为有滋生别里科夫的沙俄土壤。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中学 650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07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