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课本剧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在一次精品课中,让学生参与《诗经·静女》课本剧编写和表演,发现课本剧给语文课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其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展现其综合素质,让语文的“人文性”在“对话”中凸显,让语文课堂出现无法预约的精彩。
  【关键词】课本剧;想象力;“对话”;语文“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183-01
  从事语文教学,常常有一种困惑,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在高考的压力之下,往往是“工具性”压倒“人文性”,怎样从中找到平衡,让学生们爱上语文呢?在一次精品课中,让学生参与《诗经·静女》课本剧编写与表演,发现课本剧给语文课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短短的十几分钟,从表演者到台下的观众,无一不聚精会神,而表演后的探讨更是引发师生无数思考。在这一过程中,课本剧的魅力从何而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怎样让内容与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怎样“对话”语文“人文性”,让“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统一,让课堂变得与众不同?
  一、课本剧开启学生的想象力
  高中的学生认知能力较强,课本剧可以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加强学生对课本、对生活的理解,增加与教材、社会的互动。多方位的汲取文化营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本剧人物性格鲜明,学生在选材的时候变被动为主动,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有兴趣为前提,主动思考、编排写作,揣摩人物性格特点和人物语言。在把原有的语文课文改写成剧本的同时,学生语文基础就凸显出来,用词要准确,语音要准确,每一句的句子要完整,不要有病句,这正好契合了当今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对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能力的培养。课本剧让学生找材料、思考、编写、讨论、把生活中的各种元素加入到其中,在以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更多的学生去感受、去思考,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才会焕发生机,才会有更多生成的东西,才会出现“无法预约的精彩”。
  二、课本剧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诗经·静女》为例)
  随着时代的日益进步,学生学习的方式逐步由单一的课堂教学扩展到多渠道、多媒体、多视角来学习,在学生所编写的课本剧之中,充满了这个时代高中学生所喜好的元素,表达其独特的视角。高中的课本剧与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课本剧有所不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积累有限,对文本的理解大部分停留在其表面,生活中的所思所想难以加入到其中,语文课外所学的知识难以融入到剧本之中,部分课本剧是以表演为主,教师的干预程度较高,为了表演而表演。而高中课堂上的课本剧是侧重于阅读、分析、理解、写作、讨论、编排上,表演只不过是表达内容的一种形式,展示学生的风采,同时引发其他学生的思考。
  例如:在《诗经·静女》课本剧的编写上,学生首先要读懂原诗,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其次要动笔写,通过细节描写写出当时的环境,具体的情节,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内心世界;接着要把所写的剧本融入音乐、舞蹈,最后以生动的口头和肢体语言展现出来。把古诗文积累、内化、运用,提升古诗鉴赏水平。这样既锻炼了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口语表达与交际的能力,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展现其综合素质,增加其自信,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中。虽然最后呈现出来的课本剧表演仅仅10分钟左右,但是在这个过程之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报刊、影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广告,通过体验、感想、感悟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各种形式记录下来。让学生在死板的学习之中把阅读、写作、语言、活动等内容与表演形势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活起来、动起来,打造一个充满人文性的课堂。
  三、课本剧让语文的“人文性”在“对话”中凸显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也是学生接触时间最长久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在高中的语文课程学习中,许多学生抱怨语文课失去了趣味性,大部分课程都是围绕高考的考点来进行学习,按部就班。“工具性”俨然主导语文课堂的教学,久而久之,课堂上没有新鲜感,学生渐渐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语文教学应该是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高中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广泛地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课本剧从文本选材到动笔编写,再到仔细推敲、讨论、修改,直到最后的表演与表演过后的思考,恰恰贴合了新课程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要求。多留一些思考空间给学生,让我们的高中生在培养语文基础的同时,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语言文字的背后,永远不忘其人性,不忘其对生活的体验,不忘其精神世界,让学生用生命体验与语文的文本进行真诚的“对话”。
  当然语文课不必让学生每一节课都上演课本剧,重要的是我们教师通过课本剧的一扇窗让学生发现未知的自己。在遇见更好的自己的过程中,发觉自身的闪光点,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自我,努力的挖掘语文天赋,用生命的灵魂去“对话”语文“人文性”。
  参考文献
  [1]铁皮鼓.语文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土荣.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学生自助餐式学习50法[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教育部考试中心.《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赵馨(1986.1-),女,汉族,教育硕士,高中语文一级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67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