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马拉喀什》中的修辞看乔治·奥威尔“冷峻的良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马拉喀什》是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品之一。奥威尔的文笔以冷峻犀利著称,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语言表现力,在不动声色的描述中流露出对殖民统治下贫苦百姓的同情、对殖民统治者的愤怒,彰显了奥威尔闪光的人性和“冷峻的良知”。
  [关    键   词]  乔治·奥威尔;《马拉喀什》;修辞
  [中图分类号]  H3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0-0270-02
   乔治·奥威尔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评论家,语言风格犀利、思想深刻以创作政治讽喻小说闻名于世。代表作品有《1984》《动物庄园》等,被誉为“一代人冷峻的良知”。马拉喀什是摩洛哥的重要城市,奥威尔在摩洛哥疗养期间,亲眼见证了殖民主义残酷压榨下当地人民的苦难生活,写下了《马拉喀什》这篇随笔散文。奥威尔在写作中擅长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本文从修辞角度入手,对文中多种修辞手法试举一隅进行分析。透过作者不动声色的描述,感受作者对马拉喀什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对殖民主义罪恶的痛恨,以及对殖民主义必然消亡的预见、对人民独立自由的期许。
   一、明喻
   文章开头描述了一场当地贫民的葬礼“The burying-ground is merely a huge waste of hummocky earth,like a derelict building lot.”将马拉喀什贫苦百姓的坟地比作“废弃的建筑用地”。当地百姓死后被草草掩埋在荒芜杂乱的土丘里,颠覆了读者对常识中肃穆整洁墓地认知,普通百姓生命贱如草芥的事实在此可见一斑。作者未动用任何语言对任何人发起责难,却在不动声色的陈述中表达出对殖民主义统治下人的生命和尊严被漠视的强烈谴责。
   作者在描述犹太人聚居区肮脏逼仄的环境时,说“眼睛红肿的犹太孩子们,像一群群苍蝇一样聚集在那里,数量多的难以置信”。文学作品中孩子常被形容为“‘花朵”“初升的太阳”等一切美好并充满希望的事物,而在本文中孩子被比作“一群群苍蝇”,此处的明喻可谓一语双关:一则与狭小局促、尿流成河的恶劣环境形成照应,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大人、孩子没有好的卫生条件,他们本身活得就像苍蝇一样;二则从旁观者角度说出了犹太人及其孩子在殖民者和当地人眼中被视为苍蝇般存在的事实。当地百姓认为犹太人夺走了他们的工作,犹太人是“这个国家真正的统治者”,控制了本该属于当地人的一切。而事实上,犹太人和当地贫苦百姓一样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更悲惨的是犹太人没有土地,只能在限定区域内生存。殖民统治者把一切罪恶嫁祸于无辜的犹太人以转移矛盾,不明就里的当地百姓接受了这种蛊惑和蒙昧,把仇恨的矛头指向了同样悲惨的犹太人,而非施加剥削压迫的欧洲殖民统治者。
   二、提喻
   简单来说,提喻指以局部代表整体或以整体喻指部分。文中作者两次用“a white skin”代指白人。“Still,a white skin is always fairly conspicuous.”在马拉喀什,那些靠双手劳动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隐形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越辛苦便越是被人忽视。而在欧洲北部如果一个白人在田地里劳作,一定会使人再次回眸。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提喻的修辞手法,用“白皮肤”代指白人,强调由于肤色不同而造成的分野,更加突出了肤色这一造成白人黑人截然不同命运的因素。“This wretched boy ... actually has feelings of reverence before a white skin.”此处的“a white skin”所指的白人更加具体,即欧洲殖民统治者。这个在驻军部队染上梅毒的不幸男孩,面对“a white skin”没有敌意,没有不屑,没有愠怒,甚至也没有好奇,而是内心充满了“崇敬”。因为“他的白人主子就是这样教育他的,而且他仍然坚信不疑”,传递作者对黑人深受压迫而不自知的无奈和悲哀。
   三、移就
   移就是把本应用来描述甲事物性质状态的定语移来描述乙事物。最常见的是将本应用以描述人的定语用来描写物,通常也将用于描写物的定语用来描写其他事物。“He looked from the gazelle ... with a sort of quiet amazement ...”作者在公園给一只瞪羚喂食面包,一位阿拉伯劳工斜着身子慢慢走近,作者刻意用“quiet amazement”描述他的表情和情绪,“quiet”形容人“安静的、寡言少语的”,而修饰“amazement”显然不是读者预料之内的表达,因而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在人尚且食不果腹的马拉喀什,用面包喂食一只瞪羚,在这位劳工的眼里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他的内心活动和面部表情表现出来的都是“惊愕”。而马拉喀什的百姓长期以来受殖民者的剥削和压迫,早已成为失声的群体,面对让自己十分惊愕的场景,也依然保持着沉默,于是就有了作者笔下的“安静的惊愕”。作者路过铜匠铺时点燃了一支香烟,于是四下的人们立刻从黑暗的洞穴(摊棚)里一拥而上,喧哗叫嚷着要求分一支香烟。“Instantly ... there was a frenzied rush of Jews ... all clamouring for a cigarette.”“frenzied”意为“疯狂的、狂乱的”,本是修饰“Jews”,而放在“rush”之前更能够生动地再现一大群人为了一支香烟倾巢出动、喧嚷狂乱的场景。下文接着说“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花白胡子的老人……没有一个人每天工作时间低于十二小时”,由此更加发人深思:在这片苦难的土地上,人们即便如此卖命工作,也满足不了自己的生活所需。一个细节,足以折射出欧洲殖民统治下马拉喀什百姓的赤贫现状。    四、反语
   反语是采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的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在文学作品中,往往能传达出意想不到的幽默、讽刺等效果。读者需要透过话语的表层含义去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文学作品正是通过这个含蓄、模糊、曲折的过程从而更具深意。“... thanks to a lifetime of sitting in this position his left leg is warped out of shape.”在犹太人聚居区的集市里,作者看到一个木工由于长期以固定姿势不间歇地劳作,左腿已经弯曲变形。生活在限定区域的犹太人,一无土地,二要受殖民者的剥削和当地百姓的种族歧视,可谓夹缝中求生存。生活重压之下,这位木工不得不长期劳作,最后导致身体变形。对这样的悲剧,作者用了“thanks to”而不是“due to”,仿佛腿的弯曲变形是件值得庆幸的事,简单的几个词透露出作者对犹太人悲惨现状的心酸和对殖民者的辛辣讽刺。
   五、隐喻
   “All of them are mummified with age and the sun,and all of them are tiny.”“mummify”本意是“把……做成木乃伊”,“木乃伊”的隐喻使在日晒和衰老作用下弱不胜衣、干瘦如柴的老妪形象跃然纸上。她们背负着显然超出身体承受能力的重物艰难行走,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超负荷劳作。虽不着一字雕琢渲染,字里行间仍不难看出,作者对其所受非人待遇深感锥心之痛,对残年余力的她们倾尽尚存一息谋生的辛酸流露出深切的同情。
   “As the storks flew northward the negroes were marching south-ward ...”色彩和空间的多重隐喻使得文章更具深意。从色彩上说,白鹳代表着白人,抑或说欧洲殖民统治者。从空间上说,白鹳在天际自由翱翔,象征有着先天优越感的白人殖民者高高在上;被压迫和奴役的黑人士兵则如地上的蝼蚁草芥,卑微如尘土。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当我们的目光掠过……好比在看一列牛群般,而那些大白鸟,在他们的头顶上正朝着反方向翱翔,就好像闪着银光般的条条碎纸屑。”安静前行的“牛群”是一个极好的隐喻,无论是牛群棕黑色的皮肤,还是驯服顺从的秉性,都与黑人士兵别无二致。他们有着牛一般的壮硕身躯和暗黑肤色,和牛一样任劳任怨、逆来顺受,缺乏反叛精神。我们再次注意到,黑人挥师南进,白鹳振翅北飞,彼此反向而行。马拉喀什位于非洲西北部,往南是广袤无垠的非洲大地,是真正属于他们的家园,而来自欧洲的殖民者终究不能长久地占领摩洛哥人的家园,终有一日不得不向北回到自己的国度。奥威尔以上帝视角观察和陈述着这一切,飽含着对黑人士兵受尽白人奴役为其征战牺牲的同情,同时也希望这些黑人士兵终究能够觉醒,认清他们苦难现状的历史原因和殖民统治的实质,调转枪口,争取民族国家的独立和自身的自由解放,早日摆脱殖民统治者残酷压迫下的悲惨贫困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汉熙.高级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丁往道,吴冰.英语写作手册[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8.
   [3]邱葆珍.英语修辞格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及翻译[J].科技视界,2017(12):174-177.
   [4]崔建立,秦尧.英语反语的语用特征对话语生成机制的影响[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8):69-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66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