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个时期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适当的进行德育,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师要将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的提升了自己的道德品质。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对策,使学生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自身的素养和品质也能得到提升。
关键词 小学德育 教学策略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设定德育教学目标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文化水平有限,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念,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都没有完全形成。在此基础上,学校的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小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教育,监督他们严格遵守老师要求的行为规范,让他们在长期的学习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时候,可以从小事做起,自己课桌下的垃圾要捡起来扔进垃圾筐,对待同学要友好,互帮互助。
2建立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
德育工作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需要有效果。因此,在道德品质的教育过程中,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将德育渗透在教育的各个环节,要给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使学生能够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控制自己的行为,学生应该对自己的行为有判断的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于好的行为予以鼓励,对于不好的行为进行批评惩罚。不仅是学校,每个班集体也有自己的行为准则,更加细化,使每个同学都能够严格遵守。学生可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的身边做起,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长期的习惯和做人的气质。对于比较特殊的学生,要掌握他们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3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教师要从自身做起,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这种实际的行为强于言辞的教育。小学生很容易模仿老师的言行举止,这叫向师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学生的年龄较小,不懂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容易跟别人模仿;第二是因为学生和老师相处的时间比较长,老师在学生的心中就是最标准的行为模范,老师永远都对的,这种认知导致小学生很容易模仿教师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自身出发,为人师表,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行为习惯影响学生。教师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建立自己的形象。另外,学生之间也存在榜样的力量,在学生中,有的学生行为习惯比较好,有的学生行为习惯相对不好,这些行为习惯都会影响他人,因此,教师要表扬鼓励好的行为习惯,讲这些同学树立成为好的标准,让其他同学来学习,对于不好的习惯要批评惩罚,以这种引导和干预的方式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4注重家校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在德育工作开展的时候,要结合家庭的德育,要对学生的家庭条件和家庭环境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还要与家长及时沟通,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将德育渗透到家庭,使家庭和学校达成一致,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在家校合作的過程中,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德育的培训工作,教给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树立家长正确的教育观念,学校也可以提取家长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的教育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利用手机微信建立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平台,使学生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学校的行为习惯能够尽快的被老师了解和掌握,方便家长和老师的沟通。这种现代化的沟通方式有利于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使学校和家庭无缝对接,形成对学生完整的监督机制,有利于巩固德育的成果。
5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德育教学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定期带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一是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二是在实践中进一步进行德育工作,更好的掌握德育的知识。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帮助,让学习好的学生帮助学习较弱的同学及时进步。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可以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快乐,也可以得到老师的鼓励;学习较弱的同学在同学的帮助下及时的提升,不仅能感受到老师同学的关怀,还能培养团队互助的精神。
6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素质和道德也是社会中需要发扬的,因此,德育要从小学阶段做起,注重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新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积极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德育取得一定的成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淑仪.立足行为规范,开展小学德育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88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