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析与探索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丽 杨帆 努丽扎提·木拉提别克 刘学勤

  [摘           要]  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教育者观念陈旧、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等问题,以鄂尔多斯高职院校食品专业为例,从创新创业课程设置、讲授方式多样化、完善专业实践平台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其他高职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食品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7-0070-0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流引领下,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高职院校转型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在中国,食品加工业是一个发展迅速的行业,为我国的就业和创业创造了众多机会。而像食品专业这样一个对实践技能要求较为严格的专业,毕业生是否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否具备创新精神,是否具备创新能力,是检验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可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鄂尔多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一些国内知名大学也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典范,但中西部地区,尤其是鄂尔多斯地区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践行依然存到很多不足。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陈旧,意识淡薄
   我国虽多年前就开始推进并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这种重视多是停留在文字或者理念层面,没有很好地在高校师生的行动中落实,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认识不足。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认识不足,以至于高校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并未深入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心中,很多大学生甚至部分高校的教师都认为,“创业”就是创办公司和企业,忽视了“自力更生,艰苦创新,吃苦耐劳”的创新创业教育内涵[1]。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倾向于选择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工作,其中这样的现象在内蒙古的中西部地区,尤其是鄂尔多斯地区更为严重,求“稳”心态成为学生在择业、就业时的重点考虑因素,另外,家长一些老旧的观念也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观。
   (二)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纳入正式专业序列,课程体系尚待规范,师资的综合水平有待提高
   创新创业教育尽管已进入必修课程范畴,但未形成课程体系,借鉴国际成熟的经验,但缺少规范化、本土化。另外,教师虽然具备相对成熟的教学技巧,但是创业实践能力还相对欠缺,从而使创新创业课程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有一定差距。鄂尔多斯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多以单项课程的方式出现,讲授创新创业课程的老师亦多是半路出家,缺乏相应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所以课程教育多数是纸上谈兵,效果不甚明显。
   (三)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这一点在高职院校中尤为明显
   食品类专业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实践性强,对实验实训的配备和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都较高。鄂尔多斯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实验室的配备相对较优,但是由于实践教学和管理相对薄弱,致使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和毕业实习流于形式。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食品专业管理团队深入分析当前的人才培养现状,结合自身的优势,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目前,鄂尔多斯正全力打造包括全区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特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在内的五大产业基地。《鄂尔多斯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到2020年鄂尔多斯市高技能人才总量将达到11.8万人。顺应产业发展需要,探索适合鄂尔多斯高职院校食品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服务鄂尔多斯地区以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是鄂尔多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鄂尔多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
   针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鄂尔多斯高职院校对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在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更为合理,也是高职院校努力的方向,为此就要求学校与政府多方齐心协力,共同谋求适合鄂尔多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
   (一)学校层面
   1.从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与讲授角度来讲
   首先,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培养毕业生的职业基本素质。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各个领域的专家人士依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的源泉、精神的乐园和管理的真谛。在对毕业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适当地加入经典的国学、心理学等通识教育课程,是对毕业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最根本的基础构建,同时,这个培养过程是缓慢而漫长的,需要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甚至学生毕业以后。
   其次,完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通过借鉴国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成熟理念,如百森商学院“强化意识”的主要指导思想[2]、东京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产学研一体化”实现与社会的广泛合作等[3],结合国内一流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如中国人民大学的第一、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上海交通大学的“面上覆盖、点上突破”的分层教育模式等,与鄂尔多斯地区高等教育的特点,构建并完善食品专业毕业从业者的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配置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的讲师,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的形式,与學生形成良性互动,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再次,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教授方式。教学方法改革是我国高校转型发展中最为关键和困难的环节。相关问卷调查的数据表明,我国高校的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法为主[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第五条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应:“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通过开展模块化课程、案例教学及项目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法,鼓励教师将生产实践与具体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推动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研究有机融合,并带动企业,完成产学研一体机制的多方互动,形成一个开放式的、网络式的有效模式,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应用基本原理并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    2.从专业实践角度来讲
   食品类专业是典型的工科专业,对从业者的实践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实践环节在食品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与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方面都至关重要。学校应举多方之力保证专业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的有效开展,首先,加大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创新研发打好物质基础;其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相结合,并定期举办创新创业技能大赛,浓化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意想法和创新热情,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团队合作和处理问题能力;再次,做好校外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互相协作,互通有无,互为优势。鼓励专业教师在企业担任顾问,将前沿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及时解决企业实际遇到的问题。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在实践中锻炼毕业生的专业能力,逐渐发展成为成熟的产—学—研—创一体化的有机结合。
   3.从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角度来讲
   对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任务,所以要形成长效机制。可以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立校友联络平台、建立学校—企业长效合作等方式来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有创新能力、创业项目的毕业生提供“温室”平台,提供全面的支持与建议,使其安全度过成长初期;建立校友联络平台,一来方便毕业生随时回校充电,二来也可以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宣讲经验,形成创新创业良性循环氛围。建立学校-企业长效合作,积极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密切跟踪产业及行业发展状况,以行业需要为风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和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细微方向。
   (二)政府层面
   高校人才培养的机构,具有非营利性、非职能性等基本特点,因此在学院与企业合作事宜上,政府需起到桥梁作用,帮助学院疏通资源共享与合作壁垒等困难,争取在政策层面为学院与企业的合作提供硬件平台和政策条件[5]。对参与、支持学院转型发展的企业给予税收、财政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条件,从政策层面,鼓励企业人员与高校科研人员建立双向流通与培养机制。
   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力量,还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以保证一个优良的创业环境,激发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必须与时俱进,改变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调查分析及其解决对策之探究:以辽宁省部分师范院校为案例调查分析[J].理论界,2012(3):190-191.
   [2]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90-94.
   [3]董泽芳,袁川.国外高校成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經验与启示:以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和东京大学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4(4):26-32.
   [4]姚利民,段文.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3(8):60-65.
   [5]陈永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困境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38-42.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36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