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谈培养山区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汪梦宁

  [摘           要]  随着国家转型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企业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出高要求的同时,对人才的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素养已经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焦点,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成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关    键   词]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7-0152-02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产业结构升级”等国家转型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专业技能外,职业素养也已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焦点。我校是粤西贫困山区的一所中职学校,学生的从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非常薄弱,职业素养更是他们立足职场的一道坎,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成为我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一、山区中职生职业素养现状
   通过近几年带学生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以及顶岗实习发现:学生“厌工”现象严重,上班迟到、不按规定请假的、受不了苦闹情绪的、身体吃不消生病的现象普遍存在,离职、换岗现象比例也不小……“维稳”工作相当艰难。学生觉得上班时间太长,做工太辛苦,企业管理太严,伙食、住宿条件太差,对一线管理员的批评接受不了,觉得受气委屈等,因此来到企业3~5天就有学生要求辞工回家,不愿意做。而且这种情绪是会传染的,先是两三个不愿做,接着就会有七八个不愿继续做下去,然后就有更多的要求回家,有一次一个班全部的学生要求离职。实习企业对我们的学生也不满意,觉得我们的学生执行能力差、服从意识弱、固执己见、怕苦怕累等。这些把带班教师搞得焦头烂额,苦不堪言。
   二、原因分析
   (一)家庭层面
   山区中职学生的父母以及家庭成员职业素养相对较低,学生缺少职业启蒙教育。山区本地经济比较落后,大部分学生家长外出务工,他们是留守孩子,还有孤儿,单亲家庭的也不少。因为长期在外务工,觉得愧对孩子,出于一种弥补心理,自己再苦再累,也不愿让孩子吃苦受累受委屈,即使明知孩子有这样那样的不是,因为疼爱也选择放纵,以至于他们的孩子任性、固执、偏激、怕苦怕累、任性骄纵,另外,山区学生家长的教育理念也有偏差,基本上不重视孩子的教育,认为读不读书一个样,这样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家庭教育缺失或者家庭教育错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职学生的人生观、职业观。
   (二)学校层面
   1.辦学理念单一
  中职教育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把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之根本,把设备作为办学的指标,高喊:“一技在手,走遍神州”,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忽略对学生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素养的培养,这样必然会造成对职业教育收益估算的偏差,最后只能培养出一些“有知识没文化”的人。中职教育一直以来的目标都是培养掌握专门技能的技术人才,强调的是显性的职业素养,忽视了隐性的职业素养,导致学生专业技能比较突出,职业素养薄弱。
   2.办学机制僵化
  山区学校社会资源贫乏,产教融合基地有限,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调控缺位,“教学一体化”还停留在口头上,尤其是我们这所山区学校所在地的本地企业数量与规模有限,很难实现对口专业实习或见习,学校自身也没有条件创办校办企业,无法创建实习基地,学生的企业见习相当困难,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无法落地,技能与素养——“双核共振”难以实现。
   (三)学生层面
   山区的学生留守的情况偏多,家庭教育缺失或错位现象严重,家庭条件和家庭成员的教育合力偏弱,他们的文化素养、身心素质、知识储备等都普遍偏低;自我认识与自律能力缺失;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差;执行能力、自我调适能力、亲社会能力差;服务意识、服从意识、团队意识等有偏差;人际关系淡漠,难以适应或融入社会。
   (四)企业层面
   在从业者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企业存在错位现象。第一,企业在发展与管理理念上有偏差,过度追求短期利益,对人才的要求轻本质而重表象,忽视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实践证明,缺乏职业素养的技能人才不仅对企业贡献是有限的,有时还是危险的。第二,企业在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认识上有偏差,认为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完全是学校的责任,认为学校是专门为他们服务的,他们只是负责用人而不需要育人。第三,企业在社会责任的认识上有偏差,国家相关法规规定企业要主动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并出台了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补偿机制,因此企业应提高支持职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主动参与职业教育。
   三、培养途径
   (一)学校教育
   1.完善办学理念,改革培养模式
   当前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光荣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中职学校应积极、全面落实该文件精神,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优化办学机制,拓展成长空间
   (1)深化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体化教学就是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地整理、融汇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师生双方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    (2)提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程度
   马克思说过:“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杜威说过:“从做中学,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学校要根据市场导向,寻找合适企业资源,实现校企合作,通过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把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学校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接受锻炼,了解企业需求;邀请企业导师进入课堂,与学生面对面渗透企业管理理念、企业制度和要求等。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实施产教融合,让学生通过“做”体验企业文化,感受企业制度,内化职业道德和企業精神,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岗位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等,从而提升职业素养。
   (3)推广校企文化与企业管理
  学校借助广播、宣传栏、标语、校报等媒介来宣传、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耳闻目睹中潜移默化;通过社团活动、公益活动、专题活动、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践行、感悟中历练自己、完善自我;把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直接嫁接到学生的管理文化上,以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动作规程引用到学生的教育教学机制中,让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有效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实现职业素养教育的校园化。
   (4)强化课程的素养功能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课程也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各种社会需要被转化成课程目标。学校应利用德育课程,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规划进行系统梳理与强化;还应在专业课程、活动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发挥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作用,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通过第二课堂、专业技能竞赛等开展相应的职业素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实训实操课程中,按照企业的标准和要求来约束学生,让学生体验岗位职责和要求、感受企业管理制度,让学生零距离了解企业,为今后的从业打好预备战。
   (5)提升学校专业教师职业素养
  “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首先,必须改革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学水平;从行业企业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骨干,组建一支兼职教师队伍,指导学生的岗位技能,传播企业文化。其次,转变教师说教思维,形成师徒学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并与学生一起工作、一起探究,并把知识、技能、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等有机地镶嵌其中,再从中衍生出职业道德、职业情操。最后,加强教师的实践工作经验。现在的教师普遍缺乏行业企业的实践经验,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造成了不便。因此有必要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其实际工作经验的同时,体验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提升课堂教学储备。
   (二)家庭教育
   家庭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源地。天下之本在家——家是人的根本,是人的生活依托,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职业素养的基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了人的发展需要,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学生在成长道路上获得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的主要场所。因此,家庭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做人风格、责任、感恩、自律等人格品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价值观,培养孩子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孩子的终身学习。
   (三)规划提升
   据调查发现,大部分中职学生厌学、就业不顺利,主要原因是对未来人生没有认真思考和详细规划与设计,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培养职业意识首先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因此,每个学生应该仔细思考:自己优势、劣势如何?将来想做什么?现在能做什么?人生目标是什么?社会要求如何?如何才能达到社会要求?据此来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制定生涯规划,并坚定不移地实施方案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四)社会支持
   2017年,《关于深化产融结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2018年,国家提出鼓励校企合作;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指出,要建立多元的办学格局,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政府对有效投入职业教育的企业以税免或经济资助。企业应履行其社会义务,主动为学校输送技术与文化,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社会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符春玲,洪向阳.中职生职业素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6.
   [2]唐萍.工匠精神视域下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阐述[J].现代交际,2018(23).
   [3]周报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8(3).
   [4]杨志强,刘润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研究综述[J].内蒙古教育,2017(6).
   [5]杜新安,王爱敏.高职生职业基本素养培养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9).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37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