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典型辞格在林夕歌词中的艺术表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林夕作为现代作词人中的佼佼者,20年间创作了3000多首作品。而在这三千多首词章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其中最为闪耀的亮点。词章中的修辞使其歌词具有文学深度的同时还兼顾了文学的审美性。从林夕歌词中运用的典型辞格入手,分析歌词中的对偶、拆词、反复、比喻四种辞格对歌词均衡美、变化美、侧重美、联系美的艺术贡献,从而更为深刻地了解林夕歌词,并体会修辞对语言美的作用。
  [关    键   词]  林夕歌词;均衡美;变化美;侧重美;联系美
  [中图分类号]  H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3-0170-02
    歌曲是一种综合的艺术体裁,包含音乐性与文学性。其音乐性主要体现在歌曲的旋律曲调上,而其文学内涵最主要体现在歌词上。在一首歌曲里,歌词往往表达了歌曲的宗旨和灵魂,阐述了一首歌所要表达的感情和主旨,所以歌词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首歌的好坏。
    林夕,男,原名梁伟文,1961年生于香港。1982年加入香港业余填词人协会,1984年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修翻译。从首次发表歌词作品《吸烟的女人》到现在的《北京欢迎你》的二十年创作生涯里,创作了歌词作品三千余首,获奖无数,成为香港乐坛首席作词人。
    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林夕创作的部分歌词,从其歌词中运用的典型辞格入手,分析了歌词中的对偶、拆词、反复、比喻四种辞格对歌词均衡美、变化美、侧重美、联系美的艺术贡献,从而探讨歌词中的修辞对歌词文学性和审美性的贡献。
    一、对偶使歌词具有均衡美
    语言的均衡美是指词语或句子并列时,词性或句式相同或相近,使语句呈现一种均衡之美。均衡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均衡也是中国的文学、建筑、绘画、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基于汉民族追求均衡美的传统心理特征,为了造成语言的平衡美,汉语特别注重运用体现出均衡美的相关辞格:对偶、对照、排比、顶真、互文、回环等。其中的对偶是汉语所独有的辞格,富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早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广泛使用。王希杰先生所著的《汉语修辞学》中对偶是这样定义的:“对偶是用语法结构基本相同或者相似、音节数目完全相等的一对句子表达一个相对独立或者相对称的意思。”而林夕歌词中的对偶不像古诗对仗那么讲究,连词性、平仄、韵部都务求规整统一,而是多用更为自由灵活的宽对。正是由于其语法结构基本相同或近似、音节数目完全相等,所以对林夕歌词的均衡做出了最为重要的贡献。如下:
    (1)“难道要等青春全枯萎,至得到一切;难道要等一千零一世,才互相安慰。”(《春光乍泄》)
    (2)“求甚么签求甚么签,赤马渡麦田,无谓解签无谓解签,女娲炼青天。”(《步步高》)
    (1)这首歌词是林夕看了电影《爱在日出日落时》后写的。整首歌讲的是不能浪费青春,应趁着年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尽管这样的事情在社会背景下是不被期望的。“青春全枯萎”对“一千零一世”,生动地写出了不希望在青春都消逝后才发现错过了生命中的美好,表达了作者的不甘心,不甘心等一千零一世才互相安慰。也给整首诗增添了几分悲凉。(2)从整首歌来看是一首励志的歌曲,写的是当遇到了人生的谷底时翻身向前进求得步步高的精神。而“求甚么签求甚么签”对“无谓解签无谓解签”,更是写出了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的态度,认为命运并不是靠“求签”就可以改变的,而是需要自己付出努力。“赤马渡麦田”对“女娲炼青天”,整句歌词对仗工整,給人以对称美。
    综观以上例子,虽然出自不同的歌曲,但由于林夕对对偶的恰当使用使每首歌看起来更具有节奏感,唱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也使歌词在创造了艺术意象的同时兼具了语言的均衡美。
    二、拆词使歌词具有变化美
    变化是语言美的一个基本原则。语言艺术中均衡和变化是对立统一的。过分均衡将导致单调、枯燥。只有在追求均衡的同时,大胆探索语言的变化美,才有可能获得最佳表达效果。而修辞手法中的拆词就是在特定上下文和交际情景中为了某种修饰目的,故意把词拆开来用。正是这样使词的完整性产生变化,打破词语常规,产生语言的变化美。如下:
    (1)“相喜相悲,老病生死,说不上传奇。恨台上卿卿,或台下我我,不是我跟你。”(《似是故人来》)
    (2)“天造地设一样的难得,喜怒和哀乐,有我重蹈你覆辙。”(《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1)是一首描写爱情幻灭的经典歌词。写的是面对爱人生死离别的无奈。台上的“卿卿”与台下的“我我”已物是人非,不再属于你我。歌词中将这两个词拆开来用,道出了回忆中的缠绵,使生活浸染了无奈与凄凉,使感情显得更为细腻。(2)这首词洋溢着缕缕温情,把“重蹈”和“覆辙”分开用,同过“你”与“我”的角色转换,不断把对方当作自己,不断“重蹈覆辙”,忘我的爱和最浪漫的情愫展露无遗。
    二、反复使歌词具有侧重美
    侧重即主宾有别,突出重点,这是美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语言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言表达中,合理地、巧妙地突出重点,能够收到最佳的表达效果。反复是传统的修辞手法之一,即统一词、句、段不断地反复出现。其心理基础是当人们对事物有热烈深切的心里感触时,当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脑海里产生某种意念时,常常需要反复用话语表达出来。当反复恰当地运用于林夕歌词中,让事物得到突出和强调,使感情得到加强,能使层次结构变得更为明显,能细致地描绘情态,增强歌词的回环美、节奏美、旋律美。反复又分为连续反复与间隔反复两种。     (一)连续反复
    连续反复即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当中没有其他词语或是句子间隔。如下:
    “吹不熄的光芒努力燃烧自己,只为你爱过的萤火,永不坠落,永不坠落。”(《再见萤火虫》)
    这首歌词中重复使用“永不坠落”着重表达了对感情义无反顾的付出,而不在乎最后的结果,只在乎过程中的曾经拥有,就如同萤火虫发光只是为了爱而蜕变,为了爱而消逝这样的纯粹。重复“永不坠落”时中间并没有间隔任何词语或句子,也就是连续反复。
    (二)间隔反复
    间隔反复,即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中间隔着其他词语或句子的反复。因间隔反复更为灵活,林夕歌词中使用间隔反复的现象也更为常见。如下:
    “戒不掉吻你没有必要可又有什么更重要,戒不掉枉我自诩骄傲不拿着你就会烦躁,戒不掉灭了味觉就好可我的心没那么高。”(《烟》)
    整首歌写的是对理想或是对感情的过分追求、盲目崇拜,这就如同对烟的上瘾一样。整首歌词一直重复“戒不掉”三个字,戒不掉的是烟是理想更是感情。重复“戒不掉”更是突出了对理想或感情的不懈追求。
    上述例子中,无论是连续反复还是间隔反复,其作用都在将意念植入听者脑中,突出了情感,起了强调作用,便显出了语言的侧重美。
    四、比喻使林夕歌词产生联系美
    比喻是我们在日常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之一。《汉语修辞学》一书中提到:比喻,就是根据心理联想,抓住和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而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的规则合理地、自然地联系,就能产生美感,而这样的美便是联系美。根据本体、比喻词的种类和比喻词是否出现可将比喻划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一)明喻
    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犹如”“仿佛”“有如”等比喻词连接。如下:
    “你的绝情出卖所有爱情,好梦一下子清醒,感情像个闹钟按一下就停。”(《出卖》)
    歌词中运用“像”这一比喻词,把感情的结束看成一按闹钟就停的动作,突出了这两个动作的共同点,感情与闹钟都是一样可以戛然而止。再深刻的画面,再美好的憧憬都只存在于过去。而闹钟停了,时间仍在继续,感情停了,生活仍然在继续。
    (二)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比喻词用“是”“变成”“成为”“化作”等。有的也不用比喻词。如下:
    “你是千堆雪我是长街,怕日出一到彼此瓦解。看着蝴蝶扑不过天涯谁又有权不理解。你是一封信我是邮差,最后一双脚惹尽尘埃,忙着去护送来不及拆开,里面完美的世界;认错旅店的门牌认错要逛的街。便当冷了想保存怎可以亂摆,没有你我的和弦但有结尾伏线,黄叶会远飞这场宿命最终只能讲再见。”(《邮差》)
    歌中直接用“是”字,先将男女比喻成雪和街,将分手比喻成日出融化的自然现象,这就如同蝴蝶飞不过沧海的必然。后又再次用“是”字将男女比喻成“信”与“邮差”,现代都市男女就如同信与邮差一样,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交流也越来越少,彼此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反映出分手时刻的不舍,虽然凄绝,但是坚决。
    (三)借喻
    借喻,不用比喻词,本体也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如下:
    “茶没有喝光早变酸,从来未热恋已相恋,陪着你天天在兜圈,那缠绕怎么可算短,你的衣裳今天我在穿,未留住你却仍然温暖。”(《暧昧》)
    这首歌是向我们叙述暧昧的情愫,那种存在于友情之间,又超然于友情之上的情绪。歌词中并没有出现暧昧这一本体,直接将暧昧的感觉写作茶没有喝光早变酸,突出感情似浓却仍淡的事实。
    以上的几个例子中,虽然每首歌词中的比喻方式都不同,但是,都无疑让我们在品味歌词的时候,通过喻体感受到了本体独特的特点,并加以自己独有的联想,产生语言的联系美。
    五、总论
    通过以上对林夕歌词中四种修辞手法的分析,我们发现在林夕歌词中适当地运用对偶、拆词、反复、比喻四种常用的修辞手法能使其歌词在传情达意的同时又能提高表达效果,使歌词在文学深度和语言审美性上达到统一,正是这样的统一,才使歌词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鲜明有力,大大增强了歌词的表现力,既体现了林夕的语言修养,又让听众有美的感受。
    当然,能使歌词具有均衡美、变化美、侧重美、联系美的修辞手法并不是只有对偶、拆词、反复、比喻四种,适当地运用其他修辞也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人们在欣赏林夕歌词的同时,对歌词中的修辞加以留意和分析,既可以激发人们学习和运用各种修辞知识的兴趣,也可以体会到修辞对语言美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崔梅.体现均衡美辞格的文化透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33(5):73-75.
    [2]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骆小所.现代修辞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4]张艳玲,赵曼.流行歌曲中的辞格运用[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5(3).
    [5]解晓倩,李雪.林夕歌词的审美文化研究[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0(4).
    [6]袁晖.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2.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66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