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应对新高考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阮炎宗
【摘 要】笔者解析了新高考策略下高中数学提出的新需求,并讨论了新高考策略下高中数学水准提高的对策,这也需要老师再进行高中数学教学阶段,要注重对学生数学理念的培养,保证学生可以使用所学的数学理论来解答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与新高考策略相吻合。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高考;策略;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4-0252-01
目前,高考改革已经深度推进,而高考改革工作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可以全方位清楚应试教育的痕迹,深入带动素质教育工作的进行,培育出更多的有着创新技能的专才,在高中时段,数学科目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数学理论在物理与化学等多个科目的交叉渗透,在学生迈入大学校园以后,大部分科目也会学习对应的数学教程。所以,在高中时段打下良好的根基,对学生日后学习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对高中数学老师来讲,要解析高考策略中的相关需要,摸索出目前数学教学阶段产生的问题,让教学工作能够变得有针对性与实效性,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数学课中的逻辑思维伴其一生。
一、新高考策略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1.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要突破应试教育的框架。
在高考阶段,数学是必考科目,数学科目所占的权重是很高的,并且数学科目相较于它类科目来讲更容易取得分数。正是因为数学有着很多优势,院校长时间以来都极为注重高中数学教育工作。但是,大部分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阶段使用的模式不够科学,教学活动通常都以高考为中心进行,不善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新高考策略下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突破应试教育的框架,教学任务不应只为高考服务,要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关注学生创新功能与自主学习的习惯。
2.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要关注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在新高考实施以前,教育结构曾向民间征询策略改革的建议,部分民众坚持要在高考中取缔数学科目部分代表性内容,其指出只通过高考,无法高效地考评学生创造力是否形成。并且,目前的高中数学与高考内容等,都与具体实践背道而驰,老师在课堂上都以高考为中心,让学生持续地训练,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使用这类模式无法让学生形成创造能力。因此,在新高考策略中,需要老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阶段,要适当地调整教学模式,让学生形成创造力。
二、新高考模式下高中数学的高效教学对策解析
1.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是学生深度学习、思考、创新解答数学问题的前提。因此,再具体的高中数学教育阶段,老师应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首先,对每堂课中的定义、算式与教科书涉及到的重难点等进行讲解,老师要给出明确的大夫,确保学生可以使用这样的知识去解答数学题目;其次,数学教科书中会形成很多的例题与课后训练题,通常均为针对一堂课的重点内容创设的,要让学生全部学会,进而通过练习题达到巩固、温故知新的效果。
2.注重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使用。
新高考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进行任何教学活动的目标均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因此,老师要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诱发学生内在的数学学习潜力,高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传统的高中数学科目,过度依靠板书与老师直接讲述的模式。单调乏味的教学、抽象的数学理念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的情绪。对教学品质的提升也不会有丝毫助益。所以,要巧妙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例如,把每堂课中的难点使用相异的色调注解出来,让学生对数学科目的难度能够心中有数,从而用以实践。
3.加强解题技巧的练习。
在一些数学题的求解中,解题技巧的使用可以为学生节省更多的答题时间,从而能够正确解答问题。所以,在系统温习时段,老师应该对学生传授一部分解题的技巧。除开经常出现的发散求解法、代入解题法、数形解题法等技巧外。还要一种审题的技巧。例如,某数学高考测验卷在第6题“已有10个数,其能够构成以1位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假如从该10个数中任意抽调一个数字,其小于8的几率是”中,尽管并未出现“一次随机抽取两个数”这类清楚的说法,然而题目表述的意思是“抽取的两个数不能重复”。如果学生在审题阶段并未留意到此点,就极易出行错误。所以,在审题技巧方面,要留意的是:首先,是可行性,也就是说题目所传达的意思;其次,是智取型。就是说题目是不是会出现比较模糊的字词来干扰学生的思路。有鉴于此,老师在平日的教学阶段要培养学生掌握高效的审题技能等答题技巧。
结束语
在新高考環境下的数学课堂,是每一名高中数学老师均在不断研究的命题。所以,在具体的高中数学教学阶段,老师需要秉承人本位的理念,使用多样化的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发挥出正常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雅琪.能力立意 素养导航 打造数学高考的新形态——2018年北京高考数学试题特点分析[J].数学通报,2018,57(7):33-37,41.
[2]李跃全.继承特色 追求创新——2018年江苏高考数学第13题的解法探究与拓展欣赏[J].上海中学数学,2018,(11):42-43,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23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