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简述白鬼笔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永荷 肖萧 杨晋 杨先义 余刚国

  摘 要 白鬼笔作为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的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发展迅速,助推了农村产业革命,助力了脱贫攻坚工作。基于此,从种植季节安排、种植场地选择、栽培材料选择、栽培方法、栽培管理、采收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白鬼笔种植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以期为白鬼笔的种植提供标准化、科学化的种植技术方案。
  关键词 白鬼笔;价值分析;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7.010
  白鬼笔(Phallus inpudicus L.ex.Pers.),又称冬荪、竹下菌、男荪、无裙荪等,为担子菌亚门、腹菌纲、鬼笔目、鬼笔科、鬼笔属真菌[1]。白鬼笔菌丝生长白色,鹅毛状,菌索粗壮,竹蛋体形硕大,白色,两端稍细,海绵状,中空,见阳光和受刺激均不变色,子实体有一股特殊的臭味。夏秋季节多在7—9月生长于林中或竹林下的地块上,单生至群生,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贵州省、辽宁省、广东省高海拔地区。
  白鬼笔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1)食用价值。研究发现,白鬼笔作为珍稀食用菌,含有多种氨基酸、多糖、粗纤维、钙、磷、钠、钾、锌、硒、维生素C、维生素E等营养元素。白鬼笔菌体灰白至黄白,味道鲜美,有独特的白萝卜清香味,菌柄肉质肥厚,整株口感松脆,细嫩爽口,营养价值极高[2-3]。2)药用价值。研究发现,白鬼笔的菌柄可以入药,药性为甘,淡,性温,可用于治疗风湿症,有活血止痛、祛风除湿的功效,同时还用于治疗痛风,或作为激发性欲药食用[4]。3)保健价值。白鬼笔含18种氨基酸,还含有人体所需的10余种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在降血压、降低胆固醇等方面有益,同时还可以预防多种神经、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保健价值。4)抑菌防腐。从三大效益方面看,種植白鬼笔具有很高的经济、社会、生态价值,以目前市场行情看,白鬼笔的统货价格已经达到500~700元/kg,选货价格基本在800元/kg以上,种植白鬼笔经济价值较高。而且,随着消费者增多和多渠道的宣传,市场需求呈现逐年倍增的趋势,市场供不应求。白鬼笔种植将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毕节市具有白鬼笔种植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和气候条件,全市平均海拔1 400 m,年均降水量849~1 399 mm,平均温度12~15 ℃,全市各县区均有适宜发展白鬼笔林下种植的地点。2016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了对“大方冬荪”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再次将毕节市的白鬼笔产业推进了一大步。近年来,毕节市紧扣农村产业革命,多措并举发展食用菌产业,助推了白鬼笔产业规模化、产业化、集中化、科学化发展,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持。基于此,探究白鬼笔栽培技术,以推进毕节市白鬼笔产业发展。
  1 白鬼笔栽培技术
  1.1 季节安排
  白鬼笔是一种中低温型菌类,菌龄长、出菇晚,适宜在温度较低的地区栽培,而且栽培季节必须安排合理才可获得高收益,如错过栽培季节,则可能到第二年的9—10月才能获得收成。一般情况下,播种时间在当年的10月至次年3月前完成最佳,此时种植,到6—7月白鬼笔即可形成原基,8—9月为竹蛋生长期,9—10月形成子实体,达到采收标准。
  1.2 场地选择
  白鬼笔的栽培方式和竹荪的栽培方式大致相同。白鬼笔菌丝体适宜生长在阴凉潮湿的地方,因此在场地的选择上,一般选择山腰以下,通风良好,典型沙性土壤,夏季凉爽的地块,避免选用不通风、积水的凹地。白鬼笔是好气性真菌,需要充足的氧气才能更好生长,因此场地选择时,空气相对湿度也至关重要,一般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0%~85%。同时,场地要求土壤湿润但排水良好,雨季不积水。此外,不宜选用白蚁活动频繁的地方进行栽培。选择耕地种植时,可与农作物套种。目前以林下仿野生种植品质最佳,而且投入小、易管理、见效快。
  1.3 栽培材料
  目前,白鬼笔栽培的主要材料为阔叶树木材、树枝、竹枝,同时辅以竹叶、箭竹的竹枝竹叶等为辅料,栽培材料要求新鲜无霉变,有时也可选择天麻废菌柴。栽培时,先将木材及树枝切段成5~8 cm大小的木块,再把箭竹、竹枝切段成4~7 cm长,以木材为主料,竹枝为辅料,各自堆放,避免随意或混合堆放。多年的种植经验得出,白鬼笔种植需材料量按每平方米湿料20 kg,辅助材料湿料10 kg,白糖0.15 kg,菌种2.0~2.5 kg。
  1.4 栽培
  1.4.1 栽培穴
  先将地块表层的枯枝烂叶刮到一旁,然后挖栽培穴。栽培穴规格根据栽培方法而定,沟式栽培的,根据地块条件,挖深15~20 cm、宽50 cm、长度不限的坑,坑底平整,坑底松3~4 cm厚的松土(保水作用);小窝式栽培的,挖深15~20 cm、宽50 cm、长60 cm的小坑,坑底平整,坑底松3~4 cm厚的松土。两沟或两坑之间的距离以20~25 cm为宜,白鬼笔的生长较为旺盛,菌丝会生长到两沟之间,若沟距过小,不便于以后采收。
  1.4.2 材料处理
  木材的处理方法:新鲜木材可以不做任何处理,直接切成小块;天麻废菌柴须在2%的石灰水浸泡一夜后经过清水冲泡后使用;运来时间长、失水较多的木材也必须经过清水浸泡一夜后使用。处理木材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木材的含水量,并保证材料不被其他菌种侵染。木材使用方法:可以采用废菌柴与新鲜柴块混合使用,这样既能保证白鬼笔生产所需的营养,又能充分利用天麻废菌柴,节约生产成本。混合比例以新鲜柴与废菌柴之比2∶1较好。
  1.4.3 栽培方法
  栽培白鬼笔的方法采用一层底层柴一层菌种一层竹叶,再放一层柴的方法,底层柴要求使用量少,恰好能遮住坑内泥土为宜,拍打严实。把菌种掰成直径3 cm左右大小的块撒播在底层柴上,菌种与菌种之间距离为3~4 cm,覆盖一层稀薄的竹叶,达到牵引菌丝的目的,洒少许白糖,在竹叶表面铺上材料6~8 cm厚的木材,覆土,厚度控制在3~5 cm,易干旱的地方覆土厚度在5~8 cm,覆土成弧形,即龟背形或馒头形。最后盖一层覆盖物,以松针、蕨类植物为宜,厚度在2 cm左右。   白鬼笔栽培要求,1)由于白鬼笔为好气性真菌,所以覆土要求宜薄不宜厚,总体把握为播种期湿度较大时宜盖薄,干旱时宜稍加厚;2)栽培时尽量使坑内的各个部位的木材厚度一致;3)覆盖物太厚会导致保湿过强,覆盖物下湿度过大,菌丝直接长在覆盖物上,在覆盖物上形成大量无效的白鬼笔原基,导致浪费营养,影响产量,覆盖物太薄会导致白鬼笔蛋易受到太阳灼伤,易干旱导致白鬼笔原基形成受到影响。
  1.5 栽培管理
  1.5.1 温度管理
  温度是白鬼笔栽培成败的关键。白鬼笔属中低温型菌株,菌丝生长温度一般要求在8~28 ℃,但16~24 ℃最宜。白鬼笔子实体形成一般在9—10月,此时温度一般控制在5~22 ℃,均能出菇。
  1.5.2 湿度管理
  湿度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即材料湿度管理和空气湿度管理。湿度管理过程中,白鬼笔菌丝在70%~85%材料湿度下生长良好,湿度在80%~85%时适宜子实体形成。菌蕾分化发育要求相对空气湿度在80%以上,子实体形成则要求空气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林下仿野生种植,湿度较容易控制,由于林木的覆盖和森林的保水作用,基本能保证生长所需湿度,但下雨时应注意排水,防止水淹造成菌丝死亡。
  1.5.3 光照管理
  白鬼笔喜在阴凉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菌丝生长时对光照要求不高,但以半阴半阳的条件下生长为最佳,所以林下种植不仅高产而且优质、管理方便。如采用大田种植,为防止太阳曝晒,可选择套种玉米等高秆作物。对于刚长出荪的小子实体,生命力比较弱,经太阳曝晒或过干过湿都容易使菌丝死亡,因此一定要精心管理,才能获得高产、优质的白鬼笔。
  2 病虫害防治
  白鬼笔是珍稀食用菌,不宜采用化学药剂进行杀虫防病等处理,应以物理防治为主。1)发菌前期发现杂菌,应及时挖净,用生石灰在病区消毒,并及时补播菌种。2)用天麻废菌材时做好消毒处理。3)栽培场地应经常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4)场地选择时应避免白蚁活动频繁的地方。5)应加强管理,一旦发生病虫害,及时治理。
  3 采收、干制和贮藏
  白鬼笔的采收、干制和贮藏的技术性较强,若某一环节处理不善,将使其商品价值大幅度降低。1)采收。采收时先用小刀从菌托底部切断菌索,不要用手拉扯,以免损伤菌索影响白鬼笔的再次结球。2)干制。白鬼笔菇体采收后应及时进行干制加工,延迟干制时间将直接影响品质。白鬼笔干制可以根据规模的大小,选择适当的设备和方法,一般可以选用烘房、干燥机进行干制,也可以自制简易干燥箱或焙笼。干制要求以无烟煤炭为燃料进行烘烤,如产量较低可以直接用炭火烘烤,忌用柴火或含硫煤炭烘烤。干制适宜在低温条件下进行,烘烤過程中要注意通风去湿,在高温、高湿又不通风的情况下,烘烤出来的白鬼笔容易泛黄变黑,导致品质低下。烘烤筛片要洗干净,将水分晾干。在烘烤过程中要轻拿轻放,严防弄断弄破,而且要注意菌盖的复位和完整。3)贮藏。烘干的白鬼笔用塑料袋包装封严,以防进一步吸潮导致变质泛黄。
  参考文献:
  [1] 朱国胜,桂阳,刘鹏,等.白鬼笔仿野生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18,35(3):36-40.
  [2] 黎璐,李文力,汤洪敏.白鬼笔研究进展[J].广东经济,2017(8):185-186.
  [3] 李文力,黎璐,汤洪敏.黔产白鬼笔不同部位提取物的成分分析[J].食品科学,2016,37(2):72-76.
  [4] 桂阳,龚光禄,卢颖颖,等.白鬼笔出菇特性研究[J].食用菌,2013,35(3):12-14.
  (责任编辑:刘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66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