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解读数学文本凸显教学实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行小学数学新教材在原版教材的基础上,承载了新的编写意图和教育教学理念,在呈现方式上与以往教材有很大不同,基本没有复习或过渡内容,大多通过情景对话、表格、图片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为教和学留下了极大的探究交流空间。文本虽然仍是实施教学的载体,但已不是教学的唯一目的和标准,教师需有效解读文本,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内容和环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要时适当突破教材,让学生真正会学数学,学到新的数学。结合教学实践,认为有效解读文本应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文本内涵
  一、整体把握文本
  新学年、新学期开始,教师应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等的要求和建议,先通读全册,理解单元教学内容,理清知识点,弄清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分析新旧知识的结合点,预设学生学习新知的思维过程,解读本单元目标。最后思考在每节课、每个知识点、每个例题的教学中怎样做才有实效。达到宏观与微观、新知识与旧知识、教学目标与课堂构思等的统一。这样,通过整体把握、合理规划,既可以用计划去指导每一节课的教学,突出重难点,把握知识点,又让教者学会在知识框架中剖析思想内涵,在阅读文本中挖掘空白,在简约文本中找寻深刻。
  二、合理加工文本
  教材不可能兼顾到各个地方和不同学生的差异。教师必须因时、因人、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参照文本,对教材进行合理有效的加工和取舍,合理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的思维和已有的经验去思考,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走完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全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又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的观点。如人教版第九册“循环小数”一节的内容,文本的编排顺序是:两道例题—循环小数的概念—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循环节和分类。备课时我发现,这样的编排不太顺畅,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因而我“加工”成如下教学顺序:四个例题(补充两个能除尽的例题)—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循环小数的概念—循环节和分类。通过实践操作我发现,调整后的教学顺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使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之间的关系更为清晰了,从而有效地构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拓展延伸文本
  现行文本虽然提供了一些星号题和思考题,但还不能适应“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素质教育要求,因此,我们面对不同的群体,还需适当地将文本进行拓展、延伸,给学生一片新的天地。如学习了人教版第五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后,不仅要教会学生计算常规题,而且要引导学生拓展文本。如有关围篱笆的题,可以问一边靠墙,用多长的篱笆?(必须分两种情况解答:一条长靠墙或一条宽靠墙)也可以问至少用多长篱笆?(此时要让学生明白,靠墙的一边必须是长)还可以问:如果靠墙角围,至少用多长的篱笆?(此时相邻的一条长和一条宽已靠墙,篱笆的长度只剩一条长和一条宽之和了)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路,增长他们的见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联系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创设现实情境,让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和需要感。如在人教版第十册“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学具先观察长方体学具的特征,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前后、左右、上下分别相同的三组长方形的面积之和。经过观察操作发现:首先必须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将六个面的面积加起来就是它的表面积。随后出例题:某纸箱厂要造5000个苹果箱,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苹果箱(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造一个苹果箱至少要用的硬纸板。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创设的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绎的问题情境,能使他們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解决数学问题就是解决生活问题。
  五、挖掘文本内涵
  弄清文本中插图和旁注文字、提示语,解读文本编排意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现行数学文本中大量有机的编排成分不但能沟通数学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而且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数学思想。如人教版第十一册中“圆的面积”一节,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的思维过程,把圆的面积计算用“化曲为直”的思想,转化为学过的长方形面积计算,这种将未知问题划归为已知问题、化繁为简的转化解题策略的数学思想,有效渗透在数学文本中,极易使数学课堂化难为易,突破难点,指导学法,掌握新知,拓展深化学生思维。因此,数学课堂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剖析文本中蕴含的深层内涵,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抽象概括、转化思路、数据分析、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发展创新等数学素养。
  解读文本作为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关系到教学设计、施教过程、教学实效的有力凸显。有效解读文本可促使教师用活教材、活用教材、创新教材,带动学生充分利用数学文本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回归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服务生活”的精彩之处。
  参考文献:
  冯锋华.浅谈对数学文本的有效解读[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8.
  编辑 刘晓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156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