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云彪
[摘 要]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时期,这个时期国家亟须大量富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投身于经济转型的建设之中,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且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这种需求仅仅依靠企业的培训是远远无法被满足的,主要还是要依托职业教育的力量,从而使有关于工匠精神的教育在全国范围内被普及。因此,职业教育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中等职业教育层面入手,重点探析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
[关 键 词] 产业转型升级;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4-0186-02
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职业精神的体现,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这三者的集合,也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一般来说,工匠精神的具体精神内涵包括高超的技艺、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近些年来,工匠精神这四个字频频被人提起,甚至在2016年被评选为年度十大热门词汇之一。总的来说,我国制造业的现状比较严峻,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须解决。因此,我国要想促进加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就必须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下一代,提高工匠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创造动力,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现奠定基础,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过渡提供助力。
一、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如学生的学习态度恶劣、学校的师资力量弱小、办学模式落后、老师的教学水平较低、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等。这些因素会对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养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一)中职学生忽视、轻视工匠精神的作用
中职学生忽视、轻视工匠精神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一般来说,选择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中考的失利者,他们的成绩不太好,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欠缺,学习意愿不强,甚至有些学生讨厌文化课。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听从父母的话才会选择进入学校继续学习,而不是出于自身意愿。而有关工匠精神培养的课程大多是理论课,因此,在上有关工匠精神的课时他们往往漫不经心。(2)很多中职学生及其父母都带有比较强烈的功利性,他们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习一门手艺,有一技之长傍身,将来更容易在社会上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实际上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技能才是中职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的谋生之本,学习好职业技术的好处是比较容易看得到的,且具有短期实现性。而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旨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它只会成为学生今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的一种精神追求与目标,指引着学生的前进方向,是一种长远的利益。但是,由于思想和眼光的局限性,极少有父母和学生能够认识到职业技能和工匠精神所分别代表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只着眼于当下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教学方法呆板单一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工匠精神培养的方式单一,一般都是通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由老师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来完成的。这就容易造成一些问题:(1)得不到学生的重视,激发不起学生认真学习的热情。中职学生大多自身文化基础并不扎实,在思想上对学习有关工匠精神的培养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课程内容都是一些偏理论化的知识,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2)老师教学大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只负责讲解知识点,完成好教学任务,在课堂上很少与学生交流互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交流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给课堂学习带来了不良影响,不利于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的形成。(3)仅仅局限于理论上的工匠精神的教育不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工匠精神的本质和精神内涵,不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三)企业对待校企合作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对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很多企业管理者认为培养职业人才是职业技术学校的本职工作,与自己关系不大。而参与校企合作意味着企业也要负担起培养职业人才的责任,企业管理者认为这属于多余的行为,不仅承担了原本不属于其的责任,还要为此增加了企业的人才资源成本,减少了企业的利润。(2)中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较低,实践经验大多为零,工作效率低下,并不能够为企业的运营提供助力。相反,在工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不熟悉操作流程或操作方法造成材料的浪费或机械设备的损坏,提高企业的经营成本。(3)校企合作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场所,其本质上是一种教学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后,企业既要保证企业工作的正常进行,又要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给企业的经营造成了很大负担。(4)进行校企合作,接纳实习生会提高企业人员的复杂性,使企业人员管理的难度加大。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企业对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积极性普遍较低,校企合作进度缓慢。
二、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阶段,在这时注重培养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是多方面的,下面笔者将从政府、企業和学校三方面入手,谈谈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以确保工匠精神能够在学生心中顺利扎根。 (一)政府积极采取措施
1.营造尊重工匠的社会风气
自唐朝实行科举制以来,“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等思想便开始广泛流传,成为人们的共识。即使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职业平等的现代社会,这些封建落后思想仍然广泛存在。很多人都看不起手工匠人这一职业,甚至是毕业后也将成为工匠队伍一员的中职学生及其家长中,也有不少人心底暗含着对工匠这一职业的轻蔑。因此,政府要积极发挥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大力宣传工匠精神和职业平等,改造落后文化,消除人们的认知偏见。并且通过政策倾斜来大力扶助民间手工艺人,向民众表明政府的态度,鼓励人们学习工匠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从而使尊重工匠的行為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2.提高技术工匠的薪资和福利待遇
工匠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要求他们对产品精雕细琢,每打造一件产品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匠人们的认真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他们的薪资水平普遍较低。劳动力的廉价导致了人才的流失,行业的没落。因此,政府有关部门要重视这一问题,提高工匠的薪资待遇和福利待遇,必要时也可由政府财政进行补贴,努力提高工匠的生活水平,改善行业现状,使中职学生及其家长对行业未来的发展有信心。
3.推进校企合作
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与学校合作,具体措施如下:(1)政府可以加强对企业的思想教育工作,向企业管理者宣传校企合作对企业本身的好处,例如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方便企业吸收人才等。(2)政府可以对那些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一些政策上的优待或者是资源上的倾斜,例如减免企业税收等。政府支持、鼓励、引导企业与中等职业学校合作,接纳学生来公司实习,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
(二)加强企业的合作意识
1.形成与中职学校合作的意识
企业领导者要立足企业的长远发展,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待校企合作。而在校企合作中,学生的技艺水平会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同时,身处一个充满工匠的地方,浓厚的工作氛围会使中职学生切身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力量,有利于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2.推广中职学生顶岗实习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便是要有高超的技艺,因此,对学生职业技术的教授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教师的操作水平较低和学校的以理论课为主的课程设置导致了中职学生的操作能力比较欠缺。中职学生普遍缺乏一个实战平台来提高操作技术,因而企业实习这一机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打磨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同意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并且为其安排工匠指导,中职学生在企业实习不仅可以增强其职业能力,还能向工匠学习,从而促进工匠精神的形成。
(三)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1.完善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方法
一方面,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不要再单纯地只设置理论课程,而是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文化课和实践课并重。例如,学校可以设置几节实践活动课,由老师带队去拜访一些有名的匠人。通过近距离地观察他们的工作,接受工匠的指导,和匠人进行交谈来切实体会工匠精神的本质和内涵。另一方面,老师在教授有关工匠精神的知识时要与学生及时互动交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使其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2.发挥老师的言传身教作用
老师不仅是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还会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前提是老师也必须具备工匠精神,唯有如此,老师才能在一次次的言传身教中熏陶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因此,学校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来使教师也具备工匠精神:(1)学校在招聘新老师时不仅要考虑应聘者的专业素养,还要参考他们的工作态度、精神品质,招收一些对待工作严谨踏实的人。(2)学校要对老师开展工匠精神学习活动,让老师学习工匠精神。(3)学校可以聘请工匠来学校做兼职教师,在教授技艺的同时向学生传播工匠精神。(4)定期对老师开展职业培训,提高老师的技能水平。
3.加大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
学校要加大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提高其在学生群体中的知名度,引起学生的重视,鼓励学生学习工匠精神。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宣传专栏、举办关于工匠精神的讲座等活动来向学生宣传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借助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的力量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现,有利于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这一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有关部门、企业和单位要采取上述措施,积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努力建设“大国工匠”队伍。
参考文献:
[1]何伟,李丽.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4):24-29.
[2]郭卫红.中职学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中外企业家,2016(35).
◎编辑 张 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37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