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破解“招工难”瓶颈的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很多企业都暴露出“招工难”这一突出问题。而与之相对应的,还存在较为严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要想解决“两难”问题,唯有从政府、企业和学校这三方面入手,共同探索出一条切实有效的解决路径。首先分析形成“招工难”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后分别从政府、企业、学校这三个角度出发,对具体的解决措施进行探索与研究,最后对相关制度与机制的建立提出一些建议与想法,希望对解决“招工难”这一瓶颈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    键   词]  “招工难”瓶颈;破解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4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0-0266-02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企业的发展速度也在节节攀升,对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劳动力是企业发展和扩大的重要推力。但是现今企业招工难、用工荒现象的日益加重,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严重阻碍。对其他产业结构的企业来说,招工难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其健康和稳定发展,使企业的衰退陷入恶性循环,进而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状况。
   一、“招工难”的现状成因
   (一)企业薪酬标准与求职者的期望值不符
   企业的薪酬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求职者与招聘单位进行双向选择的主要参考因素。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在制定薪酬体系及相关标准时,由于缺少理性以及战略性思考,导致不同岗位之间薪酬水平失衡、相同岗位不同人员之间的薪酬等级差距明显、静态薪酬与动态薪酬之间比例失调等一系列后续问题。在这种模糊的薪酬制度下,求职者必然会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自身的工作稳定性以及日后岗位晋升机率等存在较大的担忧与疑惑。最终致使企业的人才招聘工作不论是质量还是效率都很不理想;与此同时,大部分求职者都缺少一个正确的求职观与就业观。尤其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缺乏必要的工作经验以及实践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却对薪酬标准和福利待遇存在过高的期望值,最终导致他们迟迟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只能处于一种待业状态。
   (二)企业招聘针对性强与就业者专业不一致
   随着我国社会化生产进程的不断推进,行业逐渐被细分。有一些企业所招聘的岗位比较偏门,具备应聘资格的求职者数量本身就比較少。或者说,一些求职者由于自身专业比较偏门,可供选择的岗位数量相对较少。由此导致企业“招工难”和求职者“就业难”的“两难”问题。
   (三)应届毕业生工作经验无法满足企业需要
   大多数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对求职者的工作经验都具有较高要求。但是,具备这一应聘资格的人员往往都拥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导致企业用人岗位长时间处于空缺状态。而对应届毕业生来说,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方面是他们的短板,毕业生只有从事一些可替换性较强的基层工作,很少有机会接触与自身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由此出现大量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招工难”这一瓶颈问题的破解路径
   (一)政府方面的破解路径
   首先,在解决“招工难”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政府具有宏观调控的优势,可通过相关引导性政策的发布,或者结合市场需要情况对学校专业设置进行干预,对劳动力流向进行疏导,使“就业难,招工难”这一矛盾问题逐渐得到缓解;其次,政府还可以搭建一些平台,针对那些帮助社会解决就业问题的企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如在企业贷款时提供绿色通道、加大创业补助与扶持力度等。总之,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帮助企业实现长期健康发展。
   (二)学校方面的破解路径
   首先,学校加快推进教学改革的速度,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以就业为导向,提高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适用性,使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贴近社会及市场的实际需求,以此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可以接受跨专业、多元化的技能培训,满足学生对多个领域知识的学习需求,强化学生在求职应聘过程中的个人竞争力。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用人岗位的要求,学校还要积极兴建实验实训基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方针,努力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探索并实施“订单式”“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巩固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还要对评价体系与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对那些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不妨以职业技能鉴定作为课程考核依据。通过这种评价机制,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实践操作水平进行全面考核,实现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其次,强化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养成、全面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需求及各类职业考验的适应性。现如今,很多应届毕业生之所以难以顺利就业,或者在原本满意的工作岗位上赢得较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心理素质较差或者缺少一个正确的就业观所造成的。如很多当代大学毕业生都存在眼高手低、心浮气躁、责任心差、无法承受工作压力等问题。这样的学生即便专业水平再高,其职业素养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依然无法得到企业的长期聘用,甚至会逐渐被社会所淘汰。对这一问题,学校必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和策略性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全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协同能力以及集体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素养,形成较强的就业能力。再者,充分发挥教师的就业指导作用,尽可能全面地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结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或者确立一个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学生走出迷茫与不知所措,找到努力学习的动力,逐渐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这对当代大学生的前途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笔者认为,在学生即将毕业之际开始帮助大学生制订职业发展规划为时已晚,而要在学生入学初就着手开展这项工作,使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从而更好地迎接学习中遇到各种困难与考验。学校的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应发挥出其职能作用,在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建立一座沟通的桥梁,对存在就业有困难的毕业生,应请专家为其进行就业指导与心理辅导,帮助其克服掉在就业方面的心理障碍,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走上工作岗位。最后,校企合作是解决学生就业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学生要积极主动地与相关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办学。在开展校内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机会走进企业进行岗位实习,接触真实的就业岗位,在实践锻炼中挖掘自身潜力与不足,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更加明确的方向,使自身的综合能力及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三)企业方面的破解路径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企业不能再向过去那样负责岗位实训这单一环节。而是要融入课堂教学中,全程参与专业课程建设。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将自身的职业标准提前植入学校的教学体系当中,同时把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植入企业经营、生产和管理体系当中,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联合办学,让学生毕业后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工作岗位当中。在具体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建立校企合作的相关机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要尽可能完整地列出自身对人才的需求信息,以便于学校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企业还要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环节。学校可以选派一些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当中,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理论知识方面优势,参与到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具体工作当中,企业还可以选派一些高技能人才到学校当中担任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建立一种“校企共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企业应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取得政府部门在财政方面的大力支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体系建设当中,在提升市场需求信息、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以及考评体系创新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与校建立起长久的、深度的合作关系。最后,企业要尽快摒弃以往的用人理念,大胆启用应届毕业大学生。对那些学习优异、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正式录用,再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强化新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使新员工树立起爱岗敬业的理念,树立起为企业贡献个人力量的决心,以此解決“招工难、就业难”的双重问题。
   三、从完善制度与机制的角度破解“招工难”
   (一)完善就业创业制度
   首先,充分发挥出政府、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和高校三方的职能作用,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创业就业服务质量。如为了支持大学生创业,推出零首付注册、小额担保贷款等相关创业扶持政策,投入奖金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和实训基地的建设速度,激发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热情;其次,对于贷款额度在200万元以内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可按照同期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补助,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健康发展。最后,充分发挥社会职业介绍机构的作用,鼓励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招工服务。
   (二)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首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则,尊重员工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与凝聚力;其次,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经济效益增幅情况,提高员工的薪酬标准和福利待遇,不断提高员工的优越感与幸福指数;同时,建立企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与技能型人才签订技术入股协议,充分发挥技能人才的价值与潜力,做到人尽其才;最后,切实维护好员工的合法权益,做到依法用工,增强员工的安全感。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招工难”这一瓶颈问题,必须建立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机制。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尽快对创业就业体制进行健全与完善,为企业与学校开展深度合作搭建一个平台;企业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改善用工环境,提高薪酬待遇,增强人文关怀,建立选人、用人、留人的长效机制;学校要贴近市场办学,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社会实用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才的有效输出与高效录用,共同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黎明.现代企业招聘与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10).
   [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国有企业招聘管理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4(11).
   [3]张玉燕.建筑企业招聘管理的主要问题及改革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4(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66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