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典型旅游村落乡村重构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加速推进,传统乡村空间已经发生较大转型,其中乡村重构就是一个重要过程。研究以成都市山泉镇桃源村为例,分析其空间重构过程与驱动力。研究发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桃源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逐渐融合,村民生计方式和收入变化,旅游业在村内逐渐发挥主导作用。重构的原因既有乡村自身的调节,也有复杂的社会经济及政策因素。
  [关鍵词]旅游村落;乡村重构;三生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50年代,乡村重构一直是国内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人口由农村迁入城市,经济向非农业转型。在中央政府的政策引导下,乡村建设的力量日渐壮大,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流动日益频繁。从已有的乡村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空心村”问题上,对旅游村落的乡村重构研究较少。研究以成都市桃源村为例,从三生空间重构、经济重构、社会重构三个方面分析典型旅游乡村重构的过程、特点。分析内外两方面驱动力,对于推进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有一定实践价值。
  1 研究区域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桃源村坐落于成都市龙泉驿区,是著名的“水蜜桃之乡”,桃花故里核心景区。选择桃源村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桃源村是一个典型旅游村落,目前全村共934户,参与乡村旅游业的人口占比90%以上。(2)良好的区位条件。桃源村位于成都市城郊桃花故里景区内。(3)村落发展脉络清晰。二十世纪初,在政府的支持下,村里引进了桃树;1998年举办了第一届桃花节,并延续至今,由此带动村内第三产业的发展。
  1.2 研究方法
  1.2.1 乡村空间重构。乡村地域系统的功能空间以土地利用方式为载体,以“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三生空间为其主要功能,结合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参考相关文献对乡村功能空间进行划分。生产空间:耕地、园地、经济林用地、旅游服务用地(旅游设施、旅游活动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生活空间:村民居住宅基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等。生态空间:指村落外部生态环境用地,包括滩涂、有林地、荒地、水体等。生产-生活复合空间:重点包括在现有普通住宅基础上,以家庭为单位发展起来的旅游餐饮用地、旅游购物用地、旅游娱乐用地、旅游住宿用地等。生产-生态复合空间:以现有的生态用地为基础,被用于旅游活动的水体、灌木林地等。
  1.2.2 乡村经济重构。对于经济重构的量化,在基于村民人均年收入、生计方式等方面,采用生计多样性指数和产业依赖度指数计算。
  生计多样性指数
  (1)
  式中:yi为第i个农户生计方式总数;n为农户数量;
  产业依赖度指数
  式中:Ut为全村居民所有产业的总收入;Ui为全村居民在i产业上的收入。
  1.2.3 乡村社会重构
  社会重构从人口变化、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等方面进行,通过农户访谈,进行开放式提问,了解村内情况。
  2 研究结果
  2.1 三生空间重构
  2.1.1 生产空间。桃源村在旅游业发展之前,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最初种植苹果树,后来种植桃树,如今由传统农业生产到农旅融合转型。经调查发现,增加了旅游产业用地,新建的旅游景点、游客中心都是为旅游业发展服务。
  2.1.2 生活空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村民在自家住宅基础上,向旅游住宿、娱乐、购物、餐饮综合发展转变,传统生活空间变成了生产-生活复合的空间。在村庄发展过程中,政府增添一系列基础设施,村内吸引了企业投资民宿,把原本的生活空间变成了生产-生活复合空间。
  2.1.3 生态空间。桃树是桃源村主要的种植作物,生态基底条件较好。景区的开发并没有对其生态空间造成太大影响。
  2.2 经济重构
  生计方式上,桃源村村民由原本主要的“务农+外出务工”的生计方式变为“旅游服务 (农家乐经营)+务农+外出务工”的生计模式,生计多样化指数2000年为2.14,2017年为2.76,看出桃源村生计方式发生改变。2000年桃源村村民人均年均收入 8000 元,2017 年达到23000 元,涨幅187.5%。在第一产业,2000年,全村总收入864万;2017年,全村总收入2100万元,增幅达到143%。在第三产业,2000年,全村总收入576万元;2017年,全村总收入1500万元,增幅达到160%。产业依赖度上,旅游业的产业依赖度提高,旅游业在本村逐渐发挥主导作用。
  2.3 社会重构
  2000-2017年村内常住人口由2200人增加到2400人,劳动年龄人口数由1300人增加到1800人。外出打工的劳动年龄人口出现小部分回流,参与到旅游发展中,常住人口数量和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增加,以留守老人和儿童为主的“空心村”现象逐渐弱化。并且,外来人口的进入,包括游客、投资商,对村庄的社会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3 乡村重构驱动力
  3.1 内在驱动力
  3.1.1 人口流动。2000-2010年,部分农民选择在成都市就业,但由于政策限制,他们仍在农村居住,因此农村建房占地面积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减少。
  2010年至今,由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桃源村产业结构发生转变,商家入驻桃源村的现象日益增多,外来人口流入桃源村的几率增加。引起桃源村的乡村生活生产空间结构变化。
  3.1.2 自身改造。桃源村种植变革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种植作物由苹果到水蜜桃,土地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在传统乡村,土地利用最高效的产业是第一产业,随着桃源村旅游业不断发展,第三产业日益壮大,乡村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变化。
  3.2 外在驱动力
  3.2.1 政策因素。村内成立合作社,重新整合土地,形成优良的生产销售链,促进桃源村产业的升级。在政府逐年的资金扶持下,桃源村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水平逐年提升。根据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龙泉山“梦里桃乡”水蜜桃产业园建设推进。宏观政策的支持是桃源村农旅融合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桃源村乡村空间重构的重要驱动力。
  3.2.2 交通因素。龙泉驿地铁站到桃花故里景区公交的开通运营,为桃花故里风景区增添了一条联系的纽带,对完善桃花故里旅游服务有重要的作用。旅游人气的高涨对乡村空间的重构有推动作用。
  3.2.3 经济因素。桃源村旅游产业日益发展,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入驻桃源村。因此,农家乐和民宿的服务产业随之产生,传统民居开始变革。形成了商业与居住混合的住房模式,原始的生活空间也赋予了生产的意义,桃源村乡村空间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通过对桃源村土地利用的研究分析,研究旅游村落乡村重构情况及其驱动力,得出以下结论: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桃源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逐渐融合,该重构模式是以乡村产业融合为主要的方式。例如,村民居住功能变化,居住空间开放为满足游客需求的综合空间,生计方式和收入变化,旅游业在村内发挥的主导作用,村内人口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加速了乡村聚落空间的重构。通过对乡村土地利用和影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桃源村乡村重构的原因,既有乡村自身调节,也有复杂多样的社会经济及政策因素。桃源村乡村重构是在自身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内外驱动力共同作用下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 龙花楼,屠爽爽.乡村重构的理论认知[J].地理科学进展,2018(05).
  [2] 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2001(06).
  [3] 王成新,姚士谋,陈彩虹.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5(03).
  [4] 席建超,王首琨,张瑞英.旅游乡村聚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与优化——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J].自然资源学报,2016(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04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