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长效机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田婧婷

  [摘           要]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和前沿阵地。高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从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遭遇的瓶颈入手,通过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长效机制,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注入新活力。
  [关    键   词]  高校意识形态;瓶颈;大学生;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166-02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重大政治使命,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是这个重大使命中的关键。高校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承担着责任主体的作用。高校只有在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育人全过程,才能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一、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瓶颈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虽然总体平稳,但由于世界格局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也进入深水区,平静的意识形态领域下暗流涌动,一些大学生存在价值观念上的混乱和思想认知上的迷茫,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到位
   高校是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但有的高校管理层未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1)党政不协同,缺乏顶层制度设计。认为意识形态工作只是党务工作,是党委宣传部门的事,高校业务部门的工作跟意识形态工作无关,高校党务工作和行政工作缺少协同,致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之外。(2)部门之间不联动,沒有形成配合。(3)考核问责机制流于形式,未能形成硬性约束力,致使个别领导层思想认识存在偏颇,缺乏政治敏锐性,对意识形态工作只满足于被动应付,而不从战略上考虑问题,推进的方案措施也未结合师生工作学习实际。
   (二)了解意识形态教育对象不彻底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但高校对大学生感性、外向和生活化的特质缺乏思考,对大学生思想需求、思想认知规律、信息来源渠道、何种信息沟通表达方式才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缺乏了解和研究,这样学生听不懂、没兴趣,思想意识自然无法升华;同时也忽略了在互联网时代,当今大学生独特的成长背景,没有用大学生感兴趣、通俗易懂的语言与他们建立沟通,降低了大学生发自内心产生认同和共鸣的几率。
   (三)研究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不深入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知识保鲜度不足,不能完全适应当今新形势的需要。融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淹没在信息的汪洋中,他们都独具个性,更有批判精神,要实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构建科学信仰、专业伦理、良好行为习惯的难度更大,只有符合时代前沿的知识、理念才能激发他们交流的动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只停留在表层,未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未结合时代要求真正挖掘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
   (四)开发意识形态教育途径无创新
   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没有与大学生的成长、生活和学习结合,有的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时,对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武装、价值引领和课程改革等方面投入有限,也未注重在校内外实践活动中持续不断渗透意识形态教育理念,对校园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也未形成特色,致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无法更深入开拓和创新意识形态教育途径,进而造成部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无法提升实效性。
   二、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高校必须从上至下实现意识形态工作全覆盖,夯实意识形态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从而实现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统筹协调,各级部门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
   1.校级层面党政协同,抓好明责、履责、问责各个环节,共同推进意识形态工作
   党委根据高校各个部门及各级领导干部各自分管内容,明确其意识形态工作方面要负的主体责任。建立问责制度,强化考核管理,按照“党政同责”“分级负责”的原则,形成各司其职、分工履责的工作体系,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指标,对考核结果不佳的领导干部实行“一票否决制”,做到有责必问、问责必严。
   2.强化党政各职能部门联动,打破壁垒,健全工作运行机制
   党委宣传部承担起统筹、协调、指导的责任,牵头组成由组织部、统战部、教师工作部,学生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科研处、保卫处、信息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参与的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议,充分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与师德师风建设、科学研究、学生管理等工作的联动,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由散到聚,由多到一,形成各部门之间信息流动、精准研判、相互借力、积极应对、分工明确的意识形态工作运行机制。
   3.二级学院层面
   作为具体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窗口,关键要将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求融入学院组织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风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同时配合好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起党务、行政、宣传、科研等各条战线之间的意识形态工作协同机制,进一步推进落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等具体任务,持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强势,加大舆论引导力度,进而提升基层意识形态工作效果。    (二)分析和研究教育对象
   意识形态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分析和研究工作对象,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存境遇,将意识形态教育与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紧密结合。
   1.从学生情感需求出发,与学生平等真诚地交流沟通,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大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和理想信念的木偶。高校在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过程中必须主动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从心底关爱、帮服学生,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为工作目标,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意识形态教育的亲和力。
   2.从学生成长特点出发,认识到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政治任务
   当代大学生从小成长在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没有经历过民族生死存亡的苦难,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他们是天生的互联网一代,在多元价值观的洗礼下,要想使他们在思想上认同马克思主义,就要在他们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他们的个人成长体验、业余娱乐交流和网络互动沟通着手,用大学生熟悉的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大学生身边熟知的案例生动地表达和传播出来,避免理论现实两张皮,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立志成为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探索和丰富教育内容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铸魂工程,要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最根本的是探索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的教育内容,深入挖掘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教育内容,以达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
   1.以中国梦为基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高校教师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更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富有鲜明时代特色。只有反映时代特色的内容,才能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拉近爱国主义与大学生的距离,使他们主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与认同。爱国主义教育要生活化,要将抽象理论具体化、故事化,可以从中国日常饮食文化、影视剧目、唐诗宋词等蕴含着中国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的传统优秀文化入手,使爱国主义教育“接地气、进课堂、入大脑”,不断浸润和织染着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时政热点紧密结合
   高校教师要及时运用理论分析研判重大新闻资讯和学生所关心感兴趣的话题,选取生动活泼的实践案例或学生身边的真实故事加以分析说明,并有意识的结合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详细讲解,让学生在分析中不断感受和体悟意识形态的力量和价值,克服现实困难、破解思想困惑、理清情感问题,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作为自己的行动遵循,并且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认识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新责任。
   (四)拓展和搭建教育途径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围绕大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痛点、痒点问题,有目标地筛选、搭建和拓展意识形态宣教途径,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浸透、滋养和指导。
   1.着力抓好课堂教育,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联动效应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坚守思政课堂教学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和红线,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大力推进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教学创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把基本理论、基本原理融入新的社会热点,用身边的故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扎实有效地推动各类课程思政全覆盖,在坚持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不变的前提下,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发掘课程中潜在的思政素材,从中揭示出更易受学生认同与内化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与人文情怀,满足大学生泛化的思政需求与期待,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由专人育人扩大到人人育人,从而形成协同效应。
   2.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发挥党团、群团组织的思想政治引导作用
   积极探索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组织能激发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逐步浸润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让他们在时政论坛中思考国家大政方针,在调查访谈中了解身边的模范事迹,在志愿服务中交流互动、感悟社会正能量,在公益活动中沟通分享,提升思想认知。通过“体验式”意识形态教育模式,潜移默化地使大学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与熏陶,进而不断提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使党团、群团组织成为融思想教育与能力拓展为一体的平台。
   3.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注重制度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精神,借力讲座论坛,弘扬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凝练与塑造学生精神文化,利用五四、七一、国庆、入学教育、党校团校培训、毕业典礼等重大节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具有思想内涵、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逐步形成学校特色文化,让师生在耳濡目染与文化熏陶中,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高校要适应“微时代”的传播形势,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两微一端”平台,注重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和特色,让大学生在知识探讨、信息分享和价值磋商的过程中深化认识、统一共识。同时,提升高校网络阵地的防御能力,严格新媒体注册与管理制度,完善校园网络监管机制和舆情联合应对处置机制,成立网络宣传监管队伍,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传递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校园网络文化,让校园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三、结语
   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也越来越具有明显的时代特性,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将意识形态工作上升到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政治高度,积极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长效机制,用符合时代前沿,具有振聋发聩的新视野新理念激发大学生交流的动力,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培养大学生自觉抵制错误价值观的侵染,引导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参考文献:
   [1]崔艳华.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J].管理观察,2019(3).
   [2]侯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课堂研究[J]. 成才之路,2019(4).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09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