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进行自主发现生成数学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它因来源于生活而作用于生活而备受师生的共同关注。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来进行情景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最终实现学以致用的基本教学目标。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为基础,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体验感悟,进行自主发现生成数学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并提出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进行自主学习的建议,培养小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既收获知识也锻炼其综合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引导感悟 自主发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进行自主发现生成数学教学便成为了小学数学界的重要议题。实际上,学习需要与实际生活相互结合,这样才能够让孩子们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才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收获的快乐。为此,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其自主发现生成数学教学主张从生活情景、生活实践、生活问题等方面进行体验,帮助孩子们在生活中去自主学习数学知识,在实际运用中去自主锻炼数学意识,在解决问题中去自主提升数学能力。
1感悟生活情景,自主夯实基础知识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因为其年龄尚小,所以在身心方面均还处于发展阶段,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自控能力不强,学习主动性不够,理解能力较差。面对这些基本情况,小学数学教师要让小学生进行自主发现生成数学教学,就应该感悟生活情景,让处于的小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激发学习的兴趣点,在充分理解的前提下来自主夯实数学的基础知识。
例如:在学习《十几减8、7》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设置一次“搬家”的场景,让学生感受一下数学基础知识在生活场景中的运用。首先让选择15名学生及其所属的小椅子,然后让其他孩子作为观众来观看这场“搬家秀”。第一步:让8名孩子将自己的小椅子搬到教室的另一个角落。第二步:让孩子们列出相应的算式。第三步:将孩子们分为ABCD四个大组,让孩子们开始分组合作讨论怎样对这个算式进行计算。第四步:孩子们分组汇报各自的算法,A组的同学说可以一个一个的减,理由是“搬动小椅子”的时候,“搬家公司”的人是一把一把搬的。B组的同学说可以先算15-5=10(把),然后再算10-3=7(把),理由是“15-5”和“10-3”均非常非常好算,能够很快地得出答案。C组的同学说可以一个一个地加,因为“搬家公司”在搬走了8把小椅子之后,我们可以假设将其它的小椅子也一把一把地搬走,这样便还需要再搬7次。D组的同学说可以先算10-2=8(把),然后再算2+5=7(把)理由是先将15把小椅子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为表示“整十”的部分,另一部分为剩下的部分,当“整十”部分搬走8把之后,便只剩下2把小椅子,然后再将这2把小椅子与另一部分没有搬动的小椅子相加,就是最后剩下的小椅子的数量。第五步:教师和学生对刚才的回答一起进行点评。
在此次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了一个和孩子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生活場景,让孩子们置身于现实生活的情景中来学习数学基础知识,这样就正好契合了孩子们希望长大、希望进入成人世界的梗,所以在课堂上,大家都表现得积极踊跃,在课后也针对这样的游戏进行反复的联系,主动开动脑筋去寻求这些算式的多种算法,收到了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最终实现自主夯实基础知识,提高数学基本素养的目的。
2感悟生活实践,自主形成数学意识
数学是一门反映中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信息等规律的自然学科,人类的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了这些规律并对其进行总结,然后再将这些规律推而广之,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为科学技术的更新和人们生活的便利提供帮助,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的基本数学意识。
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的这一章的内容时,小学生因为抽象思维还处在萌芽的阶段,因此,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初步明白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圆的基本形状和概念。然后带领孩子们在教室中找出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圆的形状,让孩子们对这些图形有进一步地认识。紧接着,教师需要布置作业,让孩子们在课后到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身边出现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圆形等图形并观察它们的用途,让孩子们初步认识到这些和数学有关的图形是来源于生活的。通过两次主动的寻找之后,孩子们会对这四种图形的形状和用途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关键就在最后一步,这些简单的数学图形如果只是单独呈现在人们面前便会枯燥而孤单,让人们觉得实在没有什么趣味,孩子们天性活泼,更难以对这些单调的图形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引导孩子们积极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这些图形,让他们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数学非常有用。所以,在最后一步教师设置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创新课堂。按照教学内容,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ABCD四组,然后给每个组分发准备好的设计样纸,让A组孩子们用长方形设计窗花,让B组孩子们用正方形设计地板,让C组孩子们用三角形设计天花板,让D组孩子们用圆形来设置墙面。因为有了前面一次课及课后作业的充分准备,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都表现得非常积极,并且由于对生活了有充分的观察,所以孩子们很快便通过图形的排列、旋转、部分重叠等方法将“窗花”、“天花板”、“地板”、“墙面”设置得美观大方。
这其实是一次生活小实践,教师通过引导孩子们积极感悟生活实践,然后运用自身所学习到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对生活进行观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生活实践,并在体验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形成数学意识。
3感悟生活问题,自主提升数学能力
数学作为人类在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学科,学习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锻炼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解决生活问题中提升数学能力。
例如:在学习《认识元、角、分》这一章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引导孩子们对元、角、分的基础知识进行初步认识之后布置相关实践作业,让孩子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问题中,并在回答的过程中感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可以布置数学日记,将数学日记的主题规定为:《今天我买菜》,然后要求学生记录下自己独自拿钱买菜的整个过程。所记录的过程要重点突出,着重凸显“给了老板多少元,买东西用去了多少元,最后找回多少元”的这个过程,让孩子们从运用数学知识感悟解决生活问题的快乐,并在逐步积累中自主提升数学能力。根据小学教学实践可知,在《认识元、角、分》这一章节的学习中一部分孩子总是对这些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常常是老师讲解记住了,放下课本又遗忘了。归根结底这是因为学生缺乏感悟生活问题的能力,缺乏自主进行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小学数学的学习一定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实际问题,并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自主数学能力提升的愉悦。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课程应该与生活实际相互结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进行积极的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发现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制定感悟计划,让教师在教学中遵循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将那些生活中熟知的、感兴趣的事例与教学完美融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感悟数学知识,去感悟数学奥秘,去感悟数学的魅力,从而提升其数学自主发现能力、创造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种红艳.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体验式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8):82.
[2] 王培璐.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的校本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90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