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化学学科特点分析及学习方法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高职院校也在推行教育改革,着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高职化学教学改革也正在有序地开展,如何将高职院校的化学学科转变成适应人才发展需求的一门课程是目前高职化学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主要讲述高职院校化学学科特点,研究适应高职院校化学“教”与“学”的方法。
  [关    键   词]  高职化学;学科特点;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0-015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推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也在相应转变,经历了从培养“实用性人才”到“技术应用人才”再到“高技能人才”,这不仅仅是对人才要求的含义变化,而是从单一的技术要求转变到现在除了要具备技术水平外,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因此,现在高职院校不仅要在专业课教育上下功夫,还要做好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高职化学学科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所以高职化学教学具有职业化特色。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化学课的教学质量,是一线教学工作者一直在研究的课题。
   一、高职化学学科特点
   (一)高职化学学科具有职业化的特点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其知识领域已经渗透到农业、工业、能源、材料、国防建设等各方面。目前高职院校教育提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所以高职化学教学富有职业化的特点。高职教育要以职业化发展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化,就必须针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将学生的学识与职业能力结合起来,为就业打好基础。比如,化学分析技术在产品检测中就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酸碱滴定法测定物质含量、配位滴定法测定物质含量、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物质含量、沉淀滴定法测定物质含量、重量分析测定物质含量等分析方法,无论是化工技术类专业还是其他涉及技术监测、检验、治理等各专业都需要掌握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
   (二)高职化学知识抽象复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化学知识点分散,难度也更深一些,所以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比如,在化学实验当中化学反应产生的物质会有气体,还可能有沉淀固体,或者这些物质都含有,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反应的条件、现象和反应规律等,如果缺乏兴趣就会感到抽象、繁杂。倘若真正对化学实验和化学产生兴趣,那么对反应的规律、现象等知识点就都能很好地掌握,就算有多种不熟悉的物质之间发生反应,依照反应规律也可以探究性理解思考,分析出反应所产生的物质,这种探究式学习方法对高职阶段的化学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把学生“要我学”的观念转变成“我要学”的意识,才能理清抽象复杂的学习思路。
   (三)高职化学学科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教育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所以高职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细心的教学工作者会发现高职化学教材中实验性教学内容占化学学科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是高职化学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化学教学以实验为基础,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所学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因为实验操作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还能加深对反应现象和实验规律的记忆。化学实验能力也是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首先,选择实验课题,正确的实验课题是打开问题的通道;其次,实验方案设计是选择适用、有效的方法进行实验,实验方案设计关系着实验的成败,是重要环节,体现了化学实验的技术性和周密性;再次,实验结果分析是研究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对结果做出判断,总结实验规律。化学实验虽然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但由于化学实验会产生燃烧、爆炸等现象,所以要培养学生掌握操作的正确流程,培养实验安全意识。
   二、高职化学学习方法探讨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化学教学要结合专业特点
   要培养综合素质强的技能型人才,教师就要转变教学理念。传统教学强调系统性教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内容为中心注重化学知识的传授。高职院校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理念:首先,知识与实践性能相结合,转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其次,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基础学科与主业学科相融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工程类专业课中也包含化学学科内容,如水质、土质及建筑原材料的化学分析等,化学课作为基础类学科,可能学生在大一没接触专业课前就接触过,所以化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专业课涉及的教学内容,做重点讲解。比如土质含盐量的化学分析中运用了酸碱滴定法和配位滴定法两种化学实验检测方法,那么教师在讲解这两项内容时可以把节奏放缓,让学生理解吃透教学内容。所以,鉴于高职化学教学具有实用性、技能性的特点,决定其教学内容具有职业化特点。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知识内容比较复杂抽象,往往教师讲得大汗淋淋,讲台下学生茫然一片。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靠死记硬背化学概念,那么要不了多久,学生就会丧失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动去学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1)化学反应具有规律性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规律,那么触类旁通,依照这个规律可以解决很多类似问题。举最简单的例子,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所以依照这个规律,石蕊溶液可以做酸碱指示剂。(2)教师可以依靠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方式,将静态的二维文字转变为动态的、有声、有画面的三维形式,表达更加直观立体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如在讲解离子化合物这一章,因为原子失去、得到电子的过程是微观转化的过程,在学生的意识形态中是非常抽象的存在,但可以利用电脑将这个过程形象地模拟出来,通过重放、慢放操作学生可以看得清楚明白。形象具体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3)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方法。高职教学倡导探究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因此,对高职学生来讲,化学教学不能单单强调知识传授,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和思考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法主要通过5个步骤来完成。首先是发现问题,提问是探究式学习开始的起点,问题可以是教师启发式提问,也可以是来源于教材或生活观察。其次是收集资料证据,可以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或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再次是做出解释,通过对搜集资料的分析、整理通过自己的思考推理,对问题做出解释。接着是对结果的评价,教师在对学生解释结果进行评价时要注重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分析,鼓励学生积累经验,肯定学生付出的努力,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探索、思考。最后是交流探讨,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换意见,得到更多新信息和新知识。总之,探究式学习方法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适合即将走向社会、面临职场的高职学生。    (三)重视化学实验操作,有利于锻炼学生用手能力
   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观察相结合的学科,生动有趣的实验过程使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化学实验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运用的过程,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和操作方法的掌握更能巩固对知识体系的掌握,而且有趣的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转变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所以要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能观察到化学反应的条件和规律,而且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更能加深印象,也能培养学生的耐心。比如,在学习电池形成的条件、电流产生的原因以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制作水果电源。实验过程是将铜片插入半熟的水果(西红柿、柠檬、酸苹果等)在平行一段距离的地方插入锌片用导线将铜片与锌片与灵敏的电流表或耳机相连,仔细观察会发现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如果实验结果不明显可以多制作几个水果电池串联继续观察。单个水果电池电流弱小,多个串联组成的电池组电流大。由此得出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铜和锌)与电解质溶液(水果)发生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引起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即产生了电流,从而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实验将繁琐的公式、文字通过具体的操作转变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和规律,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对学生的学习成果采用灵活的评价方法
   传统的评价方式一般通过笔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从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来看这样的方式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成绩。教师可以采用灵活的评价方式多角度观察学生,如课堂表现、参与课外课题活动、实验操作以及测试成绩等各方面综合评价才能反映学生的整体水平。灵活的评价方式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形式多样的考核办法也能加深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促进相互了解,也能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高职化学学科因具有职业化特点,教学内容抽象复杂,教学过程又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一线教师一直在探究适应其特点的教学方法。面对就业市场对人才综合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化学教学也要贯彻素质教育的改革,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学生也要端正学习态度,不断探求新的知识领域,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竞争激烈的职场需求。
   参考文献:
   [1]贾有青.关于高职化学实验改革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3(6):114-115.
   [2]胡久华.促进学生认识素养发展的化学教学[J].教育科学研究,2010(3).
   [3]张晓继.高职化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2(3):69-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67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