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产品质量检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许桂云
[摘 要] 针对机械产品检测检验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技能课程机械产品质量检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制定对策、开展教学改革探索,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力争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关 键 词] 机械产品;检测检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8-0234-03
一、概述
中國“十三五”规划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全面强化企业质量管理,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解决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检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同时,重庆“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重庆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自主品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重庆“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升重庆制造的品牌价值。从国家到区域,都把质量品牌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机械制造业产品检验工作更是其中重要一环。
中国由制造大国建设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为实现这一转变,除了必须解决机械制造类高技能人才匮乏的问题,同时,对机械产品质量检验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重庆市工业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快速上升时期,特别是两江新区、九龙坡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双福工业园区、璧山青山工业园区等工业园区的建立,重庆“6+1”支柱产业战略的实施对机械产品检测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要求上将有较大提高,数量上也将呈上升趋势。其中,2018年重庆某大型集团公司从我校招聘了5名机械产品检测检验人员,并有中小型企业联系需求检测人员。因此,实施机械产品质量检验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机械产品质量检验课程建设水平,加快机械制造行业检测检验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对提升重庆乃至西部机械制造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机械产品质量检验课程性质
机械产品质量检验是高职机械产品检测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基础技能实训课。该课程是在对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要求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岗位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校企合作开发的一门工学结合课程。课程要求学生不仅掌握零件测量和产品检测的专业技能,还培养严谨、认真、诚信和精准的工作态度和作风,特别是把质量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使学生重视工作质量,为今后胜任就业岗位,适应企业对质量第一的工作要求、建设质量品牌工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校开设该专业以来,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目前已具备一定基础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成了基本满足教学需要的机械产品检测实验室、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已初具规模。但通过对学生、教师及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分析,机械产品质量检验课程教学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部分教师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及动手创新能力,以教材为主要知识讲授的手段,传授给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2.教师技能与先进制造业检测专业技能有差距,职业教育思想观念需进一步转变。
3.实训条件方面还缺少先进检测设备、仪器,要大力推进和加强生产性改造与理实一体化实验室建设。
4.高职、专科院校生源质量急剧下降,部分学生面对理论学习兴趣不大,学习困难,对职业道德、质量品牌的认识不足。
5.教材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力度不够,教学资源共享性不足。
6.学校与企业虽然开展了良好的合作,但是校内外学习系统未能实现有机衔接,合作方式需要进一步扩充,合作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策
课程教学改革团队针对存在的问题,组织任课教师、学生代表、企业单位代表进行讨论分析,制定对策,从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实训条件、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并组织实施。
三、课程教学改革具体实施内容
(一)建设与时俱进、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1.坚持自主培训与外派进修相结合。学校通过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优秀教师示范教学及派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等方式,不断引导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和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外派教师到知名院校、企业进修学习、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参与企业生产和技术服务等途径进行不同层次的培养,组织教师参观了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第19届立嘉国际智能装备展览会、2018重庆智博会,不断开阔教师眼界,改变教学观念,融入先进制造、智能检验知识于课程教学之中,提升教学水平。并开展讲课、说课比赛,优秀教师评选等多渠道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2.从企业一线聘请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学院属行业办学,具有依托兵工,背靠企业,面向社会的特殊背景。学院利用这种“校企同源”的优势先后与长安、嘉陵、建设、红宇等近三十余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聘请合作企业中的业务骨干和专业精英,以正常授课方式,向在校学生讲授实践技能课程,并参与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专兼互动”,改善专业教学团队结构,解决专职教师培养“瓶颈”问题,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 3.建立课程教学团队交流机制,针对机械产品检测检验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讨论、研究,对教材中相近内容合理取舍,科学设计课程内容衔接,要求各门课程负责人组织教学团队讨论确定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实验项目等,并通过定期组织课程教学研讨会,对课程教学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探讨,融合骨干教师和“双师”教师科学的执教理念,汲取兼职教师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的经验,共享课程教学群教师知识关联性教学经验,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协同合作能力、综合专业素质以及专业教学水平。
(二)强化质量意识,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专业技术素养
教学团队把职业道德、质量意识的培养作为机械产品质量检验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使学生具备检验作业技能,更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重视工作质量。质量检验是具有监督保证作用的,它最重要、最基本的特点是公正。尽管检验工作的对象是产品,但造成产品质量问题的责任者又涉及方方面面,如果检验人员提供的判据不正确,势必引起对产品质量判断的错误,从而造成对人的处理也不公正。由此看来,机械产品检验人员对保证产品质量有特殊的使命,因此,检验员必须要有责任心、事业心和一定的技术水平,并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工作必须坚持科学性,必须严格按科学程序办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保证检验数据真实可靠。检验人员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政治素质是公正执法的保证,业务素质是做好质量检验工作的基础,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实验过程设计上,把机械零件的质量检验、缺欠分析与质量控制进行结合分析,培养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为今后胜任岗位工作、适应企业对质量第一的工作要求、建设质量品牌工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教学手段
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要求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学生核心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统筹规划课程与教材建设,对接最新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强化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的融合,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我校课程改革小组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企业调研,确定机械产品质量检验课程岗位能力,重构课程体系。以“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合作型教学”等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做”一体教学过程,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养成三者紧密结合。
1.根据当前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最新行业标准、质量品牌建设工程进行课程内容改革
学院与长安、嘉陵、建设、大江、望江、青山、红宇等大型兵工企业以及德国蒂森克虏伯电梯(中国)公司、东风小康汽车公司等近三十余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签订了学生顶岗合作协议。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企业为学院捐赠设备,提供技术、支援兼职师资,促进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学院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同时根据企业岗位能力发展变化要求,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机械产品检验项目、先进检测技术的应用,质量品牌建设重点、最新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并建立任课教师日常交流与讨论的机制,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实现学院和企业互助互惠,共同发展。
2.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促进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改革团队学习掌握“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根据学习情境要求,将课程放在实验室进行教学,配合检测任务、多媒体课件、任务实施方案,通过完整检测过程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职业能力,获得实际工作经验。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推广“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合作型教学”等教学方法,有机地将教学过程与机械产品检验过程紧密结合,致力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以机械产品质量检验课程学习领域下传动件误差检测中的“圆柱齿轮的检测项目”学习情境为例,对学习情境设计思路描述如下。
(1)为学生设计“圆柱齿轮的检测项目”任务单元,锻炼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检测工具的正确选用与齿轮误差项目的检测技能。
(2)采用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提前预习齿轮的误差项目检测内容,基本掌握公法线卡尺、跳动仪、杠杆表、百分表使用方法。
(3)教师利用视频录像、多媒体进行讲解,并现场演示测量方法,介绍齿轮的误差项目检测相关要求→分配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制订工作计划→选用测量仪表及齿轮→完成检测任务→填写实验报告。
(4)教师评价:采用现场评价和实验报告评价两者结合。实验结束时,就各小组组织情况、执行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选用检测仪器、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点评,课后再进行实验报告批阅评分。
此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具有工程实践经验,能够及时处理学生学习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熟悉公法线卡尺、跳动仪、杠杆表、百分表使用、调整方法,掌握齿轮的误差项目检测方法,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要提前给学生任务:课前认真查阅相关资料,掌握齿轮的误差项目;具备独立完成齿轮的误差项目检测的能力。
3.编制实验报告,规范实验项目
教学团队经过对教学内容的梳理、讨论确定机械产品质量检验实验项目,分别是螺栓连接件检测、圆柱齿轮的检测、焊接件缺欠检验及质量控制分析等。就地取材,利用学校实训车间进行焊工技能培训时,示范教师和实训学生完成的焊接件,由学生进行焊接缺欠识别,并分析形成原因、防止措施,使学生对焊接件缺欠有了直观认识,增强了解决加工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强化实训条件,促进理论和实践融合
我院在现有机械产品检测实验室的基础上,补充购买了机械零件几何公差检测套装教具等,并整合学校二级学院教学资源,逐步完善检验设施、检验仪器。目前,在实验室学习过程中,教师既可以采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讲解,又可在现场演示机械产品检测方法,学生可以对照机械零件学习检验原理、检验方法,又可以进行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另外,在理论教学期间,适时安排两周数控加工实训,让学生一边加工零件,一边应用所学检验方法进行加工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引导学生分析加工过程中影响零件精度的因素及质量控制措施。教学方法直观、灵活,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及今后改进方向
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兵工精神引领、创新课程教学改革、完善实训设施等系列举措,有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了传动件等典型机械产品质量检验方法、缺欠分析及影响因素控制等,基本具備检验员职业素质。但在实施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尚有一些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今后还需要继续创新课程内容设计、实践优秀的教学方法,补充量仪检定仪器,改善教学资源相对单一问题。特别是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方面还应进一步围绕机械制造企业的岗位任职要求,优化课程教学方法,形成“项目课程+工作项目”课程构建模式,要与企业深入合作进行教材编写和课件开发,为课程教学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有道德、有文化、爱劳动的机械产品检测检验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田晓.机械产品质量检验[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4.
[2]雷书华,李向前,高伟.“项目教学法”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实践,2010,29(7):129-132.
[3]韩包海.项目导向法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2):171.
[4]薛岩,于明.机械加工精度测量与质量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
[5]赵宪美.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实训指导[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6]王鉴,李泽林.如何让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掌握合作学习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2(6):102-107.
[7]程二九.计量器具使用与维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4.
[8]张守武,李成平,刘莉新.机械质量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5(24):52-53.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29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