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的融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高素质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得到飞速发展,然而就实际的中职教育现状而言,重技能教学、轻文化教学的情况仍然存在。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职业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精华,有利于学生修身养性,培养学生敬业乐业的态度、诚实守信的品质、坚韧不屈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职业教育之中一直是我们探究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职业教育;职业道德
  一、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的联合
  我国传统文化历经岁月的洗涤,仍然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体系,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我们的价值观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宽恕”“仁爱”“诚信”“道义”“自律”等思想,依然是现代职业德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我国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在高校相关专业内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因此,在中职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考虑到中职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德艺双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故在教育中要注重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的联合,应当是传统文化教育和职业道德素养的联合,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联合。
  二、在现代职业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职业道德教育自然离不开其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道德体系为代表,对职业道德修养的丰富、养成有着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分工逐渐精细化,对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职工有较高的职业技术,也要求职业人员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故在现代职业教育中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敬业乐业的职业态度
  敬业乐业是对从业人员最起码的素养要求,是一个从业人员的职责所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随处可见关于敬业乐业的记载。《礼记·学记》中指出“敬业乐群”;《论语》中有:“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敬其事而后其食”;《尚书·周书》指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业广惟勤、爱业乐业的敬业态度。俗话说得好:干一行爱一行。现在部分从业人员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责任意识,没有敬业精神,更何况奉献精神,自然他们很难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中找到工作的乐趣。敬业是指一个员工的责任心,指他们对工作的专心程度;乐业则是指一个人工作过程中的趣味程度,也就是指员工乐意去做这件事情,并且从这件事情中感悟到快乐。
  职业是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为主要的途径,敬业乐业包含着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道德追求,是一种内在修养的自我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一个人必须要具备责任意识,有强烈的事业心,否则将很难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员工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激励员工奋勇进取,勤奋工作是企业文化所必须做的内容之一。
  (二)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诚信”最早见于《尚书》,但最终对诚信意识做系统阐述的是儒家的孔子。在孔子看来,诚信就是讲信用、讲承诺、遵守诺言。他特别看重诚信在一个人成長过程中的价值,对社会和平稳定的促进作用。正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在儒家思想体系中,论述诚实守信对于个人、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的内容非常多。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规范。做人,要待人诚恳,不弄虚作假,严格守信,不欺上瞒下,有担当意识,有自律意识。诚实守信的品质贯穿于职业道德体系中的方方面面和不同领域之中,各个行业的员工都要有诚实守信的意识。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和相关价值观培训的时候,要注重对员工诚实守信意识的培养,使员工更加忠于自己的承诺,忠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
  (三)培养学生以礼待人的职业素养
  我国是礼仪之邦,“礼”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礼仪作用于人的内心,是内心世界的自我要求,这样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人际关系更加融洽。礼作用于人的内心,可以完成自我心灵的升华。以礼待人就是为人宽恕,要有容人之心,达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修养。在职业教育中,注重对学生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真诚的谈吐、不卑不亢的态度、合理的举止言行等外在的礼仪,是学生在就业时最好的敲门砖,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人生境遇。
  三、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在专业知识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社会上很多人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职业学生文化素养相对较低,不够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其实不然,职业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相关研究证明: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学生就难以在企业岗位上立足;没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做支撑,学生就业发展前景就会受到诸多阻力,难以进入到管理层。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相关职业学校要注重在专业知识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比如在语文课、政治课等专业课程中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比重,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感化学生,提高学生。为此,作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角色——教师,应当积极研读《论语》《弟子规》等优秀文化书籍,并且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把传统文化教学合理地纳入到教学过程之中,实现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统一。
  (二)在专业技能培训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专业技能培训是职业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在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吃苦耐劳意识的培养。吃苦耐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宝贵的品质,现代社会中,很多职业学生不愿意深入到一线,成为一名技术工作者,他们认为这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情。因此,在专业技能培训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通常来说,专业技能培训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一个师傅往往带一群徒弟,在日常教学中,师傅要注重对自身修养的培养,不断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通过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举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在传授相关技能知识时,可以讲一些传统文化之中吃苦耐劳的小故事,比如孔子的“韦编三绝”、乐羊子的“半途而废”等等,以此不断影响学生,启迪学生,使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
  在职业教育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意识,也可以促进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齐爱平,崔晓静.试析我国传统文化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6).
  [2]蔡乾和.作为文化和具体知识的技术[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6(2).
  [3]魏静,苏伟立,崔晨秋.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的途径[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7(3).
  [4]王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
  作者单位: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75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