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路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和市民,亦工亦农,既与农业血脉相连,又与工商业密不可分,能够带动上下游众多关联产业发展,对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惠及农民,繁荣农村经济起到重要作用。荆门市是农业大市,农产品资源比较丰富,多年来逐步发展出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是其质效不高、科技含量较低、生态发展不够等问题长期存在,离形成较大、较好、较强的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仍有距离;应正视各类发展差距,找准制约因素,明晰发展思路,选准主导产业,优化发展路径,努力构建壮大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差距;制约因素;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标识码]A
1 发展历程与现状
多年来,历经市场竞争和经验积累,荆门农产品加工业摸索出一些有益于产业生存并发展壮大的路径。
1.1 规模扩张之路
坚持差异化发展,注重依托区域特色,荆门逐步建成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3个,形成了京山桥米、沙洋油菜、钟祥豆制品、东宝板材等一批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然而,大多数以初级加工为主,特别是粮油加工企业大多由家庭作坊、乡镇企业发展起来,规模小,市场份额少,处于利益分配弱势,遵从“大鱼吃小鱼”的丛林法则。企业主普遍认识到:扩张规模,抢占市场份额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二选择。“十二五”以来,荆门农产品加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27.46亿元,居地方七大主导产业第1位,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达26.1%。一批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如湖北洪森实业有限公司跻身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粮油加工企业100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于2013年突破千亿,2018年达到1311.14亿元,占规模工业的37.9%。
1.2 改革改制之路
积极盘活存量资产,推进优质资产、资源重组,如广源、京和米业等多家企业实施了兼并重组、改制等,重焕生机和活力,催生了一批大中型企业。截止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年产值5~10亿元的有58家,10亿元以上14家,其中大型企业6家。湖北国宝桥米兼并重组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位列全国大米加工行业50强,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
1.3 品牌创建之路
市场竞争中,特别是逐步形成买方市场后,农产品加工企业深感品牌的极端重要性,纷纷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共创建品牌上百个,其中逐步发展出“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湖北省名牌产品”25个,“湖北省著名商标”22个。与此同时,为保障产品品质,农产品加工企业更加注重标准化生产,探索出“企业+基地”、“企业+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从农产品生产源头控制原材料质量。荆门有效使用“三品一标”标识的农产品有448 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07个、绿色食品104个、有机食品2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7个。
1.4 科技创新之路
随着从无到有站稳脚跟,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始考虑从有到优。与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10多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2个;逐步实现了粮棉油、蔬菜、畜牧、水产、饲料等产业科技服务的全覆盖。高新技术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9家,拥有专利数33个。
1.5 分享帶动之路
随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一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或签订购销协议,带动约22万户原料种养殖户增收,占荆门农户总数的40%。2018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达6.7万人,据统计测算,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来自农产品加工业工资性收入。二是带动农业现代化。土地流转、连片耕种加速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带动一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应运而生,达2万余个。三是加速产业融合。农产品加工业不仅纵向延伸,形成原料生产、初加工、精深加工的产业体系,而且横向带动关联产业发展,与之配套服务的包装业、物流业和仓储业齐头并进。
2 发展差距与困境
构建并不断发展壮大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需要产业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发展快;需要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具有较大影响力;需要符合生态发展理念,可持续性好。对照这些条件,荆门还有不小差距。
2.1 发展形势不优
增速不快,难言突破式发展。“十三五”以来,荆门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2.3%,仅略快于全部工业0.3个百分点,没有形成快速发展的支撑性力量。分化发展趋势明显。少数大型或龙头企业发展稳健,但多数企业发展堪忧;近年来约80%的企业没有进行扩产投资或技改投资,约60%固定资产投资投入到产能过剩的初级加工行业中,近五年来被市场淘汰停产关停的规上单位近50家,退化为“僵尸企业”达不到统计标准而退出规上工业统计库的愈40家。
2.2 发展质量不高
产业链前,科技实力弱。大部分企业处在产业链前端,农副食品加工业之外产值占比仅35.3%,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不足1/4。高新技术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仅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的6.3%;90%以上的企业没有研发团队,缺乏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 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0.47%,低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拥有发明专利149件,平均每个企业仅0.3件。“互联网+”处于初级阶段;传统过剩产能大,转型升级负担重、难度大;工业4.0推进缓慢,目前尚没有建成一家智能工厂。
2.3 市场占有不行
产业规模“关门大、开门小”。农产品加工业尽管是本地“第一大产业”,但放眼全省,产值仅居市州第4位,占全省比重仅9%,也没有单一产品销量能够位列全省前3位,置身全国更显弱小。产品品牌多而杂、次而廉。基本一企一品牌,甚至一企多品牌,各自为战,难以报团取暖,彰显特色,形成优势;“国字号”品牌少,且初级、同类产品居多,缺乏竞争力,行业内企业间竞争激烈,甚至相互压价抢夺市场。 2.4 生态发展不够
生态原材料供应不足。虽然“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逐步推广,但对原材料生产供给的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重视不够,控制不严,还没有形成资源质量优势。荆门绿色食品认证面积、有机农业示范基地面积分别为4.52万hm2、0.61万hm2,仅占总播面的8.8%。被认证的绿色食品104个、有机食品20个,数量不多。
3 发展制约因素
3.1 重视努力不够
一方面是政府重视支持不够。部分地方政府偏重扶持税率高、税收贡献大的产业,而农产品加工业享受国家税费减免政策较多,税收贡献相对较低,难被重视支持,甚至于少给土地指标,难落实直供电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是企业进取意识不强。一些企业残留着过去乡镇企业或家庭小作坊式的利益羁绊或小农思想,转型升级没动力;一些企业主老龄化,接受不了新思想、新业态、新模式;一些企业主认为不转型是等死,转型是找死,但找死死得更快;一些企业主“宁当鸡头,不当凤尾”,不愿接受重组。
3.2 生产要素保障不够
3.2.1 融资难、融资贵。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且多数融资手段单一,仅靠贷款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但近年来政策收紧,金融机构对农产品加工业等附加值较低的行业大幅降低贷款额度同时提高“门槛”。部分企业对租用的车间厂房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受限制无法抵押担保,申请贷款只能另寻他法,由此,企业除要支付贷款利息外,还要支付资产评估费、抵押物登记费、公证费、担保费等费用,负担增加。同时,银行贷款期限通常为一年,到期后需及时还贷后再续贷,但审批耗时长,又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紧张。部分小微企业资金紧缺,虽有心效仿大企业建立“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建设专属原材料基地,但组建不了或组建的组织松散,难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原料品质无法保证,对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处于有心无力状态。这也是多年来粮食加工企业混合收购、混合加工现象严重,普遍面临原料品质一致性差的重要原因。
3.2.2 人才匮乏、物流不畅。荆门12万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等领域,经济、工程类技术人才占比仅10%左右;境内现有中职学校13所、普通高校2所,均处我省和同类城市后列。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盈利能力不足,难于提供较高待遇和较好工作生活环境的农产品加工企業处于明显弱势,很难招揽所需人才。农产品加工产业对运力要求相对较高,但荆门是全省唯一未通高铁动车的地级市,航空运输缺位,水运能力弱,主要依托道路运输业,“进不来、出不去”,不仅筑高了原材料和加工产品的运输成本,而且阻碍了各类要素集聚。
3.3 诚信经营不够
一方面是部分企业以次充优,偷工减料,自毁长城。近年来粮食加工成本不断攀升,但产品价格涨不动,企业利润日益微薄,不少中小粮食加工企业为追逐短期效益,不惜降低产品品质或偷工减料,降低成本,维持运行,如在产品中掺杂廉价外国大米或本地低质大米等行为,将终尝苦果。另一方面是部分农户逐利思想严重,合约意识淡薄。部分农户在逐利思想驱使下,不遵守合约规定,只追求短期利益,重量不重质,几亩田种植四、五个品种的混合种植现象十分普遍,农产品难以达到企业收购标准,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加工产品。如2018年荆门油菜籽总产21.75万t,其中双低油菜达98%以上,但因生物学混杂和收获贮运等环节混杂严重,加工生产的符合国家标准的双低菜籽油很少,双低油菜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4 发展思路建议
4.1 明晰思路
紧紧围绕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进一步提高技术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具体而言,应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四化”同步发展。一是推进生态化。一方面实行从农产品生产、供给,到加工、制造,到销售、消费等全过程质量管控,严格质量标准,确保产品品质;另一方面积极实施农产品加工设备、加工工艺、加工流程再造,推进环保节约、绿色高效发展。二是推进规模化。一方面积极推进资源、资产重组,鼓励大企业“举旗当帅”、小企业“找帅当兵”,集中资源和政策,在产业链上抱团、集群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统一标准、统一品牌、规范市场进行组团式发展,既能对内消除同质同构产品的恶性竞争,又可对外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三是推进特色化。坚持区域差异发展,将区域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将区域资源发展潜力转化为发展能力。四是推进科技化。一方面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企业由以生产加工为主的“橄榄型”发展模式向侧重于研发和销售两端的“哑铃型”发展模式转变,努力提升产业层次;另一方面,高起点、高标准引进和培育新企业,形成新增量,促进转型升级。
4.2 选取产业
要依托荆门农业资源优势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基础,瞄准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未来良好市场前景,精准、精细选取重点产业。荆门可参考选取的产业有:
4.2.1 食品加工业。资源优势——丰富的粮食类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及食用菌、葛粉等地方特色产品。产业基础——国宝桥米、洪森粮油、神地、楚玉、新美香等企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引导传统农副食品加工业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型,打造富硒、长寿、生态品牌,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功能食品、保健食品、休闲方便食品等产业。
4.2.2 生物质产业。资源优势——丰富的速生林资源、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能源作物等。政策优势——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产业基础——宝源木业、中兴农谷、安能生物等企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通过工业化加工转化为生物基产品、生物饲料和生物能源等,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森工产业、生物质能源产业。
4.2.3 油脂深加工产业。资源优势——丰富的油菜籽、油茶籽等产品。产业基础——中粮祥瑞、环星、汇澄茶油等油脂加工企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加速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整合资产、资源,引导油脂初加工向多元化、高端化、精深化加工方向发展,形成集榨油、精炼、饼粕、生物能源等于一体的油脂加工产业化体系,重点开发特种油、专用油。 4.2.4 果蔬饮料加工。资源优势——桔、梨、桃、蔬菜及果蔬等产品。产业基础——金龙泉、汇源、龙富食品等企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对果蔬中特殊功效的生理活性物质提取,加工附加值更高的保健食品和饮料;利用果皮、果核、种子、叶、茎、花、根等资源,研究下脚料的精深加工;加快发展果汁、蔬菜汁、果蔬复合汁等制取,发展果蔬饮料产业。
4.3 优化路径
4.3.1 推进整合重组。可围绕上述四大产业及细分行业,确定龙头企业,引导通过兼并、重组、参股、联合等方式,整合各自产业领域资源要素,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一是整合产能。加速淘汰落后过剩产能,通过市场手段,关停一批破产企业,重组一批“僵尸企业”,重新激发不良资产活力。二是整合资源。支持各类要素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推进龙头企业集团化发展,打造竞争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三是整合品牌。每个细分行业择优选取1~2个品牌,行业内企业集中资源、资金、力量,共同打造、共同使用、共同维护统一品牌,实现品牌共用,提高品牌效用率和影响力。四是整合市场。按照全产业链上、中、下游细分行业的产品市场分类,促进同类产品企業间联营,共同开拓、跟进、维护市场,实现市场共享,提高市场占有率。
4.3.2 拓展链条延伸。以加工制造环节为核心,向上下游两端延展延伸,打造农产品加工制造全产业链,带动农业、服务业同步发展。一是培优生态供应链。按照“产业(或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统一价格,推进农产品生产供应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为加工制造提供绿色、安全、健康的原材料。同时,带动农民增收和农业生态高效发展。二是完善加工制造链。以农产品初加工为基础,精深加工及产品高端化为方向,不断创新技术、更新设备、改造生产工艺和流程,加快补齐和完善加工制造产业链,提高农产品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要支持中小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延伸链条,进行配套生产、补充生产,优势互补,抱团发展,促进产业链上的企业集群、集团化发展。三是拓展市场营销链。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下游市场销售环节延展,加速开拓和建设为农产品加工业服务的物流市场,催生一批专业性配套物流企业;加速“互联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积极引进或建设大型电商平台,创新销售运输模式,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4.3.3 鼓励科技创新。加速建设创新基地和中心。一是抓好人才培养。既注重引进和用好一批专家学者、专业管理团队、技术人才,又注重本土人才培养。重点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发展对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有针对性地为农产品加工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二是抓好创新研发。要围绕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需求,既注重技术创新,形成一批先进适用、转化应用方便的专利技术,又注重管理和制度创新,创造一批指导性强、操作简单的新生产模式、新管理模式,打造好创新引领地位。三是抓好成果应用。既要在本土先行先试,积极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闯出新路子,积累新经验,又要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推进合作共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28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