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伤性记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潘架丹

  摘  要:文章以淮阴师范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分析大学生创伤性记忆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创伤性记忆;问卷调查;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潘架丹,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江苏 淮安 223001)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4-0012-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也是高校安全管理的难点,虽然大学生入学心理普查在各高校已经普及,但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性使得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难度仍然很大。大学生心理问题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尤其是创伤性记忆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创伤性记忆的内涵及表现
  1.创伤性记忆的内涵。精神创伤学是研究精神创伤及其后果的科学,创伤性记忆属于精神创伤学的范畴。对于精神创伤的定义,至今仍众说纷纭。创伤类型涉及童年期性侵害、暴力、意外事故等。每个人创伤的遗忘程度和创伤的严重程度不同,一部分人可以自我消化创伤,而另外一部分人則可能由此产生心理障碍,这种创伤性记忆甚至可以持续存在几年或几十年。随着时间的推延,创伤状态会渗透进受害人的主观解释、行为模式、认知模式等方面。这种创伤状态可以逐渐形成一种皮亚杰总结的“创伤模式”。[1]
  2.创伤性记忆的表现。在精神创伤学的概念里,心理创伤和躯体创伤的概念具有相通点,与躯体创伤相对应,引发心理创伤的各种因素称为应激源。心理创伤患者的“创口”即使表面“愈合”,可能心理上并没有完全康复,而且“创口”在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的表现。通常情况下,心理创伤的患者会出现“闪回”现象或事后回忆,包括在梦境中不断重现这些情境,所以患者会避免和创伤性经历有关的事物接触,以防回忆起创伤。创伤性记忆也会伴随着患者生活、学习等经历的变化而变化,患者的状态可能会因此得到改善。学生进入大学后,生活、学习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成为缓解、治疗学生心理创伤的契机。
  二、大学生创伤性记忆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1.问卷结果分析。以淮阴师范学院为例,笔者分别从17个学院,大一到大四各年级随机抽取250人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创伤性记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本次调查共发放2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32份。问卷涉及年级、专业、家乡、家庭情况、是否有创伤性记忆、何时有创伤性记忆、什么类型的创伤性记忆、创伤性记忆对自己的影响、具体有哪些应激表现、是否寻求过帮助等问题。通过对有效问卷的分析发现,6.4%的学生有创伤性记忆,创伤性记忆以童年遭遇的不幸为主,如家庭暴力、虐待、父母去世或离异、留守儿童经历等,还包括分手、学业问题、经济问题、家族遗传等方面;86.7%的学生选择创伤性记忆对自己有影响,其中92.3%的学生选择有较大的影响,而且以大一学生居多占41.7%;主要应激表现为自杀、自伤、失眠多梦、抑郁、焦躁、强迫、性格内向等;在是否寻求过帮助一栏,只有28%的学生选择“是”。
  2.访谈内容分析。在对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后,笔者邀请了10位有创伤性记忆的学生志愿者进行访谈,他们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地区,分布在不同年级。通过对学生志愿者访谈内容的分析,笔者发现大一的志愿者对待创伤性记忆的应激反应最为强烈,年级越高的志愿者越能控制、减轻创伤性记忆对其的影响。3位大四志愿者分别反映,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让他们认识了新朋友,学校的生活丰富多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到位,还有专门的心理老师帮助他们,这些都成为他们对抗创伤性记忆影响的资源。针对创伤性记忆的表现和影响,志愿者都认为大部分是入校前就存在,学生经过紧张激烈的高考后,进入环境相对宽松的大学,此前积压的心理问题容易在此时爆发。但志愿者也提到,创伤性记忆的“创口”在上大学前一直影响着他们,失眠、焦虑、自残、自伤等应激表现深深影响着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他们渴望改变。离开原有的生活环境,进入大学普遍成为他们认为的重要的契机,成为大学生、开展一段新生活为他们对抗创伤性记忆积攒了力量。
  通过对淮阴师范学院学生的无差别问卷抽查、自主自愿访谈等调查后,笔者发现有心理健康、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中占比较大的是有创伤性记忆的学生,创伤记忆对其的影响持续时间不同,但大部分都认为对自身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学生中大部分想通过进入大学这一契机改变自己,让内心的“创口”愈合。有创伤性记忆的学生成为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点,淮阴师范学院利用学生进入大学这一新环境后想改变的心理,通过心理普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咨询、相关课程、讲座等方式帮助有创伤性记忆的学生自助和互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有创伤性记忆的学生由于具有不易发现、自主求助的意识较薄弱等特点,使得这一群体仍然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难点。
  三、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健全高校心理普查、筛查、评估体系。心理普查指运用标准化测量工具,对某一群体开展心理测验,从而了解该群体的心理特点或心理健康状况,新生心理普查作为筛查学生心理危机倾向的手段及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基础,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常规内容之一。[2]我国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尝试新生心理普查,但是目前心理普查对有创伤性记忆新生的筛查和评估被诸多因素影响,高校尚未能做到精准筛查、评估有创伤性记忆的学生,也未能建立健全相关的心理档案,关注他们在校期间的身心健康。高校应重视创伤性记忆对大学生造成的身心影响,健全心理普查、筛查、评估体系,将每个有创伤性记忆的学生纳入心理档案,实时保障每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加强心理辅导员的理论素养。辅导员的工作与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密切相关,基于辅导员半专业助人者的定位,对有心理创伤的学生,一般由辅导员承担心理辅导工作。区别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侧重于帮助学生打开心结,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调节情绪,给予学生心理支持,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有助于学生发展。提升心理辅导员的理论素养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培训、讲座交流、心理咨询督导等方式加强心理辅导员的理论素养,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使辅导员能够运用专业心理学知识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需求的教育辅导方案,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来帮助有创伤性记忆的学生。
  3.开设实用性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有效转变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中心的误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校一般采取集体备课或者教师个人备课两种方式,大部分由辅导员担任授课教师。课堂教学以理论为主,学生上课积极性、专注度、实用性不高。对于有创伤性记忆的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是他们入学后最先接触到的心理课程,此时讲授有实用性的课程内容,可以帮助这些学生自助、互助,同时有助于他们与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
  创伤性记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深远,高校建立健全心理普查、筛查、评估体系是大势所趋,高校心理辅导员在提高自身理论素养的同时,既可以通过“谈心谈话”、心理咨询等方式辅导学生克服创伤反应,也可以通过课程教育、学业帮扶、生活关心等方式帮助心理创伤学生的“创口”愈合,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盛晓春.心理创伤的心身过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3):8-14.
  [2] 洪丽.新生心理普查对心理危机筛查及心理建档的作用分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76-78+96.
  责任编辑  郝  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48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