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晨 熊杏
摘 要:文章在研究大量德育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践行德育的三大路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物教师应积极发展自身专业知识与德育知识,以期在教学过程中能熟练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渗透德育。
关键词:中学生物;德育;路径
作者简介:陈晨,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2);熊杏,湖北省武汉市七一华源中学教师。(湖北 武汉 430014)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4-0020-03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初中生物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在生物专业知识、生物探究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知识与道德本为一体,由于近代以来教育开始制度化,道德与知识开始分离,[1]所以,德育本应融入所有的教育过程中,渗透至各个学科的教学中。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课程育人”中明确指出:“生物课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指南》强调生物学科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而且在学生德育工作上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关于德育的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针对德育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德育的目标、内涵、外延也在不断充实,德育一方面越来越科学化,另一方面也更加人性化,而且二者正在逐渐融合。[2]
国外关于德育的研究起步较早,实践经验丰富,许多国内学者深入地探究国外德育研究经验。部分学者通过对美国的德育研究发现:在美国的学校教育中,德育是教育的最本质和最高目的,具有不容怀疑的重要性,美国学校的德育旨在培养具有美国精神的公民,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3]而且美国的德育信奉多元性与自主性,促使学生自发养成优秀的品德,在德育过程中,还具有层次性与渗透性,全方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4]在德育内容上,不仅涉及思想、政治、道德,还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政治倾向显著,[5] 其内容“完完全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6]英国的德育虽然也具有宗教性,但是英国的宗教教育在学校德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呈现出德育的宗教性与世俗性并存的现象,英国德育的另一大特点是将德育的直接方式与间接方式相结合,既开设了与德育内容直接相关的教育,又将其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育中。[7]与欧美国家有所不同,日本的德育建设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于本国,在日本,不仅国家高度重视学校德育,政府还全面干预德育的实施过程,建立了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区、企业共同参与的呈辐射状的全方位“道德教育”网络。[8]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德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学生面临着多种多样差异巨大的文化、道德和价值观,学校德育一方面面临思维方式的多重转变;另一方面还要面对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学校德育中道德价值观念上的多元性。[9]新媒体时代从多种角度、不同层面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挑战,体现在因知识边界弱化导致的教师话语权的动摇,大众传播个体化带来的传统德育掌控失衡,个体主体性带来的教师地位的变化和角色转换等方面。[10]在面临挑战的同时,德育也在技术层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不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构建新的德育课堂,[11]还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平等、多向的师生互动与交流。[12]
各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很早就发现可以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德育工作。在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见效最快,北京市历史教研室曾于20世纪末便开始组织教师进行“历史教学中的德育”的专题研究。[13]历史既是德育素材的来源,也可以是德育的载体,中学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有:促进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拓宽学生的知识空间,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14]中学语文学科主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的爱国主义内容,引导学生从民族政治素质的高度去理解《与妻书》《最后一次演讲》等内容,德育效果十分显著。 [15]虽然数学学科内容比较抽象,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数学可以使学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样能够达到德育的目的。[16]
二、在初中生物课程中渗透德育的实施路径
依据《指南》,本文将从“生态文明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三方面探讨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施路径。
1.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学校要“加强节约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开展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教育活动,推动实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中生物课程旨在系统地向学生展示所处的生活环境——生物圈中的大部分生物的活动规律及生命现象。生物课程中包含大量的生态相关知识,从最开始的让学生认识生物、了解生物圈,到让学生了解生物圈中的人、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最后让学生在教材的指引下,反思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初中生物课程的知识体系以“生态”为核心理念,层层展开,有丰富的教学素材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环境变化进行深入思考。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思考“为什么天空没有以前那么蓝了”“为什么近些年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等问题,学生在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运用生物专业知识对生活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从而对生态文明理念有切实的了解,继而产生认同感,从而在生活實践中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养成垃圾分类、保护环境、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真正实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目标。 2.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物科学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文明的进步史,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孕育了无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结晶。其中,许多生物科学方面的重大发现更是对全人类产生了无可替代的价值。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搜集相关的生物科学史资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整理科学史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独特教学素材。在教学过程中,生物科学史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了解生物科学史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加轻松、高效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华文化产生深切的归属感,从而自觉地产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的信念,增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例如,在讲授“传染病和免疫”这一章节时,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预防天花传染病的技术难题早在我国古代便已被攻克。教师可向学生讲述以下生物科学史:
人类发展几千年来,天花四处肆虐,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中国也未能幸免。中国最早对天花的记载是西晋医学家葛洪在其著作《肘后救卒方》中写道:“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乃乎为虏疮”。到了16世纪,我国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清代的《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记载:“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今安徽太平)……由此蔓延天下。”人痘接种法对于阻止天花在中国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在《哲学通信》中写道:“我听说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种习惯(指种人痘)。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后来,随着文化传播,人痘接种法传至世界各地,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无可限量的贡献。
通过以上生物科学史的普及,学生对中华文化肃然起敬,自豪感油然而生,真正达到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3.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学生不仅对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有了充分的了解,对于“人”也有了更多的认知,既了解了“人的由来”,又掌握了人体内的“呼吸”“物质运输”等专业知识,还能利用专业知识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从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明白这些外在的、表面的生理知识,也要持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的学生往往不够成熟,在生理与心理方面会存在诸多困惑甚至产生焦虑。初中生物教师应该利用专业知识,结合对学生的了解,适时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初中生物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对于不同的学生与不同的心理问题,教师要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教导学生不能嘲笑男同学长胡须或者声带变粗,也不能嘲笑女同学的某些生理变化,这些都是青春期发育的正常表现,是成长的必经阶段。教师还要关注学生是否有以上困扰,如发现有学生存在这样的心理困扰,要私下选择合适的地点与学生交流,及时开导学生,让学生尽快走出困扰。
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初中生物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以专业的生物知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在课堂外以真切的关心与学生共同解决所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处在一个较为复杂的环境中,生物教师仅仅以课内外观察来认识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生物教师应该与班主任、家长及时联系,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努力。
三、结束语
德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重點之一,初中生物教师应该仔细研读教材,认真学习德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课程教学中践行德育,让学生在获得生物专业知识的同时,品德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 动情是德育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0,(4):7-8.
[2]王啸,鲁洁.德育理论: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整合[J].中国教育学刊,1999,(3):17-21.
[3]陈俊珂.美国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108-111.
[4]董小燕.当代美国学校德育的进程、特点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997,(1):45-49.
[5]谭伟.中美两国学校德育之比较[J].求索,2003,(5):183-185.
[6]斯塔兹·特克尔.大分裂——美国梦的反思[M].北京:外文出版社,1989.
[7]林亚芳.当代英国学校德育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9):68-71.
[8]陈俊珂.日本和新加坡学校德育特色之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2,(12):18-22.
[9]易连云.遭遇后现代:文化交融与冲突中的学校德育[J].河南社会科学,2002,(4):39-41.
[10][12]易连云,兰英.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5):67-70.
[11]邱文祥,李志坤.校园网与学校德育整合的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7):46-51.
[13]张静.中学历史学科德育研究的几个问题[J].历史教学,1997,(8):31-35+2.
[14]章年海.论中学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J].历史教学,2002,(5):41-45.
[15]张曙若.简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4):109-112.
[16]魏超群.试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J].课程·教材·教法,1992,(11):47-51.
责任编辑 陈 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4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