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化学技术在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侯毓 王春艳

  摘要: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化学工业污染首当其冲,本文主要分析了化学技术的特点,阐述了应用化学技术的优势、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中常见的化学技术以及其在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化学技术;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X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8-0-01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8.111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technology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control
  Hou Yu,Wang Chunyan
  (Tongliao Municip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Tongliao Inner Mongolia 028000,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and chemical industry pollution bears the brun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emical technology, expounds the advantages of applied chemical technology, common chemical technology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control and its treatment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The application i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Chemical technology;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control;Application
  1 化学技术的主要特点
  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化学技术具有十分显著的绿色无污染特征,该技术充分利用化学原理,有效控制了有害物质的释放。该技术的反应产物无毒无害无污染,从而在治理环境污染的同时也减少了二次污染。再者,化学技术所使用的原材料均为新型的绿色材料,材料使用的过程中不会污染生态环境,而且还可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化学技术对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为了确保化学反应污染零排放,应使用无毒无害且不会产生环境污染的物质,加强反应的安全性。另外,化学技术中的资源可重复利用,应用化学技术处理后的物质均为无毒无害的物质,继而实现了材料的循环利用,增大了资源的利用率。
  2 应用化学技术的优势
  首先,采用化学技术治理环境污染不需耗费较长的时间,传统的污染治理技术中,在废气、废水、废渣及噪音污染的控制和治理中要经相关部门讨论,同时分阶段落实治理措施。而采用绿色化学技术则可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有效缩短污染治理的周期,在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的基础上,显著提高了环境污染治理的效率。其次,绿色化学技术治理环境污染无需投入较高的成本,经济性较为明显。在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中,绿色化学技术使用绿色无污染的原材料,因此污染治理的工作量明显减少,同时与传统的污染治理模式相比,其成本优势较为明显。在环境污染治理中,二次利用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处理后的材料能够应用于工业生产流程,可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再次,传统污染治理模式下,由于治理技术不够先进,大量材料和设备的使用会造成二次污染,这严重影响了环境污染治理的效果。而绿色化学技术治理环境污染的优势较为明显,降低了二次污染发生率。另外,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广泛应用也减少了噪声污染,提高了环境污染治理的质量。最后,应用绿色化学技术可促进将环境污染质量概念的普及以及治理技术的推广,传统环境污染治理模式下,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而绿色化学技术可有效规避安全事故,从而促进技术应用的规范化和便捷化。
  3 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化学技术
  3.1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资源充分贯彻清洁生产,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其他技术无法实现的化学技术。生物技术主要有四种,其分别为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
  3.2 催化技术
  大部分化学反应的时间较长,反应效率较低,不能满足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需要。催化技术可有效加快反应速度,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效率。催化技术主要以酶为催化剂,与其他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作用更强,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化学反应效率明显提高,酶催化的过程中可控性较好,且不会产生明显的污染问题。
  3.3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的优势十分明显,其成本较低,能量消耗较少,且不会产生严重的污染,效率较高,反应中使用的物质能够回收。膜技術可实现选择性反应,同时原材料转化的速度较快,有效控制了污染问题,减少了资源的消耗量。再者,膜分离技术较多,有融入超滤技术、渗析技术、反渗透技术和液膜技术等。
  3.4 超声波降解技术
  超声波降解技术利用液相分子爆炸瞬间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以及能量产生的冲击作用,促使有机物发生反应,进而达到降解有机物的目的。
  3.5 其他技术
  在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技术,如高级氧化技术、等离子体技术以及微波技术等。上述技术在诸多领域均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且其也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
  4 环境污染中化学技术的应用分析   4.1 化学技术与水污染治理
  4.1.1 超滤技术处理废水
  超滤技术是废水处理过程中一种十分典型的化学技术,该技术在污染治理中得以普遍应用,处理效果较为理想。超滤技术应用结构滤膜选择性分离了污染物,从而实现了污水分离、浓缩和净化。超滤技术具有较强的高效性,且质量有保证,在废水处理中,要想不断提高废水滤膜处理的质量,就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选择滤膜材料,在应用超滤技术时选择优质的材料。在选择材料时应选择表面覆盖率高、结构稳定、透过性好、孔道均匀度高且成本较低的超滤膜产品。现阶段,我国的超滤膜应用水平得到完善,且其过滤参数也充分满足了标准的要求。
  4.1.2 化学物质的循环利用
  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水当中含有较多的酸碱离子、有机物、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以上物质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但是其也是工业生产中重要的原材料,具有较高的重复利用价值。在以往的污水处理中,由于科学技术和处理工艺不够完善,无法提取废水当中有价值的化学物质,这一方面严重影响了污水的处理效果,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该状况得以改善,无毒无害的原材料可有效减少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分离更加方便,同时现代化学技术对污水中的有机物、无机物和重金属可实现高效分离,减少了工业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并且控制了工业生产中所产生的水环境污染。
  4.1.3 其他化学技术应用
  除了超滤膜技术和二次利用技术之外,在废水处理过程中也可应用其他的物理及化学技术,如吸附改性法、共混改性法、表面涂覆改性法等,上述技术也是废水化学技术处理中的重要分支,其是对超滤膜技术的改进和发展,不仅有效提高了滤膜的抗污染能力,还增强了滤膜表面的亲水性,有效保证了滤膜污水净化的整体效果。
  4.2 化学技术与废气污染治理
  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废气、汽车尾气和人们生活中所排放的废气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当前我国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汽车保有量显著增加,故而我国也面临着十分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着重大的挑战。部分地区的发展中,由于大气污染防治依然采用传统的手段,且发展中雾霾和酸雨问题较为严重,所以必须及时利用有效的化学技术治理大气无污染。应用绿色化学技术时,要准确分析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并积极采用清洁化学和无公害化学以及环境友好的化学技术治理大气污染,从而有效减少大气中的悬浮颗粒、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的含量,减轻雾霾和酸雨的负面影响,有效治理大气环境污染问题。
  4.3 化学技术与废渣污染治理
  固体污染当中,工业生产废渣是最为常见的污染物,其形态各异,企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以及矿山的废弃物等都是废渣污染的代表。在應用绿色化学技术时,结合不同的污染物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是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水平的根本性措施。化学工业生产废物应详细分析其构成,并以此为基础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措施处理污染物。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中可采用淀粉粒技术或热分选煤气化技术。另外,在处理白色污染时,要充分利用可降解塑料,对于矿山废弃物则可采用生物浸出技术,在污染治理中合理应用以上技术可有效改善环境质量。
  5 结语
  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也受到了国家、政府及群众的高度重视。化学技术在生态环境污染中的应用可有效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减少资源消耗。为此,在环境治理中需结合不同的污染问题,采取针对性化学治理措施,从而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兴国,韩建治.绿色化学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与保护中的应用[J].低碳世界,2017(07):28-29.
  [2]廖隆琪.浅谈环境污染治理中绿色化学技术的运用[J].低碳世界,2018(12):11-12.
  收稿日期:2019-03-19
  作者简介:侯毓(1971-),男,汉族,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大气污染治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19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