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校园文化体系助力机械类专业实践育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根据校园文化协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一般规律,提出通过加强专业的教师文化建设、强化专业的学生文化引导、提升专业的实践文化品质等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助力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以期能够培养出理论基础更扎实、实践能力更突出的高水平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校园文化;三位一体;机械类专业;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2-0101-004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2.044
0 前言
创新实践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性指标,也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推行主动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校园文化氛围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及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应以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为平台、以大学生主动性参与为主体,为大学生培育创新实践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1-3]。此文的前一篇立足于机械工程视域下校园文化的内核精神,专注于校园文化的催化效应研究,以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作用对象,研究了校园文化帮助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总体思路。在校园大文化整体基础之上的校园小文化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具有关键的决定意义,其提升的具体路径主要源自于在校园大文化引领下的校园小文化层次范畴思索,着眼于从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以及实践文化等角度视域求索,力求实现专业文化育人的软实力水准[4-9]。
1 加强机械类专业的教师文化建设
加强专业的教师文化建设,是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助推路径之一。专业教师的工程文化修养以及随之呈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工程风范皆对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有着强大的文化示范和核心引导作用。因此,加强专业教师文化建设的发力点在于提升教师的文化品质、拔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营造和谐上进的教学文化气息,而文化建设的方式则强调双管齐下的形式,既要注重校园大文化对专业教师的陶冶,使其拥有崇高的品格、理想和精神,同时也要关切校园小文化对专业教师的涵养,使其齐备纯真深沉的专业内涵和品行。
校園大文化建设方面,要促使机械类专业教师努力融入学校的大环境,主动参与学校的各类活动,以主人翁的心态和姿势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尽心尽力;另一方面,也要为机械类专业教师的个人进步提供崭新的文化机遇和多样的发展平台,使机械类专业教师以高昂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而其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乐观向上气息又极大地影响着专业学生学习进步的林林总总。校园小文化建设方面,要持续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内涵修为及技能水平,努力搭建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纽带并增进其与学生的亲近度、默契度,与此同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专业教师不仅要注重教育教学“如何教”的严谨性,而且更要重视教育教学“实践”的效果性,亦即专业教师在给学生讲透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亲历亲为地为学生解决实践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工程问题,以此言传身教、树范领航,践行工匠精神,进而构筑出独有专业特色的为人师表、传道授业文化。
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内涵修为及技能水平是加强专业教师文化建设的基础环节,一种良好的专业文化氛围通常是由此而兴起的,而提高其工程内涵修养及技能水平的可行举措是很多的。譬如,鼓励专业教师自主学习前沿的工程文化知识、自觉查阅最新的专业文献资料,并经常性地邀请知名机械工程学家或工程教育家来校进行专业建设的研讨座谈和文化指导,让专业教师有的放失地提升自我文化素养;派遣专业教师去国内外规模较大的企业或者层次较高的院校观摩、学习和锻炼,切身体会现代的工程文化理念,亲身学习先进的工程实践技能,并将之汲取消化后带回学校、带给学生,如此处之,既能直接磨练自身的工程素养和水平,同时无形中也能间接地影响专业学生的工程观念和实践文化等;整合专业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优化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分工机制,扬长避短、酌盈剂虚,打造错落有致、精彩纷呈的专业教学和科研团队,这样为之,不但起到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内涵水平的作用,而且也会对专业学生产生文化意味较浓的团队示范效应。
搭建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纽带并增进其与学生的亲近度、默契度是加强专业教师文化建设的必要环节,说其是必要的,是因为如果丧失这种亲密的联系纽带将无法使健康向上的教师文化亨通无缝地影响到学生,从而通过加强教师文化建设助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将变成索然寡味的一句空话,故而教师应努力保持与学生随时沟通、随地交流的姿态,甚至不妨主动刻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距离并推诚置腹。换言之,教师要确保为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交流方式,留有足额足量的接触时间和空间去帮助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让学生能够体验到真挚温暖的师生文化情怀,能够有足够的机会去向专业的教师请教专业的问题并将于此获益匪浅。专业教师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过程的流畅性,避免让学生感觉到与教师的交往是流于表面的、与教师的相处是枯燥无味的,相反要打动学生,使之感觉到交往的形式和相处的过程是轻松的、是实在的,并且能从中真实感受到教师躬体力行的文化风范。比如,专业教师的课程实践教学是一个与学生接触时间最丰裕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不是一味或乏味的讲解方式,而是主动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形式、增进与学生的联动过程并用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发问,如此这般,学生既能近距离地感受到和谐温情的师生文化,也能切身无隙地体会到专业教师的独到思维方式。
重视教育教学“实践”的效果性、为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是加强专业教师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帮助学生吃透专业理论知识之际,通过详细解答学生比较关切的现实工程问题,或者细致指导学生实际完成一项机械工程任务,能使学生了解到专业教师解决工程问题的思路和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进而掌握过硬真实的机械工程技能,如此一来,学生在真正学有所获之时也会享受到一种宽松愉悦的工程文化,而这种边讲授边践行的工程文化反过来又强烈地激励着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持续实践的热情。比如,机械制图课程上指导大一学生绘制一幅齿轮及其啮合传动图纸,专业教师不但应介绍绘制图纸的基本知识和流程,而且更要告之学生绘制齿轮零件需要注意的工程重点和难点以及齿轮啮合在机器中的原理和作用并辅之以真实的教具教仪进行讲解,让学生意识到机械制图不仅仅是单纯绘制几张图纸的事情,而相反,恰恰是机器设计与装备制造过程中必需的一个工程环节,是一种工程文化的实践展现。 2 强化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文化引导
强化专业的学生文化引导,是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助推路径之二。专业学生的工程学习思维以及由此带来的工程学习方式均对其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着直接而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为此,强化专业学生文化引导的重心点在于提升学生的精神风貌、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式、塑造积极进取的学习文化氛围,而文化引导的方式则采取两头引导的形式,不仅应重视校园大文化对专业学生的熏陶,而且更要注重校园小文化对专业学生的塑型。校园大文化引导方面,学校应做好文化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以实现宏大的中国梦为主旋律、主基调,全方位地提升专业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素养,譬如,加大宣传让学校的立校精神和治校文化深入学生心中,使学生心中有校、以校为荣;举办能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各类文化作品展览活动,使学生在拓展专业视野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引以自豪;举行能放松学生心境的歌咏、舞艺和美术等大赛活动,使学生在增進艺术情操的同时活跃自我思维、提升人生境界的感悟;营造良好充实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提倡在虚拟世界中讲究文明处事的人际交往方式,使学生保持健康活泼、积极求知的生活心态;鼓励学生参加诸如暑期三下乡、科技知识惠农、社区志愿者服务之类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在益民益学的文化之旅中体会为民服务的价值意义等。校园小文化引导方面,应努力构筑专业学生的工程主体文化及个体特性,动态拓展专业学生的素质文化及兴趣空间,并且应使专业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养成不但会主动询问“怎样解决工程问题”的习惯,而且更会自觉思考“为什么这么解决问题”的习惯,也即专业学生在了解工程问题解决方法的同时更应追寻解决问题方法背后的实质所在,凭此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从而演化出深具专业特质的砺学拓新、求真务实文化。
构筑专业学生的工程主体文化及个体特性是强化专业学生文化引导的重要内容,机械类专业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明确的专业主体文化以及与之匹配的个体特性,亦即培养的专业学生要清晰地认识到机械工程知识的学习是技术型知识学习,不同于纯正的科学型知识学习,其学习的方式方法也有别于数学、物理等科学型专业,故而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优势去走技术创新、实践创造之路,而非纯粹的科学创新创造之路。因此,在保证学生熟悉基本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并强化引导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锤炼以及工程个性的培养。比如,课堂之上引导学生知会到数学物理知识只是开展专业学习的基础,虽为必备前提但并非重心所在,而专业学习真正的归宿点和落脚点则是熟练掌握有关的机械技术及其工程应用;课堂之余,引导学生着眼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将专业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中,捣鼓一些映现个人创造力的小发明、小创作,营造积极的工程本位文化氛围;竞技之时,引导学生围绕竞赛的主题努力拓宽思维空域、积极发散思维头绪,以技术创新为中心,创造出彰显个性、突出价值的竞技作品并将其推广应用于生活实践中等。
动态拓展专业学生的素质文化及兴趣空间是强化专业学生文化引导的必要内容,机械类专业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够熟悉相关学科的交叉知识以及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兴趣爱好。除了学校开设的公共素质选修课程之外,专业学生的素质提升和兴趣拓展还需要得到其它一些特定活动的支持和引导,比如,带领一个由专业学生和土木类学生组成的科研小组来共同研发简单实用的建筑用机械小设备,或者引导专业学生与电气类学生组建一个联合的兴趣社团来合作探讨机电控制系统的开发等活动,这种专业交叉文化的融合与推广不但能有效促进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能燃起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失为一条帮助学生提升科学素养和兴趣爱好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自觉思考“为什么这么解决问题”、进而求索工程问题背后实质的习惯是强化专业学生文化引导的关键内容,机械类专业要求培养的学生能够透彻地洞悉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鉴于此去解决其他新的工程问题。为此,专业学生在明白“问题是怎样解决”之时,只是邃晓问题实质的其一,在明白“为什么这么解决问题”之后,才算真正领悟了问题实质的其二。在帮助学生通晓工程问题的实质其一之际,通过循循善诱、渐进剖析的施教方式,帮助学生通达工程问题的实质其二,并逐步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刨根问底的思维方式并长此以往,专业的学生自然会养成“事前想一想、事后琢一琢”的工程文化习惯,进而成长为具备自主创新素养以及自觉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譬如,机械原理课程上讲授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设计之时,告之学生具体的解决方法有图解法、实验法、图谱法以及解析法等,在教授学生了解这些方法的内容和特点之后,更要引导学生思量这些方法在何种情况下是最有效的、为什么是最有效的,以及它们的有效性能否体现在平面连杆机构的优化设计中等等,这么一来,学生对平面连杆机构的理解就会经心、走心,并且对其知识的领会也是深层次的、成体系的,由此形成的知识架构也是极具创造力的。
3 提升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文化品质
提升专业的实践文化品质,是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助推路径之三。机械类专业归属于工学门类,毫无疑问,其培育人才的过程撇不开实践培养环节,更离不开高品质的实践文化,深具高品位文化的实践培养环节对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非同凡响的特殊意义。然而,现实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多沦为“走过场”、“秀形式”的环节,虽然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实践的内涵和效果却显得低下,故而实践环节的质量尚待提高,实践文化的品质还有待提升。对此,高校应该从校园文化建设的精要出发,努力提升专业实践的文化品质,使专业的实践环节干在实处、做到细处,多途径、多举措地增进学生的科学实践观、求真实践观,使学生在专业实践活动中学到的东西落到深处、触及实质。校园大文化建设方面,应切实倡导实践是检验真理、检验成效的标准,大力推崇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精神,同时还要结合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努力将现代实践文化因素和中国实践文化因子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 让学生身处“互联网+创新”、“互联网+创业”的时代浪潮中来感受实践的现代之美,让学生观赏“中国制造2025”、“大国重器”的宏大画卷来感叹实践的中国之美,进而唤起学生踊跃实践、真心实践的澎湃激情。校园小文化建设方面,应将专业的实践文化建设落到具体的问题上、切入到翔实的行动中,并注重实践文化的工程本位性和专业特色性,全力打造高含金量、高时效率的实验室文化和企业实习文化,从而为专业学生实践活动的有效顺畅展开提供坚强的文化后盾和可靠的文化保障。 提升实验室文化品质,让专业学生的实践知识“吃得饱”。专业学生的实验知识和技能往往都是通过实验室里的实验活动获取的,而熟练生巧、更高层级的实验技能不是光靠简单的动手实验行为就能练成的,是需要对实验项目和流程进行科学系统地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成熟的实验文化链,以此来支撑专业学生获得高质量的实验技能。机械类专业实验项目一般为自然科学的工程化模型,而其内容则是课本知识的实践延伸和拓展,具有一定的知识承接性、连贯性,与此同时,某些实验流程还需要学生之间分工协调来完成,具有一定的过程协同性。对此,机械类专业教师在学生执行实验活动之前,应将机械实验的内化建模过程介绍清楚,让学生真正明白实验“究竟是为什么、到底在干什么”,从而使学生的实验目的性和方向性更为明确、更为清晰,同时实验内容的设计上要与课程已学或将学的内容进行合理对接,使实验活动紧密地贴近课程内容并在此之上进行实践行为的升华,从而使理论知识与实验行为自成一体、相得益彰。此外,还要对实验过程进行综合规划和合理分工,将一个实验项目或流程科学地划分为不同的分项目或分流程,将之交给不同的学生小组交叉协作完成,并于此共同进行实验项目的整体评价,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有的放矢地知晓了专业实验的具体手法,而且更为有意义的是,也领略了专业实验的整个流程和整体效果,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意识和协同实践观念。譬如,机械设计课程中的减速器设计实验是较为复杂的实验,学生难以独立有效地完成所有实验环节,但可以依照课堂讲授的减速器知识,将其化整为零,依序分为箱体工艺、轴承润滑、轴端密封等实验设计小组,在指导这些实验小组完成各自分配的实验任务之后,共同合议探讨所有实验环节应注意的内部联系,应关切的难点以及应把握的技巧,并据此评价分散的实验内容对整体减速器设计的效能影响以及是否具有可改进之处,通过分散实验-注意联系-整体合议的实验文化建设,专业学生无疑会收获满满的实践知识和技能。
提升企业实习文化品质,让专业学生的实践知识“吃得好”。专业学生毕业之前的工厂实践知识和经历主要来源于校企合作文化中的企业实习实践环节,这是学生步入社会、为国服务的前奏曲目和必要环节,然则,现实状况中的企业实习实践多流于形式,大都只是让学生去企业走一走、看一看,之后美其名曰学生所获颇丰,可是实际上学生充其量也只有初步的“观后感”,这与机械类学生工厂实践的求真求实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也是相去甚远的。机械类专业要求专业的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过程中不但能实实在在地了解到工厂的技术装备工况并将其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而且也能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文化并感同身受地融入其中。为此,学校与企业应合力加强提升企业的实习文化品质,要做到按需实习,专业学生需要学到哪些实践技能,企业就力所能及地提供哪些实习便利,同时学校要做好对口实习,课堂知识需要哪些实践知识来补充完善,学校就想方设法地去联系建立能创造相应实践条件的企业实践基地,与此同时,还应做好专业学生的实习效果评价工作,形成科学长效的企业实习反馈机制,以便学校能够及时地分析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以及实时地健全完善学生的实习方案,从而使学生在短暂的企业实习过程中实现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双丰收。例如,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中有讲到机械加工生产线总体设计的内容,其中涉及到生产线工艺方案的制订、全线自动化控制方案的拟定以及生产线输送装置、辅助装置的选型等步骤,为了使学生较全面、较形象地掌握这些工业生产知识,学校应有选择地去衔接一些具备流水作业线的企业并制订与之匹配的实习方案来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如此一来,专业学生将会现场习得活灵活现的生产线实践知识。
4 结语
校园文化是一股推动学校整体向前发展的强大隐潜力量,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范畴,亦是自发性与自觉性并存的群体文化,影响着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和领域,有着丰富的建设和发展内涵。文章从机械工程学科的认识角度分析了校园文化助推机械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具体路径,较为直观地揭示了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机械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动态关系。然则,由于文章主要仅限于通过教师文化建设、学生文化引导以及实践文化提升等三方面来论述提升机械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故此问题的研究上难免会有所疏漏、有所偏概。与此同时,通过校园文化助推机械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系统性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于是又需要用自然辨证的唯物方式和发展观念来正确对待,故而问题的探讨上又未免会有时代的烙印和局限。这里,文章关于校园文化提升机械类学生实践能力的讨论仅为现期研究的一得之见,希望借此能起到抛砖引玉、画龙点睛的作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江帆,张春良,王一军,萧仲敏,陈从桂.机械专业学生主动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187-192.
[2]刘向兵.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中国高等教育,2018(10):30-32.
[3]朱亮.应用型高校:塑造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结合的大学文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6):180-184+198.
[4]叶泽滨.专业文化:本科专业建设的一项内容[J].江苏高教,2010(6):55-57.
[5]王晶.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10):17-19.
[6]黄风立,鹿业波,战昕,钟美鹏.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专业的校企合作课程建设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8(44):22-23.
[7]蒲勇,易联树.高校校园文化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职教论坛,2012(14):67-68+71.
[8]沈萌红,黄方平,张惠娣,钱孝华.创新理论为先导,应用实践为抓手——机械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J].浙江工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03):338-341.
[9]谭璐.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地方工科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05):146-1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173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