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运动原理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何京松
摘 要:蜗牛,一种无脊椎生物,通过一种不寻常的机械原理驱动自身。本文结合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针对蜗牛运动介绍一种逆行波模型:在运动过程中,蜗牛身体底部软体足将产生一个逆行波,同时会在承载物与足之间分泌一层粘液(在本模型中假定为牛顿流体),正是波状足与粘液层的相互作用,给蜗牛的前行提供了足够的驱动力。
关键词:蜗牛运动;逆行波;牛顿流体
中图分类号:O313文献标识码:A
蜗牛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生物,其运动规律一向是国内外科学家感兴趣的话题,[1-3]目前对蜗牛本身运动规律的研究已经趋于完善:通过波状足与自身分泌粘液的相互作用,产生一个与足部波传播方向相反的推进力,从而实现自身在承载物上的移动。本文依据这一研究成果,通过对蜗牛运动实际模型的简化,介绍了一种逆行波模型,可以有效地计算蜗牛运动速度。
将蜗牛运动模型简化为二维模型,记蜗牛前进速度为V^s,蜗牛底部足波动速度为V^w,方向与蜗牛前进方向相反,波长为λ,振幅為a。为消除时间项,以蜗牛足部波形为参照系,以承载面为x^轴,蜗牛前进方向为x^轴正方向,以垂直于蜗牛前进方向为y^轴,由承载面指向蜗牛,则粘液层沿x^轴的厚度为:
h^=h^(x^)(1)
因此,相对于波参照系,蜗牛速度为V^w,承载面速度为V^w-V^s。
当粘液层平均厚度H^远小于波长λ时,N-S方程可简化为标准润滑方程,[4]在x^与y^方向的动量守恒方程可简化为:
p^x^=μ2u^y^2,p^y^=0(2)
其中p^为压强,μ为粘性系数,u^为x^方向分速度。令x^=λx,y^=H^y,u^=V^wu,p^=λμV^w/H^2p,h^=H^h,V^s=V^wVs,则x^方向动量守恒方程变为:
dpdx=2uy2(3)
对此方程采用无滑移边界条件:
u(0)=1-Vs,u(h)=1(4)
对方程(3)积分两次可得到:
u(x,y)=12dpdxy(y-h)+Vs(yh-1)+1(5)
在稳态时,粘液层流量Q=∫h0udy在x方向应保持不变,对方程(5)从0到h进行积分,并求解出压力梯度可得:
dpdx=12h3[h(1-12Vs)-Q](6)
由于h(x)以波长1周期性变化,故有p(1)=p(0),即:
∫10dpdxdx=p(1)-p(0)=0(7)
结合方程(7),对方程(6)在一个波长内进行积分,可解得:
Q=(1-12Vs)I2I3(8)
其中,Ij=∫10dxhj。因此,只要给定波形h(x),即可计算出流量Q,压力梯度dp/dx,以及x方向的速度分布。
最后,为了求解蜗牛速度,需在蜗牛足部建立力平衡方程。粘液对蜗牛的牵引力为F=σ^n^,其中σ^为粘液应力张量,n^为外法线单位向量。在一个周期内对x进行积分,并应用力平衡方程,[5-6]可得:
∫10pdhdx+uyy=hdx=0(9)
其中第一项为蜗牛足部所受压力,第二项为粘性力。结合方程(6)对第一项进行分部积分可得:
3QI2=(3-2Vs)I1(10)
联立方程(8)(10)并定义一个形状函数:
A≡I22I1I3(11)
可求出蜗牛速度的表达式:
Vs=6(1-A)4-3A(12)
综上,只要给定蜗牛的足部形状,便可估算出蜗牛的运动速度。
以上分析仅针对水平承载面,在方程(6)中加入重力分力便可应用于倾斜承载面情况:
-Wsin=∫10pdhdx+uyy=hdx(13)
其中φ为承载面倾斜角,W=H^mg/μV^wλb为无量纲重力,b为z^方向的蜗牛厚度。求解方程(13)可得:
Vs=6(1-A)4-3A-WsinI1(4-3A)(14)
由此方程可知,只需6(1-A)W/I1蜗牛便可以翻越任何障碍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蜗牛的前进速度与底部足波形息息相关,其与波速的比值由底部足波形、蜗牛重力以及承载面倾斜角等共同决定。
参考文献:
[1]M.Denny.The role of gastropod pedal mucus in locomotion[J].Nature(London),1980,285:160-161.
[2]R.H.Ewoldt,C.clasen,A.E.Hosoi.Rheological fingerprinting of gastropod pedal mucus and synthetic complex fluids for biomimicking adhesive locotion[J].Soft Matter,2007,3:634-643.
[3]E.lauga,A.E.Hosoi.Tuning gastropod locomotion:Modeling the influence of mucus rheology on the cost of crawling[J].Phys.Fluids 18,113102(2006).
[4]O.Reynolds.On the theory oflubric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Mr.Beauchamp Tower,s experiments,including an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the xiscosity of olive oil[J].Philos.R.Soc.London 177,157(1886).
[5]J.M.Skotheim,L.Mahadevan.Soft lubrication[J].Phys.Rev.Lett 92,245509(2004).
[6]J.Ashmore,C.del Pino,T.Mullin.Cavitation in a lubrication flow between a moving sphere and a boundary[J].Phys.Rev.Lett 94,124501(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41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