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业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实践育人路径的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畜牧兽医类专业实践活动出发,分别在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技能训练、社会实践锻炼和创新创业实践4个层次上设计了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育人路径,并针对4条路径中的关键性环节的确立和育人效能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为相关专业院校与专业开展实践育人活动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实践育人;畜牧兽医;育人路径;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9)18-0275-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8.07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Design of the Paths on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in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Specialty of Loc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ANG Xu,CHEN Xue-long,CUI Yi-zhe et al(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Heilongjiang 163319)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e in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specialty of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e designed four paths for promoting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The four paths included students’ basic ability training,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social practice and 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And we expounded how to establish the key link among the four paths and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the related major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Educational practice;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Educational path;Professional attainment
2012年教育部、宣傳部等七部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为此各高校都将如何做好实践教学管理,落实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育人效果,作为不断探讨和努力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能力培养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1-3]。近年来,各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以形成实践育人合力为抓手,以构建长效机制为目的,积极构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良性互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相互协调,充分体现知行合一、实效为要的新型育人格局,以彰显实践育人工作的成效,提高人才培养的 质量[4]。
1地方高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实践育人现状
随着畜牧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化,需求方对“供给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成为需求方选人用人的基本条件[5]。大多畜牧兽医类专业现行的培养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受到教学条件和实践资源的限制,实践育人形式和育人效果不尽人意,大多是课堂上教师借助质量较低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填鸭式”讲授,实验室里学生重复着已知结果的“验证性”实验,生产单位中师生“走马观花式”的认知学习,表面上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有所提高,实践育人活动形式有所增多,但理论内容与实践活动是分来的,抽象的理论部分仍旧晦涩难懂,具体的实践活动仍是事倍功半,二者很难充分融合,实践育人合力的效率较低。动物生产、饲料与兽药疫苗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动物诊疗与防治、牧草生产等实际工作对畜牧兽医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往往要求是“一专多能”,同时也要求有团队合作精神[6]。这就导致“供给侧”的产出难以满足需求方的要求,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导致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呈现出下滑态势。因此,及时调整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全面优化畜牧兽医类专业的实践育人体系,准确把握实践育人的关键点,努力构建实践育人平台,创建多专业共享的“一体化”实践育人体系就显得十分急迫和必要。
2实践育人路径的设计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畜牧兽医类专业始终坚持以“能力本位”的实践育人理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素养为核心,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着力点,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优质资源,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对照需求方对毕业生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设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多层次和阶段性实践育人路径,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进程,以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在设计实践育人路径的过程中,本着“育人内容模块化、实施进程阶段化”原则,各专业依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积极探索“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融合”“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相衔接”的有效办法,从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技能训练、社会实践锻炼和创新创业实践4个层次来明确对应的实现路径,并依此优化活动体系和活动内容,进而确立具体的实践育人模块,确立起可执行、能实施、效果佳的实践育人体系。 2.1基础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培养操作技能、创新思维和科学态度的基础环节,是促使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素养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基础能力培养环节,学院各专业整合现有实验内容,进一步优化实验项目,打破课程界限,单独设立“实验课程”,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的设计要遵循着“基础验证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专业设计性实验”路径,用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专业基本素养,为学生的课外实践奠定坚实基础。具体做法如下:将原有的各专业实验课程整合为5门实验课程,即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和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涉及课程多为大学一、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实验性质多以基础验证性实验为主,用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认知和掌握一些常规的实验方法,学会操作一些实验仪器设备;专业综合实验从大学三年级开设,涉及内容多是专业核心课程,在设置实验项目和实验类型时,除保留一些必要的检验和诊疗常规方法的实验项目外,极大程度地消减验证性实验项目的数量,设置出实践性强、操作性高的综合性大实验,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基本素养;设计性实验是针对生产或生活中某一重要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设计一个实验程序,锻炼学生的创新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一般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7]。
2.2专业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是学生未来能否胜任职业生活的关键技能,也是毕业生在职场健康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专业技能素质的逐渐养成,是由学生所接受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锻炼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专业技能训练环节,学院各专业结合专业特色和课程性质,以课程认知实习为“点”,以开展专业技能训练为“线”,以开展校外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为“面”,设计以“课程实习—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和毕业实习”为路径的点线面相融合的专业技能训练模块,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修养。其中,课程认知实习旨在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生产工艺流程,巩固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生产实际的认知度,此环节的训练活动大多在大学一、二年级来组织实施;专业技能训练则是通过对学生开展“顶岗轮训”和专业技能竞赛前的专项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各专业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增强学生实操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对专业的认同感,此环节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分阶段开展;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则是大学三、四年级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学生走进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单位和科研院所,督促学生接触到本专业工作和学科前沿,扩宽知识面,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较好的锻炼,提高的学生综合素养,进而为未来从事职业生活打下基础。
2.3社会实践锻炼
社会实践锻炼是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奉献社会、培养品格的有效途径,具有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等特點。因此,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组织者有计划、分阶段开展实践育人,要以实践育人基地为载体,积极创新“引企入教”工作模式,构筑“企业+学校” 协同育人创新体系,开展以“素质拓展—企业实践—社会实践”为路径的社会实践锻炼。在实施过程中,以设立“企业冠名班”为协同形式,秉承“互惠共赢”的原则,在实践基地建设和“素质+能力”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寻求校企协同育人的契入点,使企业深度参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并贯穿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环节,将企业的需求和企业家的智慧融入到专业建设和育人体系中,进而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企业冠名班”的办学思路紧密围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军训、励志讲座、文化宣讲、岗前培训、企业参观、素质拓展、团队辅导、市场实习等方式,在职场礼仪、沟通技巧、职场技能、实践能力、就业心态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指导,组织学生针对性学习企业文化,以企业体验和企事业单位实习为重点,提高学生对生产单位的认知力和职业素养,进一步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的融合;同时,组织学生利用休息日和假期积极参与多类社会公益和志愿者活动,使学生深入社会,全面开展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专项调研、环保支教、技术服务、公益劳动、义务献血、服务比赛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体验社会、体验生活,进而提高学生感恩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回馈于社会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社会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德育和美育修养。
2.4创新创业实践
创新缘于实践,创业顺应时代。近几年,国家提出“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此,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热情、培育创新创业价值观则成为当今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各高校纷纷引导大学生立足于专业领域,依托于“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实现认知与体验,思考与感悟相统一,发挥创新创业实践在育人工作中的效能[8-9]。因此,学院各专业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能够给予学生针对性地教育、引领和帮助,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意愿,以推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为抓手,以创建“专业性俱乐部”为载体,以设计创新型实验、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和主持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依托,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内容,确立“创新性实验—科研训练—创新创业训练”为路径的创新创业训练路径,用以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其中,创新性实验多在大学三年级开始设计,旨在调动学生自主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创新性实验大多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实施,因而有利于学生间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培养;科研训练以开展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为契入点,安排大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实验室和专业性俱乐部,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中,在教师的指导和要求下,学生通过文献检索与阅读、新知查询与学习、方法掌握与应用,实验开展与分析、论文撰写与发表等环节的系统训练,使其开拓视野,获得新知,了解前沿,训练技能,激发了学生求知、求新的渴望和激情,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有机融合;在前期训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优秀企业人来校为不同年级的学生举办系列专题讲座,为学生讲授“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新现象、新方法和新理论,对全体学生提供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又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分类培养,给予学生以个性化创新创业指导[10],引导学生自主立项,开展各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从事创新创业训练活动,参加“互联网+”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赛事活动。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驻学校的“创新创业园”和学院的“双创实验室”,自主开展文献检索、设计方案、撰写申请、明确分工、开展研究、解决问题、分析结果、发表成果及参加竞赛等环节的系统训练,巩固了专业知识,熟练了专业技能,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协调能力,培育了创新品质,提高了创业能力,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为学生未来就业或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结语
实践育人路径的确立不仅要围绕学校实际和专业特点,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遵循着渐进性原则,内容设置由简入繁,前后内容衔接具有连贯性,而且要完善和健全实践大育人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优化校内外育人资源,创建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平台,才能确保实践育人活动的常态化与长效性。
参考文献
[1]张云清,翟军平.高校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与实现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5):119-122.
[2]王惠.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新校园,2016(2):128-129.
[3]朱正伟,刘东燕,何敏.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76-78.
[4]陈勇,徐小立.地方院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科教导刊,2017(8):24-25,47.
[5]韩伏彬.大学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4):51-55.
[6]王靖会,刘玉敏,王艳辉,等.动物医学专业科技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科技资讯,2018(30):177-178.
[7]张旭,韦春波,郭景茹,等.动物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3):245-247.
[8]洪树琼,吴伯志,胡先奇.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云南农业大学“三融合”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的构建及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7(1):20-24.
[9]常青,李力.高校“多维型”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与运行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40-144.
[10]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0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