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明杰
摘 要:该文介绍了蒙城县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了玉米生产机械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促进全县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玉米;全程机械化;发展现状;对策;蒙城县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6-0118-02
蒙城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淮北平原中部,隶属于亳州市。全县国土面积2091hm2,耕地面积12.27万hm2,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小麦、玉米发展重点县。玉米是蒙城县第2大粮食作物,2018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9.942万hm2,较“十二五”末(2015年)增加2.477万hm2。玉米已然成为蒙城县种植面积和产量增长最快的主要农作物,是粮食增产的主力军[1]。提高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促进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发展是玉米实现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笔者在对全县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发展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蒙城县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又好又快的发展[2]。
1 发展现状
1.1 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 2008年,安徽省启动实施了“玉米振兴计划”,把玉米生产摆上了与“小麦高产攻关”、“水稻提升行动”同等重要的地位[3]。蒙城县农机部门积极行动,紧紧围绕玉米振兴计划,坚持农机农艺融合,大力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着力解决玉米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重点围绕玉米机械化收获和标准化种植,多措并举,有力地促进了玉米机械化水平的提高。2015年全县基本实现了免耕板茬机械化播种玉米,玉米机播率达100%,机收率达81.41%,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2.42%。2018年,玉米机收率达96.82%,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8.09%,分别较2015年提高了15.41个百分点和5.67个百分点。
1.2 装备结构得到优化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大型农业机械装备总量快速增加。2015年,蒙城县80马力以上四轮驱动拖拉机保有量为3085台,2018年增加至8627台,且增长量以玉米产区为主。与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的勺轮式玉米精量播种机、液压翻转犁和大型深松联合整地机械等农机具的数量也大大增加,分别达到3560台、355台。玉米联合收获机也由2015年的3105台增加到2018年的3597台,为玉米机械化收获提供了保证。与此同时,植保无人机、高地隙自走式喷杆植保机械等先进装备在玉米产区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机具保有量分别达到352台、105台,玉米全程机械化装备的整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3 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得到突破 一是推廣应用玉米标准化种植技术。由于蒙城县在株行距设置及播种方式等方面有不同的习惯,种植规范化、标准化程度较低,从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制约了玉米机收技术的发展。通过召开全县以及各地区玉米标准化种植技术现场演示会等,大力推进了玉米标准化种植技术的应用。二是应用玉米联合收获技术。玉米标准化种植技术的推广,间接地促进了玉米联合收获技术的发展,玉米联合收获机具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县3行及3行以上玉米联合收获机的保有量占玉米联合收获机总数的70%以上,玉米籽粒收获技术也逐渐被认识并应用。三是应用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目前,蒙城县玉米收获机基本都配有秸秆粉碎装置,在收获的同时粉碎秸秆,既防止了焚烧,又为还田创造了条件。四是充分应用玉米高效植保技术。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前得到了充分应用,有效地解决了玉米前期植保的难题,而植保无人机则有效解决了玉米生长后期病虫害防治的短板。
1.4 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初步形成 以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和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等农机化项目为抓手,依托玉米全程示范县建设,组织玉米生产机械的试验选型,开展玉米生产机械化集成技术研究,在主攻玉米机收和机播的同时,大力推广化肥深施、土壤深松、高效植保、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初步形成了适应蒙城县玉米生产实际,符合农艺要求的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规范。技术路线如下:
1.4.1 技术路线1 小麦联合收割机(加装秸秆粉碎抛撒装置)→限茬收割(20~25cm)→新型播种机种肥一体(60cm行距)板茬播种玉米→机械化植保→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覆盖还田。
1.4.2 技术路线2 小麦联合收割机(加装秸秆粉碎抛撒装置)→不限茬收割→秸秆还田机作业(联合收割机与秸秆还田机按1∶2配套)→新型播种机种肥一体(60cm行距)板茬播种玉米→机械化植保→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覆盖还田。
1.4.3 技术路线3 小麦联合收割机(不加装秸秆粉碎抛撒装置、不限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机秸秆粉碎均匀抛撒覆盖还田→玉米板茬免耕复式精量播种→玉米田间管理→玉米机械化收获→玉米秸秆粉碎还田。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机农艺需进一步融合 一是玉米种植行距不统一,与玉米中期植保及玉米机械化收获的矛盾仍然存在,标准化种植技术应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现有玉米品种与机收要求之间存在矛盾。安徽省玉米品种多而杂,各品种玉米的生长期、秸秆粗细、结穗高度、果穗的大小和形状差异较大[4],成熟时籽粒含水量高且不一致,易导致收获作业效率低、质量差和损失大。三是玉米烘干与玉米品种、生育期以及茬口衔接之间的矛盾。安徽省玉米机收以摘穗收获为主,收获时籽粒含水量较高,如遇阴雨天气,易霉烂变质;籽粒收获在蒙城县也有应用,但也存在因含水率高造成机收损失率高的问题,晚收可降低籽粒收获含水率,提高机收质量,但又影响下茬小麦播种。因此,促进玉米全程机械化的发展,农机农艺配套仍是难题。
2.2 部分环节机械化技术难题亟待解决 蒙城县玉米机械化生产环节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耕种收机械化水平高,植保、烘干机械化水平偏低,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一是玉米病虫害防治环节尤其是“大喇叭口”后期植保作业非常困难,目前安徽省玉米机械化植保水平普遍偏低,主要依靠背负式喷雾器,作业效率低,不符合农业发展高质高效、绿色发展的理念,而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高效率作业机械的应用较少。二是籽粒收获和烘干发展缓慢。蒙城县玉米受到一年两熟茬口的制约,玉米收获时含水率较高,机械收获和脱粒过程中会增加籽粒破碎率,造成产量损失,同时,现行的摘穗收获方式也制约了玉米机械化烘干技术的推广应用[5]。尤其是群众对于籽粒收获的认识不足,推广难度较大,与此同时,籽粒收获机机具投资较大回收期较长的问题,影响了农户购买的积极性。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机械部门应将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作为重点议题,针对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组织推广,落实配套政策,发挥科技作用。县级农业、金融、水利、食品、金融等部门应加强合作,密切配合,建立联动和部门互动的工作机制,形成玉米生产发展的有效协同作用。
3.2 加大政策支持 县政府应积极开展化肥、农药等物化补贴试点,促进政策和技术的同步实施。有必要增加购买农业机械补贴,促进玉米播种、植保、施肥、收获和秸秆还田的作业,以适应蒙城县的土壤和气候特点,推进玉米全程机械化。同时,要认真落实玉米病虫害防治专项队伍建设项目,支持控释肥料等新型肥料的示范和应用,加强示范服务,切实提高实施效果。进一步加大对玉米生产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玉米产业,形成多元化的玉米生产投资机制。
3.3 加强核心示范区建设 按照布局合理、品种化、集中化、规模化的推广原则,认真抓好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核心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将施工任务分解为城镇和村庄,并将其实施到农民和农田。积极推动高产优质品种的推广应用,促进高产技术的示范推广,形成逐层推进的示范格局。不断提高示范区建设水平和水平,发挥示范区农民宣传,辐射和培训的作用。有必要将核心示范区与高产创造活动相结合,并整合资金,技术和人员“建立系统,大合作,新机制,标准化”要求加快推进全县乡镇高产创作活动,促进面上平衡增产。
3.4 强化指导服务 一是加强玉米生产的研究平台和团队建设,大力提高蒙城县玉米种子、栽培技术及新型农业机械和肥料研发创新的能力,不断加强玉米的科研和推广。二是加强基础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完善品种示范网络和实用技术示范基地。组织玉米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进行深入培训,提高玉米技术改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关键技术进入村庄并进入该领域。认真总结玉米生产的机械化技术模式,制定技术方案,加强技术指导[6]。三是利用现代媒体加大宣传,利用2个微端加大宣传,广播电视和报刊专栏等,加强玉米生产政策措施、关键技术及典型经验的宣传,推进各项措施的落实。
参考文献
[1]竺三子.安徽省玉米生产布局变迁及优化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5.
[2]赵涵宇,柴宏艳.加快发展玉米生产機械化的思考[J].江苏农机化,2014(6):30-31.
[3]胡道林.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J].当代农机,2008(9):19-21.
[4]易克传,姚智华,张新伟.安徽省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发展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4(18).
[5]佟屏亚.玉米全程机械化迈步最后一公里——机收籽粒[J].农业科技通讯,2016(3).
[6]安徽省作物学会.大力推广高产高效技术提升安徽玉米生产能力[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76. (责编:张宏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47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