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校工作离不开德育,而德育更多的是需要被落实到教学之中,成为教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目标之一。德育大纲中指出:要寓德育于学科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这是教师的职责。文章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阐述了德育渗透的意义以及在语文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中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以更好地达成德育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6-0046-02
  什么是德育渗透?对于学校教育来讲,德育渗透就是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潜移默化地落实在校园活动和教学之中。我们知道,最好的教育应该是隐蔽的、无痕的,这样的思想教育才更容易被教育对象所接受。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有思想有主见,又比较自我。面对这样的教育群体,教师摒弃赤裸裸的说教方式,采取润物无声的渗透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应该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在语文的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下面就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工作谈几点我的做法。
  一、教师应做好课前的备课,做到充分了解教材内容,了解学生,以确定知识与道德的最佳融合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结合教材中知识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再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道德水平现状等因素,来确定知识与道德的最佳融合点,以保证能够在课堂上扎实地进行德育渗透。例如,现在多数小学生对热爱祖国这一耳熟能详的基本道德要求感觉比较抽象,不知道什么是热爱祖国,怎样做才是热爱祖国。考虑到这一现实情况,我在备课《一面国旗》时决定利用好这一契机,通过文中故事来引导学生明白爱国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备课中,我把知识的学习重点落在体会年轻人言行的语句上,决定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相关语句的方法,来感受青年对国旗的爱护就是对祖國尊严的维护,这一行为就体现了对祖国深深的爱。果然,经过课前充分的备课,我这节课取得了满意的课堂教育效果。课堂上,学生对于热爱祖国这一概念由抽象变得具体,他们明白了爱国就体现在国庆节时那随处可见的五星红旗,体现在升旗时的肃立,唱国歌时的庄重,体现在身边维护国家利益与荣誉的或大或小的事件中。这样以课文为载体,通过课文中的人与事,教育学生要热爱集体,拥有责任心等,最终也的确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教师要有极强的德育渗透意识,能够捕捉到课堂上衍生出的各种教育时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本学科教学对于落实德育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教师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德育主阵地,不仅要将备课中设置的德育目标落实好,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德育渗透。比如,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认真思考的训练,培养他们主动交流的品质。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文字创设生动的课堂教育情境,使学生更加乐于接受显性或隐性的思想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帮助他们提升道德水平与素养,使语文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出育人作用。逐渐让学生拥有社会生活中必须具有的品德与修养。拥有了这些,会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与社会生活。所以说,作为语文教师,要把课上出语文味来,让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在富有感染力的语境中,既学到专业知识,又得到道德素养的提升。
  三、教师还应把德育渗透体现在课内教学向课外教学的延伸过程中
  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不仅要体现在课前备课环节和课堂教学环节,还要体现在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比如在四年级下册的“习作训练一”中,教材中要求学生写春天的美景。依据北方春天来得比较晚的气候特点,我将任务布置下去后,给学生一个月的时间完成这篇习作。我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抓住春天里最有特点的景物进行持续观察。在这一个月里,他们看到了小草如何破土而出,欣赏到了迎春花的花开花谢,领略到了春风将柳树一点点吹绿的过程。在这一个月里,他们笔下的花草树木从生硬一点点变得鲜活起来。观察过程中,学生凑上前,扬起头,弯下腰,细细欣赏着,轻轻嗅着,他们欣喜的笑脸,兴奋的眼神,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已经植根于他们的心田,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已经被激发出来,他们心中的爱也随之越来越广博和厚重。又如,在四年级下册“战争与和平”这一单元,结合教材内容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走近战争”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布置学生课外大量收集并阅读关于近现代战争的相关资料。这一过程中,学生懂得了和平生活来之不易,也激发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课内教学向课外延伸这种方式,德育得以渗透语文学科学习的全过程,使身为教育主体的学生,道德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四、教师应做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德育渗透与其他学科教学目标相互融合,创设统一的德育目标
  所有学科都是相互关联的,最终达成的育人目标也是相同的。语文学科具有思想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特点,包容性较强,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目标要注意与其他学科教学目标的有效融合。比如,语文课与体育课的融合。在四年级语文《生命生命》一课的学习中,为了更好落实本课制定的体会生命的力量并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这一德育目标,我提前与体育教师联系,请他利用体育课测量学生运动后的心率,之后在语文课堂上交流,这样,学生便深刻感受到运动的意义,明白了要在体育运动中强健体魄,这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与热爱。又如学习“传统文化”这一单元时,为了让学生更多了解传统文化,近距离地感受传统文化,进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前一周与音乐教师沟通,请音乐教师将《唱脸谱》这一京剧歌曲提前学习。这样,在学习传统文化这一单元内容时,学生就已经感受并喜欢上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学习起来兴趣更加浓厚。
  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基础阶段。只要有我们充分认识到德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认识到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并做好课前的备课,做到充分了解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做到有极强的德育渗透意识,才能够捕捉到课堂上衍生出的各种教育时机。同时注重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力求不同学科间创设统一的德育目标,也做到在课内教学向课外教学的延伸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也就是说,只有我们抓住课前,课中,课后几大环节,充分利用好语文教学这一德育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培养出有利于社会发展建设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漆永峰.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9(15):111.
  [2]刘强利.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思考与实践[J].名师在线,2019(7):76-77.
  作者简介:王静(1971—),女,吉林通化人,小学高级教师,专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33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