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实践问题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土壤调查与制图”是土壤学科的基础,其野外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实践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优化实践教学内容、调整课程实践比重、夯实相关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等措施,从而取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关键词:土壤调查与制图;农业资源与环境;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10-0043-02
   实践教学是巩固学生专业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1]。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2]。“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作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实践教学对了解土壤的一般形态、形成和演变过程,查明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查清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土壤资源规划、利用、改良、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3]。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适应当前土壤科学的发展趋势,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出发,针对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探索,旨在与当前国际土壤科学接轨,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的野外实践技能。
   一、“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接轨
   “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由于课程开设条件的限制,“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一,采用的资料仍是以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资料为主,内容过于陈旧,特别是针对性非常强的土壤调查资料缺乏,无法满足当前科技发展的速度及社会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土壤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各种比例尺的数字土壤图、地形图的不断涌现,需要将最新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时补充到实践教学内容中,增强实践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科研带动教学。如目前大多数涉农院校“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野外实践教学内容基于土壤发生分类系统,但因土壤发生分类体系对于土壤分类单元确认只有中心的定性概念,没有确定边界的定量性标准,对于边界性土壤划分多以经验为主[4],无客观的规则等越来越限制其应用范围。
   (二)实践教学学时比重小,重视度不够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习实践的总周数23.5周。“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作为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8学时,野外实践1周,实习实践的比重小,仅为实践总量的23.5%,难以保质保量完成野外实践教学任务,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仅如此,部分學生把野外实践作为游玩的机会,对实践内容不进行预习,实习全过程流于形式,以眼观、照相为主,不认真观察土壤、土壤景观特点,遇到问题不动脑分析、实习实践的记载表简单应付,照猫画虎。这样无法将理论知识与野外知识有机结合,实习实践效果收效甚微。
  (三)课程设置跨度大,理论知识不扎实
   “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土壤学、土地资源学、地质地貌学、气象学、土壤地理学等前期课程的知识,在实践时需要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才能熟练掌握、灵活应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时,需要考虑专业所有知识的层次性,这样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与“土壤调查与制图”相关课程分别设置在大二的第一学期、大二的第二学期、大三的第一学期、大三的第二学期,时间跨度较大,学生在大四实习时头脑中基本理论知识所剩无几,无法形成知识链,影响了“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实践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弱
   “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立足于野外,环境艰苦、教学条件受限,在实践过程中主要依靠指导教师的演示、讲解,学生则是边记录、边整理、边临摹。学生基本处在被动地位,机械地学习,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致使学生无法对土壤类型、土壤景观、地物有感知的认识,也无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这样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得不到进一步的提升,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提高“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实践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近年来,随着土壤科学的发展,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土壤系统分类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我国土壤调查与制图野外工作产生重要影响[5]。目前,已有研究成果即各种比例尺的土壤制图应用在土壤科学的研究上,但是没有正式引入到课堂教学及教科书中。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以“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改革为契机,结合教师的国家基础性研究项目“我国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编制课题”将土壤系统分类的内容扩展到实践教学内容中。同时增加了大比例尺的地形图、航片、卫片等为工作底图,逐步实现科研促教学。
  (二)调整课程实践教学比重
   针对“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野外实践时间短,比重小的问题,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在调研省内及国内知名涉农院校“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基础上,在改变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下,优化“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增加了土壤剖面性态观察(野外土壤剖面形态观察与描述、土壤标本采集、整段标本采集及剖面摄影)的比重,减少了土壤图编制、土壤调查成果整理等实践教学内容。自编的《土壤调查与制图》实践教材内容强调“四重三轻”,即野外的新方法重、新技术重、新成果重、实践案例重、基础概念轻、课程原理轻、特殊实践教学预案轻,杜绝随意拼凑实践教学内容等,从而在现有的实习时间内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梳理相关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
   针对学生前期相关课程跨度大(大二第一学期土壤学,大二第二学期的土地资源学、地质地貌学,大三第一学期的土壤地理学)、空白点多、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利用实习实践前的时间进行集中补充。课程实践前用一周的时间回顾土壤调查与制图过程所需要的土体构成、形态描述、母质、母岩的形成及成土条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土壤比色卡的使用等重要知识点,并重新进行梳理、总结;同时补充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中涉及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的内容(如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航片的判读与应用),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理论知识链,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四)创新野外实践教学模式
   针对目前“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以指导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出发,改革现有实践教学模式。(1)转变主体,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教师为辅,让学生以动手做、动脑学为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实践的教学效果。(2)推进探究式实践教学法,在实践教学开始前,给各小组预留不同程度的科研小任务(黑龙江省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剖面层次、土壤属性的差别),各任务之间相互衔接,各组带着各自任务在实践过程中共同研讨、交流,最后各组以报告形式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学术研讨,增强了学生科研兴趣,进而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
   (五)创设多元化实践实习评价体系
   实践实习评价是反映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课程与课程之间实践教学不同之处较多、环节多、形式多,当前评价机制难以反映出实践教学效果及学生实践技能的综合水平,因此对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应该是多样化、规范化[6]。结合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改革,开展了多元化测评体系,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野外现场剖面测评、景观描述测评、记载表测评、小组测评、总结验收测评,评价方式有指导教师评(50%)、小组内自评(30%)、自评(20%),有效促进了学生野外实践技能的培养。
   三、“土壤调查与制图”實习实践的案例
   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立足于提高人才质量,注重实践教学的改革,结合黑龙江大学现有资源,在2017年“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实践中进行了改革初探,实习内容增加了土壤系统分类的知识,着重讲解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的区别,让学生初步学习描述土壤诊断层与诊断特性,同时利用实习前的一周时间系统讲解了与该门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减少了野外理论知识讲解占用的时间,增加了学生自主观察、操作、记录、讨论的时间,实习效果显著。
  “土壤调查与制图”作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专业核心课之一,内容广、实践应用性强,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改革探索实践教学内容,引入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适应、满足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随着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不断深入,可进一步提高学生野外实践技能,培养学生野外观察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优秀的土壤科学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土壤科学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史金联.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    与技术,2008,(5).
  [2]裴洪淑,石姣.土壤地理学教学中创新性实践环节初探[J].    绿色科技,2017,(15).
  [3]马献发,焦晓光,孟庆峰,等.土壤调查与制图[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017:1-3.
  [4]李建维,陈一民,郑利远,等.土壤分类的发展与方向[J].    土壤与作物,2014,(4).
  [5]孙福军,李华蕾,王秋兵,等.土壤调查与制图实践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2,(6).
  [6]伍维模.塔里木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与改革思路[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45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