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晓翠
摘 要:能力培养是初中教学的一项主要目标,语文科目作为基础科目更要得到改革,要以能力培养为方向,思考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特别是作业的设计,决定着学生课下的学习态度,因此应当深入思考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化,以促进教学改革,达成初中语文教学引导的目标。
关键词:能力培养;初中教学;语文作业设计
课后的作业布置是任何科目教学都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语文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也决定着教学目标能否达成。而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因此要基于这一目标去思考作业设计的优化方向,为作业质量优化指出方向。
一、听力培养
听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核心环节,语言学习与我们的感官感知密切相關,听力便是其中之一。我们首先要做到听懂一门语言,才能运用这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这是一项最基础的能力,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听力,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做好听力训练,在课下也要合理布置听力作业,帮助学生培养听力能力。在针对听力作业进行布置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是要确保趣味性,要利用趣味性的题目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听音绘图游戏等,这会让学生在课下也积极进行听力训练。其二是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例如与家长或是其他同学进行你说我猜的训练,通过倾听他人的表达理解他人的意图,久而久之,学生在倾听时会更加专注,进而更快理解他人的言语表达意图。这是最基本的语言素养之一,而为了培养学生的听力,教师必须做到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学会通过倾听理解语言表达的意图,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1]。
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
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最基础的语言能力。我们学习语言便是要用于表达,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课后作业当中,也必须要加入口语表达相关的内容。为了让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教师应当积极融入当前在学生群体中广受欢迎的要素,那么在信息时代下,教师应当利用信息平台的程序去引导学生开展课下的口语训练。例如可以利用短视频软件或是配音软件去进行配音练习,这是在当代学生群体当中广受欢迎的形式,因此教师自然应当加以利用,这样一来学生在课下便会更积极进行口语表达,通过口语训练去学习口语表达技巧,掌握不同的语气语境,这对学生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强化十分有利。此外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热情,许多学生受到自身性格或是其他因素的影响,并不会积极进行语言表达,甚至下意识压抑自身的表达欲望,这也是口语表达教学的难点。而教师为了让学生敞开心扉,不再守口如瓶,应当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在课下教师无法时时陪伴,则要与家长达成表达教育的统一战线。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着巨大影响的,但亲子沟通问题却是在当今的许多家庭都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阻碍孩子表达的主要因素。为了让孩子敢于表达,会表达,家长在课下时间要引导孩子将自己想要说的说出来,而不应当阻碍其表达。因此教师应当给学生经常布置与家长面对面谈心的任务,并且可以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通过回听,思考自身与家长表达的过程中是否明确表达了自身的意图,是否切中表达的核心,这十分重要[2]。
三、写作能力培养
写作能力同样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要培养的一项基础能力,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这一阶段的写作学习目标已经与以往不同,不能够再局限于最基本的造句、仿写等,而是要开始独立写作,开始摸索自己的写作风格,开始丰富自身的写作内容,完善写作框架,做到无须依靠任何指导便能写好一篇文章。为了达成目标,教师首先应当转变写作引导的形式。许多教师过于局限传统写作,但实际上无论是日记还是随笔,都能体现出学生的文字功底,都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教师不应局限于作文写作这种形式,而是应当让学生养成随时利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习惯,因此教师不应阻碍学生使用社交媒体,一方面是因网络化趋势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阻止其在学生生活中的渗透,所以因势利导是最佳选择,另一方面在网络平台进行文字表达也更加符合学生的习惯,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上部分流行语的广泛传播阻碍了学生的认知,使得学生语言表达逐渐形式化,缺乏变化性,只是一味堆叠流行语则失去了语言表达的价值,所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意识到网络流行语以外的语言词汇有着怎样的美感,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中国诗词大会》一类节目去强化自身的认知,自然能保证学生的文字表达内容更加丰富[3]。
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多项能力的强化都有关系,包括学生的倾听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都是主要的培养目标,为了真正达成培养目标,文章分析了教学要点,希望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实际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戎凯利.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作业系统实施策略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17.
[2]徐彤.初中语文家庭作业有效策略研究: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例[D].青海:青海师范大学,2016.
[3]高丽华.优化初中语文作业,由低效向高效转变[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9(32):589.
编辑 高 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43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