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信阳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是中原文化、楚文化和徽派文化交融过渡的地带,信阳市散布着的丰富的传统村落是承载这些文化的重要载体,但目前信阳市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中出现了保护意识淡薄、基础设施薄弱,发展资金不足、产品没能形成品牌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提高保护意识、改善基础设施、走差异化道路等路径,以实现信阳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
  【关键词】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策略
  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农耕民族,至今有着绵延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乡村是农耕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们不可再生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它的价值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在当今大力提倡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其意义更加重要。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个别地区对于传统村落的文化属性缺乏足够的认知,传统村落的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很多传统村落还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信阳市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首先分析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利用策略。
  1  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造就了一方的特色。地处大别山区的信阳,山脉蜿蜒、林壑幽美,传统村落沿水布局、依山而建、绿树遮蔽、高低错落,中原文化、楚文化、徽派文化融汇于斯,山地村落和平原村落设计文化兼收并蓄。在当前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留住乡愁、彰显乡土文化特色、展现乡村风貌,成为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故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利用越来越被重视。但是,在信阳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中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
  1.1  保护意识不够
  一方面,很多传统村落并未列入到“传统村落保护”名单当中,而这些村落在文化和物质方面同“历史文化名村”价值不差上下,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依据又由于很多传统村落中的村民并没有保护意识,认为村落是自己生活生产的地方,自己是主人,行为是可以想当然的,更没有意识到一些古民居和古建筑是属于文化遗产,所以常有破坏古民居、古建筑等文化遗产现象的发生。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农民增收,很多人开始改变居住、生活、生产条件,一些古民居和古建筑就被人为地严重或彻底破坏掉了。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一些村落就成了“空心村”,空心村问题的长期存在,传统村落出现耕地无人种植、建筑损坏、没有了人类生产与生活的气息,无人居住的房屋任由其荒废,整个传统村落也就自然衰落了。
  1.2  村落中配套的基础设施薄弱
  信阳目前已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的村落有22个,“河南省传统村落”84个。在很多村落中,由于资金短缺的限制,大部分的农村基礎配套设施都属于比较落后的阶段,所以信阳的传统村落中除了西河湾、郝堂、何家冲、丁李湾等开发较早、较为成功外,大多数传统村落,诸如毛铺、向楼、白沙关等村,由于开发不足,在交通、通讯、卫生医疗条件等这些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严重不足。然而,基础设施是村落发展的基础,基础设施的不足,严重地限制了美丽乡村的建设,也限制了乡村旅游在旅游扶贫方面所能达到的效应。
  1.3  保护和开发的资金短缺并且存在过度开发的现象
  传统村落的保护的重视是在近些年,在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旅游扶贫等背景下才逐渐出现的,在信阳这个经济相对还比较落后的小城市,严重缺乏配套的资金来实现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以及合理的开发。目前,信阳的这些国家级和省级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资金主要是靠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资金的短缺,所以使得有些地方为了一时追逐短期经济效益,出现商业化气息浓厚的开发,甚至出现了“生产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把传统村落当做赚钱的新方式,简单采用商业化运营模式把“旅游”引进村落。盲目性的开发,对传统村落的乡村文化、环境生态、建筑以及历史,又是一次雪上加霜的破坏。
  1.4  在传统村落的利用中缺乏特色,没能形成品牌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是更好利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对传统村落的利用也是为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提供经济的支撑,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目前,信阳传统村落的利用,大多都是同质化的产品。呈现的是“千村一律、万村一貌”,严重地雷同化,而地方特色资源没能进行深度挖掘,每个村落没有能形成自己的品牌,村落与村落之间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竞争加大。同时,宣传的力度不够,缺乏良好的推广平台,严重地制约了传统村落的对外传播,又加上大别山区交通不便,所以外地的游客对信阳的古村落了解不多,也就难以产生“井喷式”效益来带动美丽乡村的建设。
  2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实施策略
  2.1  加大重视力度,提高保护意识
  保护传统村落的目的也和其他文物一样,具有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价值,重在能传承历史文化。信阳受中原、荆楚以及吴越文化的影响,具有自己独特的“豫风楚韵”,同时还具有类徽派建筑民居,民居建筑及其文化,不仅仅在于再现民居建筑艺术,更在于加深人们对于既往的历史及文化的认知,加深对于不同地区文化传统的一种历史性理解。这些不可复制和再生性的资源所呈现的价值,就要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对传统村落重视起来,要开展调研工作,梳理信阳的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现状,分等级建立档案,实行等级差异化管理,优先抢救濒危的文化遗产。另外,要加强宣传力度,组织村民们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村民们的保护意识。同时,还应该从制度上保障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让保护落地生根。
  2.2  多方争取资金,改善基础设施
  针对资金短缺的问题,每个传统村落都首先应跟政府积极沟通,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申请扶贫资金、三农补贴、传统村落保护资金等相关经费。当然,完全依靠政府的支持还是不够的,传统村落可以依靠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跟旅游文化企业加强合作,引进企业的资金助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同时,还可以学习信阳郝堂村的模式,将社区参与也融入进来,这样通过多方融资,改善交通、通讯、医疗等基础设施,首先让村民受益,让村民愿意留下来,让年轻人愿意回来创业,守住村子,也就留住了乡愁。基础条件改善了也能让外面的人,进得来,愿意来,也出得去。这是是否真正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条件,这也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硬性条件。   2.3  深挖资源特色,走差异化道路,促品牌形成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信阳的各个村落之间的乡土文化迥异,各地政府应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因村而异,每个传统村落的发展应该结合当地乡村的经济、环境、文化情况,研究周边村落的产品特点,做好每个村落的科学规划,针对性地开发利用每个传统村落,注重每个村落产品的特色开发、多元开发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走差异化道路,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当然,品牌的形成除了要依靠有竞争力的产品,同时还要依靠营销。由于,农村的市场经济落后,再加上传统村落的主人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不懂也不善于营销,村民们自我发展的意识不是很强,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现在的产品竞争激烈,酒香也怕巷子深,信息社会中,要促传统村落品牌的发展还需要借助各种媒体平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媒体平台加强宣传,同时要利用好各种节事活动,可以积极举办插秧节、美丽乡村摄影大赛、丰收节等等各种有乡土韵味的活动来扩大村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4  坚持生态发展的理念
  传统村落的利用价值的吸引力在于其历史文化与乡村美丽的风光,在进行利用传统村落发展经济的时候,一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好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果不能坚持这条道路,任由发展利用,村落的发展走上“先破坏、后治理”的道路,村落的不可再生的文化价值就有可能受到生态的破坏而將彻底消失,这种代价是惨重的。目前,信阳有些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已成一定规模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传统村落本身有自己的承受力,过度发展旅游,不仅加大了对基础设备设施的投入、管理及维护成本,还加速了对传统建筑、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等破坏。同时也会对村落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以及降低游客对传统村落的期望与体验度。所以在利用信阳传统村落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在发展利用之前一定要科学规划好生态与发展的关系,把对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只有在保障传统村落的整体原生态的环境以及特有资源的基础上,对传统村落的利用才是最为科学与可持续的,因此,对传统村落的改造利用严禁有不可逆的行为,必须在可持续的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开发与利用。
  
  3  结语
  在目前我国遗产保护的领域中,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相比较,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相对较弱。而传统村落同样是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和有义务保护与利用好传统村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一定要在村落的原始风貌下进行,任何功利性的目的都将使村落的传统气息消失,要在充分尊重其历史的思想下,谨慎而科学规划村庄,要全面保护村落的人文、自然和文化环境,以保护为重点,重点保护的要突出、开发要有限,修建要有如旧的思路,要努力把乡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只有真正去了解传统村落留下的风俗文化以及地域特色,才能实现更好保护、建设与利用。只有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这样才能既传承了历史文化又可以让村民不出村享受到和都市相近的城市现代文明,实现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终极目标,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美好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技文.信阳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及其对策建构[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7(1):77-82.
  [2] 卢俊阳.信阳市传统村落发展微旅游的问题与对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2):69-73.
  [3] 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民间文化论坛,2013(1):7-12.
  [4] 胡彬彬.我国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现状与保护思考[N].光明日报,2012-1-15 (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28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