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就业导向的社会导师制长效机制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社会导师制在培养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并大力推行。但是因为实践者对社会导师制认识不同,导致导师的选聘质量不高,导师制的内容和形式五花八门。因此,文章作者提出,应该构建就业导向的社会导师制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导师制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就业导向;社会导师制;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9-0157-02
  一、社会导师制的内涵与价值
  社会导师制是在学业导师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高校学生导师制度,是一种主要为解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问题而创设的一种学生指导模式[1]。社会导师制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在大学生发展指导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社会导师制搭建起了大学生沟通社会和校园的桥梁。在校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非常有限,社会导师把自己在职场中积累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把行业产业信息传递给学生,能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参观企业、在企业里实习实训的机会,使学生能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更快地融入社会。第二,社会导师制能够给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尤其是社会导师与校内导师的结合,使大学生在专业能力提高、职业素质提升、理论知识运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实践、人脉延展等方面都能够得到有效指导,把课堂延伸到了社会,把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运用有机结合了起来。第三,社会导师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就业能力是社会导师制的重要理念和价值诉求。社会导师制围绕大学生生涯规划辅导、创新创业辅导、人生经验分享、实习实践机会、工作就业机会等开展工作,能有效提高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社会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导师资格认定问题
  社会导师制至今尚未建立起一套能指导实际工作的导师资格认定标准。虽然各个学校在选拔社会导师时都有关于选拔资格的要求,但大多只是一般性要求或者底线标准,没有具体、精细的认定标准。这种粗放式的管理方式与复杂多元的大学生成长需求是不相适应的。
  2.社会导师制指导方式问题
  社会导师制的指导方式不同于教师课堂教学有严格的教学规范限制,但也是有基本原则要求的。当前的社会导师制指导方式还缺乏系统化研究,缺乏基本的指导原则,社会导师制的实施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行动方案,各高校开展的导师制名称五花八门,开展方式千差万别,缺乏工作标准,缺乏规范的内容体系。致使指导质量得不到保障,也限制了社会导师制的发展。
  3.学生价值取向问题
  在社会导师制运行过程中,学生过于强调就业价值取向,致使社会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过于片面,范围过窄,尤其是人文素养和专业基础渗透不够,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制约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学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4.社会导师的考核机制问题
  在社会导师制的实施中,特别突出的是缺乏考核评价体系,在实行社会导师制时,主要以引导和建议为主,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和评价体系,缺乏督导机制,致使不同的导师工作质量相差悬殊。
  三、构建社会导师制长效机制
  1.双向选择机制
  双向选择的前提是社会导师的选拔。社会导师队伍建设是社会导师制度得以有效推行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导师素质的提升,就很难提升导师制度运行质量和效益,应该大力选拔和培养导师队伍。第一,应该明确导师的资质条件。社会导师要由经验丰富的企事业成功人士担任,要求业务素质高、实践能力强,了解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具有较强的对学生进行实践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实际指导能力;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有一定的人生阅历;要有相应的专业背景、专业实践、就业引导和推荐学生方面的优势。第二是建立双向选择机制。双向选择是社会导师制顺利实施的保证,要求在组建社会导师指导组的时候,学校要明确告诉学生导师制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公布导师的信息和所在单位的情况,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同时,学校也要向导师公布学生的情况,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发展方向及个人兴趣等,使导师能够选择自己倾向的学生。建立在双向选择基础上的导师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导师制的优势和作用。
  2.有效实施机制
  社会导师制的有效实施关键是建立、健全社会导师制工作责任制,即明责、履责、究责的长效机制。学校先要明确导师制工作内容,明确导师辅导任务。社会导师制的辅导任务包括哪些?主要包括职业意识提升、人生规划辅导、创新创业辅导、人生经验分享、实习实践机会和工作就业机会提供等。要完成上述辅导任务,需要从以下几个环节构建有效辅导机制。
  首先,要明确辅导重点。社会导师开展大学生指导工作的重点任务是什么?就是大学生生涯意识的唤醒和职业素养训练。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成长环境对其就业能力的培养有许多限制。比如,因为信息不对称、资源缺乏往往造就了其较低的生涯成熟度,他们对自己和职业都缺乏足够的认知,他们不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很难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大多数学生甚至是完全迷茫、不知所措、随大流听之任之。社会导师的作用就是要通过自身的经历和社会需求的种种信息引导唤醒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主动性和自觉性,并落实到大学学习的具体行动中去。在此基础上,社会导师还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训练,提升职业胜任力,增强职场适应性。
  其次,要合理安排指导形式。社会导师的指导模式有别于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立生涯目标、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要采用多种形式,要在“润物细无声”中逐步实现,生涯辅导、讲座、读书会、参觀考察、实习实践等形式都是可选的方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迅猛发展,新媒体的便捷性、时效性和精准性更强,社会导师制要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手段开展工作。可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就业平台,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创新更有效、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式,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最后,要科学安排指导内容。社会导师制的指导内容应该涉及大学生自我意识、学习适应、人际关系、就业创业等诸多内容,要将大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就业心理、就业技能、就业社交与礼仪、就业法规以及现代网络运用能力都纳入社会导师制的指导中,要覆盖大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关于职场、职业的知识要作为社会导师制指导内容的主题。第一,职业规划训练。社会导师要帮助学生把握形势,认清自我,找对方向,找准定位,走进合适的职业领域,锁定正确的职业方向。第二,职场认知训练。社会导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认知度,增强职场适应性,使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职场环境、职场氛围、岗位责任和任职要求有全面了解,以尽快适应职场要求,缩短角色转变过程。第三,职业技能训练。社会导师要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相关岗位工作的技能和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拓展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
  3.考核评价机制
  社会导师的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内隐性特点,社会导师个人的人格魅力以及渊博的知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严谨的作风是影响导师制成效的主要因素。社会导师制的内隐性影响在短期内很难从学生的外显行为中看出显著的变化。但是在导师持续不断的教导和引领下,学生对自己学习生活、人生规划等方面的问题都会有全新的认识,并产生积极的行动。因此,对社会导师工作的评价应该变定量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要对学生参与社会导师制前、参与导师制过程中和学生完成导师制活动后的学习状况、人际交往、个性特点等进行综合评价。社会导师制工作评价还应该包含导师的工作思路、工作安排、学生表现以及学生的认可度等因素。
  4.激励保障机制
  社会导师制要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一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和努力形成社会导师制工作资金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要提供与时俱进的技术支撑机制,尤其是网络新媒体手段和技术要跟得上、效果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切实建立解决社会导师制的地位、目标、内容、队伍、经费等一系列问题的保障机制[2]。同时,要注重顶层设计,制定配套规章制度。为了使社会导师在大学生发展指导中发挥优势,高校全体教职工要形成共识,确定专人负责。学校要制定规范程序,进行科学考核,注重激励机制,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洁.“研用双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就业导师制完善途径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4):133-135.
  [2]李东.高职院校就业导师制完善途径探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2):12-14.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4BJC022)。
  作者简介:王伟(1983—),女,河北秦皇島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
  张义秋(1964—),男,湖南辰溪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35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