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声乐舞台表演者失误现象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音乐表演离不开舞台实践,而每个表演者都会在舞台上出现或大或小的失误,总结舞台失误问题有助于表演者学习进步。失误可以体现出声乐表演中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表演者综合实力提升的关键点。在大学生声乐舞台表演中失误所暴露的多是音乐综合能力与心理调控能力缺乏的问题。
  关键词:舞台演唱;表演失误;反思总结
  一、声乐演唱问题与探究
  音乐是时间与表演的艺术,好的音乐作品可以通过表演者准确地传达给听众,并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实现交流。每个学生综合情况不同,在舞台演唱过程中所发挥出的实力也是不同的。在这里,暂且将实际舞台演唱水平发挥至百分之六十以下认定为表演失误。关于舞台演唱失误的情况,可概况为以下几种:
  (一)歌唱基本要素出现失误
  在声乐舞台演唱中,歌唱基本要素具体化①失误如下:第一,音高出现问题。个别音偏高或偏低,更有甚者歌曲的大部分旋律音准出现问题。第二,节奏不稳定或混乱,严重者可能从头到尾都卡不到节拍。第三,演唱中忘词或忘记下一句旋律,严重者会因此停下来无法继续演唱。
  (二)歌唱声音技能出现失误
  在声乐舞台演唱中,声音技能具体化失误有以下几种:第一,音色问题。在舞台上唱歌因紧张等原因发出声音太挤,声音太虚搭不上气,声音太笨拙等等。第二,因为音高过高或过低,或者因为复杂性旋律而出现破音或者失声现象。
  (三)歌唱感情表现不准确
  在声乐舞台演唱中,歌曲情绪表现不准确主要情况如下:第一,不能进入角色,体会不到歌曲的情感,不能呈现作品情感。第二,歌曲情感的表现过于浓烈,失去了歌曲本身的味道,更有甚者因为情绪过于激动,忽视了演唱技术。第三,过于重视技巧展示,忽略情感处理等。
  二、声乐舞台演唱问题探究
  声乐舞台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具有复杂性,其原因也有很多复杂化、个人化的因素,出现的各类问题远比笔者所列出的要多。实际上,问题的出现是进步的好开端,有问题也就说明前面阶段性的学习有遗漏。总结问题,查漏补缺,相信表演者一定会获得阶段性的进步。舞台失误所暴露的普遍问题如下:
  (一)基础知识与技能不扎实
  现阶段,大学内招收的音乐专业学生的数量与以往相比有明显的扩张,招收的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相比从小开始学习音乐的学生,“突击型”学生的音乐素养有待提升。在同样的学习坏境中,一般“突击型”学生存在舞台表演的劣势,当然也有热爱唱歌,坚持严格学习或是有天份的学生在大学中实现飞跃式进步。
  音乐表演讲究忠于原作,唯有将基本功打得扎实稳固,才能够表现原作要求,才能达到音乐表演的入门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坚持基础技能与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学习,把握作品的内涵,包括作品的横向与纵向的变化、曲式的分析、表情术语的把控等。
  其次,音乐舞台表演前需要准备大量的案头工作,有了这些案头工作才能够实现忠于原作基础上的二度创作。表演中的二度创作离不开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这包括对音乐作品谱面的分析,对音乐情境的分析,和对音乐的时代精神、历史风格以及作曲家的个人经历的把握等。比如贝多芬的前期与后期的作品个人色彩及风格就有明显的不同,展现着他不同时期的思想面貌与情感;再比如说作曲家舒曼,自他高强度练琴导致手指不能弹琴后,他的音乐风格也出现转变,这些都是我们把握其艺术作品的必做功课。
  音乐不可孤立地学习,学生不可只追求技术的进步,对音乐的分析驾驭能力也很重要。仅仅诠释音乐的谱面还不够,更重要的一步是传递作品的情绪,掌握了相关的专业技术与知识,还要能转化到歌曲表达中才行。将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与个人相连接,将由内而发的情感宣泄出来传达给听众,引发听众共鸣,这才是最重要的一步。
  (二)实践经验与总结
  一切理论技巧的掌握,都要在真正的舞台表演中呈现,表演者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一切练习都是为了在舞台上的完美呈现,不管在台下演唱得有多好,台上只有一次机会的表演才是真正评判声乐表演结果的根据。关于声乐技巧的练习与实践,很多人自己练习的时候比较轻松,到舞台上就找不到轻松的感觉,找不到自己台下练习的声音。因此表演者只有将每次台下的练习当作舞台的实战,用同样的条件要求自己,才能逐渐提升。有了一次次的实践经验后,更重要的是总结經验。声乐是意识的歌唱,从思想上、行为上总结表演者为什么出现这种失误,有什么解决办法,这些都是实践过后要做的功课。
  歌唱是大脑指挥演唱者的器官发出协调的声音,这其中,听觉系统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歌唱前,大脑的神经系统会按照记忆中的声音发出指令,听觉系统识别这个声音后给出大脑的判断,大脑再根据判断结果调整声音,这是大脑在发声过程中的基本运作原理。当然大脑给出的命令是通过支配身体机能来完成的,这需要高度的专注和配合,需要对前面所说过的技能知识进行科学系统的学习,以及一次次经验的积累总结,在实践中歌唱,在思考中总结,这是歌唱者必须要做的。
  三、舞台表演的心理建设
  大部分人在舞台歌唱中都会出现心理问题,这些心理状况或多或少都会影响表演者的发挥情况,针对“满场跑火车”的内心,我们能做的是运用和调整。
  “运用”,离不开内心情感的调动,也就是所谓的“带着感情歌唱”。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用自己散发出的情感感染听众,这是一种共情②的控制。共情需要对歌曲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但有很多作品内容是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到的,这时要想做到共情,就可以运用张前先生提到的联想方法,联想歌曲内容发生场景,联想当时的艺术风格画面,联想所需要的音色等我们所能想到的一切细节,越仔细越好。比如说智利的钢琴家阿劳谈他演奏贝多芬钢琴音乐时的感悟:“就拿奏鸣曲第111号结尾部分那一连串似乎没完没了的颤音来说吧,在这里,贝多芬好像到达了宇宙空间,把物质和非物质融合在一起,渐渐消失在无始无终的永恒之中。要体现这个幻像,就要能弹出颤音的色彩的无穷变化:快、慢、响、轻、渐强、减弱等,总之,用一切变化和一切手法,有时还得同时使用,那只有技法高超而又想象力丰富,并把二者融合在一起时,才能做到。只有一样没有另一样是做不到的。”③这就像在歌唱中同样重要的听觉联想和视觉联想,音乐表达出的这种感受虽然由听觉出发,但是会带给我们画面感,这就是一种视觉联想。比如很多人歌唱时都要找声音立起来的感觉,像往头顶上窜一样,感觉声音在流动,感觉腔体的变化等等。当然这些所谓的联想是可以转化为科学的语言解释的。而听觉联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演唱者自己的,另一方面是听众的听觉联想。演唱者自己的听觉联想是唱好作品的基础,一方面是指对音乐调性等元素准确性的把握,另一方面是对歌曲所传达出的效果的把握。但是听众的听觉联想就存在很多元素了,它包括听众所偏爱的声音与听众本身的音乐水平及欣赏能力等等。在这里要提到,找感觉是唱好作品的方法,演唱的最终目标还是诠释作品,不能因为要找感觉而将所有的精力放在找感觉上,所找的感觉是为歌唱服务的,绝对不可本末倒置。   “调整”,是临场心理调控的手段。表演者要想办法做到全神贯注,让情感自然流露,调节和克服怯场的心理,笔者将张前先生在《艺术表演艺术论稿》中列出的处理方法整理如下:第一,要有严肃的表演态度,不要存有虚荣或侥幸心理。第二,要经常演出实践,特别是在精神状态不正常的情况下,演出越多,收益越大。第三,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和表演动作在极度紧张的情况会出现什么状况,并找出应对方法。第四,通过充分的练习和对曲目的熟练掌握来增强表演的信心。第五,在表演中出现小纰漏要镇定自若,不能让其影响后面的演出。
  四、古典又浪漫的声乐艺术
  舞台上的音乐表演所展示的是表演者的综合实力,张前先生也提到音乐表演者必备的特殊素质,包括良好的音乐感,适于表演的良好生理条件与高度灵敏的身体协调能力,对良好的音乐记忆力、音乐表演技巧的科学化的学习,以及思想人生的体验与文化修养等,这都是广大声乐学习者的学习方向。
  音乐表演离不开古典精神,也离不开浪漫主义。古典精神指的一种专注性,一种哲理性。而浪漫极具表现力,不管是在绘画作品中还是在音乐或文学作品中,都是如此。虽然古典和浪漫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们被保留下来,成为了一种风格,音乐表演也是如此。表演的本质是传达思想与情绪,音乐最美好的地方也在于此。音乐离不开情,离不开浪漫主义,当然这种情绪的传达不是没有章法,没有限制的,音乐也离不开古典精神,离不开理论与技巧的学习与掌握。我们必须提高欣赏水平,知道什么是好的音乐、好的歌声,更要知道如何展现音乐,这才会有好的效果,才能得到来自听众的肯定。舞台上的一次次失误也是一次次经验的获取,通过解决暴露初的问题,表演者一定会取得进步。
  注释:
  ①具体化:每个人在歌唱中出现的失误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在这里只将失误的具体结果作为类型阐述。
  ②共情:指在于人交流过程中,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能夠进入对方精神世界,体验对方情绪并对该情绪做出恰当反映的一种能力。
  ③原话摘录自张前《艺术表演艺术论稿》。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宛慈.论《音乐表演艺术论稿》与《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之比较[J].大众文艺,2011(8).
  [3]朴长天.论音乐表演艺术教学中的音乐表现力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1(8).
  [4]吴慧娟.音乐表演的本质在于“二度创造”吗:对音乐表演艺术理论中的一点反思[J].人民音乐,2009(1).
  [5]许伟欣.音乐表演艺术观思辩[J].艺术百家,2006(2).
  [6]崔飞.音乐表演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J].大舞台,2012(10).
  [7]徐海东.也谈音乐作品的本体问题:《音乐作品存在方式之我见》读后感[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0(1).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75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