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国广东农业文献的种类及其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柳

  摘要 通过对华南农业大学现存民国时期广东农业文献的整理,摸清这类文献的数量及种类,并从学术价值、历史价值、现实价值等几个方面阐述这类文献的重要性。
  关键词 民国时期;农业文献;类别;价值
  中图分类号 S-05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20-0238-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20.06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Kinds and Value of the Agricultural Literature in Guangdong Province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Taking the Collection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ANG Liu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South 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Through sorting out the existing agricultural literature 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this paper finds out the quantity and types of such literature,and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such litera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academic value,historical value and realistic value.
  Key words The Republic of China;Agricultural literature;Category;Value
  民国文献特指我国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出版的各类文献。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因此在近代中国若干重大社会变革中,均成为先行者,农业同样如此。民国时期,广东农科教育位居国内前列,是全国著名的三大农业教育与研究中心之一。先后成立了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仲恺农工学校等多所重要农业院校。其中数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现在的华南农业大学前身即是这两所学校,华南农业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多层次的农业人才,还留下了大量的珍贵农业文献。这些珍贵的农业文献详实地记录了晚清民国时期广东农业科学事业的发展历程,对研究该时期广东农业教育、农业科技、农业经济、农业政策及指导当今农业生产、农业政策的制定仍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1 现藏民国农业文献种类和数量
  华南农业大学现收藏民国农业文献约有1.5万册,其中广东农业文献2000余种(不含复本), 主要是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广东农林学院这几个时期购置或征集而来的中外农业文献。同时为满足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求,接受过近代西方教育的教职人员还会亲自上阵翻译、编写农科教材及专著;或组织师生共同协作收集、编撰各类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试验农场概况、农业期刊等 。
  1.1 农业教材及专著
  民国时期可供农业高校选择的本土专业教材或参考书较少,因而现存当年正式出版的教材不多。究其较少的原因,据林学专家沈鹏飞教授所述,他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该校图书馆林业类馆藏做过一个大概统计。当时林业类图书约660种,然而民国时期出版的仅约10种,所占比例不到1.5%。沈鹏飞[1]分析主要是当时林业专业教材销路偏窄,编者得不到适当的报酬,有时甚至赔本,因此很多林学工作者不大乐于编写专业书籍,而趋于口授式印发讲义。林学如此,其他农科也亦然。然而,即使在如此艰难形势下,仍有不少教职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因地治宜地编写专业书籍,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林学系侯过编著《测树学》[2]、曾济宽编著有《造林学》[3]、邓植仪、彭家元著《土壤學》[4]、丁颖著《热带特产作物学》[5]、黄晃编《灌溉学讲义》[6]、赵烈编《家蚕生理学》[7]、彭家元编著《肥料学》[8]等,其中侯过的《测树学》和曾济宽的《造林学》这两本书是民国时期最早的本土化农业教材,农化系主任彭家元编写的《肥料学》,是我国第一部肥料学教科书,该书当时还被国内多所农业高校所采用,至今仍发挥重要的参考作用。
  除编写教材外,农科教职人员和科技工作员还会根据研究成果编写或编译个人专著。编撰者身份有来自政府机构、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内容有作物类、园艺类、林业类、畜牧类、农经类等。作物类如:丁颖的《谷类名实考》《广东野稻及由是育成之新种》《水稻纯系育种法之研讨》《中国稻作之起源》《中国之甘藷》和白思九的《水稻研究》等;园艺类有丁颖的《农艺论丛》、伊钦恒的《实用蔬菜园艺学》、广东建设厅农林局的《荔枝椿象防除设计》《荔枝椿象之研究》《柑橘类凤蝶害虫防除法》、梁家勉的《烟草史证》等;林业类有陈植所著的《欧美林业教育概观》、郝景盛编的《森林万能论》等;畜牧类有广东农林局建设厅的《实用养鸡学》、梁展文编著的《相马学》、岭大农学院的《乳业之科学智识》等;农业经济方面有冯锐的《广东糖业复兴三年计划书》等。
  1.2 各类调研报告、试验报告等   受近代西方科学的影响,民国时期我国各地调查之风盛行。一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为了解社会真实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法令,积极推进并组织人员开展调查。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甚至是学者个人出于学术研究的目的,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调查,有经济、教育、农业、手工商业等领域。在这股社会调查潮流的影响下,早在邓植仪执政广东大学初期,就增设调查科,派出科技人员分赴广东各县调查农业、蚕丝、土壤、蔗糖、水源林、稻作类等概况,先后编撰多类调查报告书。现存各类调查报告约计120种左右(不计复本),既有综合性的农业概括调查,如民国十四年的《广东农业概括调查报告书》和民国十八年的《广东农业概括调查报告书续编》(上、下卷),包含了广东各县的农业基本情况的调查。又有分类的专门调查,如对广东土壤、蚕业、植被、农产、果业、糖业、畜禽、水产、农村市场、族群等问题的调查。当时调查的地域不仅仅局限广东省范围,甚至有关注到省外、边疆海域、国外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如“抗战”时期,学校被迫几度搬迁,异地办学,谢申等教员克服重重困难,对新办学地云南的土壤和稻作研究产生兴趣,撰写了《沿滇缅公路考察昆明至大理间农林及土壤概况报告》《澄江之土壤调查报告书》《云南省五十县稻作调查报告》;又如1928年国立中山大学农科主任沈鹏飞带队对西沙群岛实地调研撰写《调查西沙群岛报告书》,掌握该岛的地理、气候、物产资源和交通等情况,为当今南海主权范围的确立提供史料依据;再如民国十四年邓植仪出席国际土壤学大会在对沿途国外农业与农业教育情况的调查后撰写《出席国际土壤学大会暨沿途考察农业与农业教育概况报告书》等。
  除大量的调查报告外,还保存了一批较为完整的广东农事试验场时期的试验报告书及部分《国立中山大学农科南路稻作育种场报告》《国立中山大学乡村服务实验区报告书》和学生实验报告书等,有水稻肥料、灌溉、园艺类、蚕桑类、作物类、森林类等,它真实地记录了晚清民国时期广东省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为我国近代农业的振兴所的种种努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农业科技发展的水平。
  1.3 学术期刊
  为推广农业科技、宣传、农业教育及介绍科研成果,民国时期出现了不少农业类刊物,内容涉及广东乃至国内外的农、林、牧、渔业以及农村建设等农业科技状况,对推动广东近代农业科技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刊物的主办单位有政府部门、农业院校,也有社会科研团体 。民国期间广东出版的有据可查的农业期刊有188种,经过核实,合并改名、变异刊名的同种期刊后,共有151种[9]。现存民国广东农业期刊完整的不多,华农所藏几种当时影响较大的期刊,如《农声》《农声汇刊》《农事月刊(农事双月刊)》保存较为完整。
  1.4 学位论文
  民国时期的学位论文是一批具有独特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献资料。它反映了民国时期广东农科学生科研探索历程和民国广东农科教育的实际情况,为研究广东民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进一步了解农业教育的具体实施,农科专门史、近代农学家学术成长及对当今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华南农业大学现藏民国时期的本科、研究生毕业论文364册,262篇,涉及农业生产、科研方方面面。这批毕业论文最早的距今已有92年的历史,由岭南大学学生何洪涛(Hoh Hung To)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用全英文撰写,标题为A Study of Fish Culture in Kwangtung(《广东鱼类习性研究》),最晚的也有69年的历史。这批论文的选题广泛,有农学类、园艺类、渔牧类、蚕桑类、土化类、农业资源调查类、食品加工类等。写作语言有用中文,也有用英文撰写。字体有机打的,也有手写的。手写是以毛笔或钢笔誊写,还配有插图、相片、表格。字迹工整,少有涂抹之处。引文、注释和
  参考文献非常规范,体现了当时农科学子严谨的治学态度及良好的英文功底。对研究广东民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农业人才培养环节、农业科研历史、近代农学家学术成长,以及对当今高等农业教育改革都有重要借鉴与参考价值。
  1.5 农业推广科普丛书
  早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国立广东大学时期成立了农业推广部,其目的在将学院平时研究试验所得,推广于全国农村,灌输于全国农民,使一般农民之耕作,成为合理化科学化,以收农事改良之效,而增进全国农业生产[10]。 农业推广部下设编辑部,负责《农声》月报刊行工作外,还根据我国农业教育不发达,农民缺乏基本农学知识的国情,为农民科普农业常识,出版发行一些用粗浅文字撰写而成的通俗易懂农业浅说之类科普刊物。这类刊物很受农民欢迎,农民只需付少量邮资就可免费赠阅。现已刊行28种,每种每期各印千册以上,发行至广东、广西、安徽、浙江等21个省区,甚至远至国外[11]。这些刊物大致可分为8类,有作物类,如《种麦》《种棉》《增加稻作收成法之一》;園艺类,如《果植剪枝法》《草菰栽培法》《种椰菜》;畜牧类,如《养鸡须知》《牛瘟》《猪瘟》《兽疫预防法》;森林类,如《有加利造林法》《纪念树保护法》;蚕桑类,如《养蚕纪要》《广东种桑指要》《广东蚕种制造法》《蚕病预防法》;农产制造类,如《罐头制造法》;肥料类,如《肥料》《绿肥》《化学肥料》《怎样造成一种混合肥料》《化学肥料使用法》《施肥须知》;病虫害类,如《细菌》《波尔多液》《禾稻害虫》《治虫法》《剃枝虫除治法》等。
  另外,政府部门和一些科研机构也编有类似的科普刊物,如广东省地方农林试验场《广东造林法摘要》、广东建设厅农林局推广丛书《果树繁殖法》《森林保护须知》《稻田养鲤实施法》等,广东省蔗糖营造场编印的《甘蔗种植浅说》《广州三角洲之甘蔗栽培》《甘蔗害虫防除法》等,将这些科普刊物分送农家,使一般稍识文字的农民都能看懂,使农业技术得到推广。
  1.6 地方志
  地方志是农业研究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广东省地处祖国南疆,襟山带海,物产丰富,人文荟萃,历史源远流长,历朝历代都很重视修志。我国第一部有据可考的地域性物产志《南裔异物志》,就是东汉时期南海郡杨孚所撰。民国时期广东全省共有50多个县、市修志,52种地方志被出版。内容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具有极高的科技 、经济史料价值 ,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 。   1.7 其他材料
  华南农业大学所藏民国时期农业文献,不仅局限于书籍、期刊,还有民国时期学校教学、科研相关历史照片、名人书信论文原稿、教学计划、会议材料等原始档案材料。这些材料主要分布在该校档案馆、图书馆、农史研究所等处。另外,该校历史上曾聘请大量外籍教师,本土教师大多数也有国外留学经历,因而也从海外收集了不少相关资料。
  2 馆藏民国农业文献的价值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西学东渐、传统与现代碰撞最为剧烈。民国时期的文献是一批极为重要的文献,其思想文化价值不在善本古籍之下[12],这个时期形成的的农业文献记载了近代农业的发展变化,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2.1 学术价值
  曹幸穗[13]认为在今天可资利用的民国时期农业史研究资料中,数量最大、价值较高的当推这一时期各种各样的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其实不光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利用价值高,还有一些土壤、蚕业、水源林、植被、农产、果业、糖业、畜禽、水产、农村市场、族群等问题调查也非常有价值。如《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书》及续编、广东各县土壤、水源林等调查报告书。这些调查资料之所以至今也有利用价值 ,也是由于它们所采用了现代科学方法,如现代农学、经济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调查方法和手段,科学性较强,学术水平很高 ,这与中国传统文献有着本质的区别,是研究民国时期农业问题不可缺少的一手资料。民国农业调查资料中 ,除一部分已公开发表过外,还有一些比较珍贵的资料至今尚未公开。如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和岭南大学农学院各个时期一些学生毕业论文。这些毕业论文都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之下,受过训练的大学生对家乡或其他较熟悉的区域开展调查研究而撰写出来的调查报告,绝大部分没有公开过 。这些珍贵的一手资料,对当今研究地方区域文化史 、经济史、农业史等仍具有重要价值 。
  2.2 历史价值
  民国文献距今已有百年,由于这个时期纸张的特殊性,各大图书馆能保存到现在的民国文献数量并不多,因此从文物角度看,民国文献继古籍之后日益受到世人瞩目,已经被列为文物[14]。在收藏界里,民国文献的价格也正逼近古籍,版本学也扩展到民国书籍。从中也产生了“新文学版本”说,类似古籍版本鉴藏看重纸张、墨色、字体、版式、牌记、讳字、序文、印章、题跋等,新文学版本有自己一套诸如初版本、签名本、毛边书、禁书、大型丛书、伪装书、白印本、线装诗集、编号本、自用本、藏书票本等术语,自成系统,成为了版本学的新分支[7]。
  現存的民国图书中有一部分是赠送给华南农业大学前身,其中一些图书有赠送者亲笔签名和印鉴,属民国签名本图书。这些赠送者是民国时期广东地方官员或民主人士,如民国时期广东“木薯县长”刘禹轮签名赠送母校母院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的《丰顺四年》;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亲笔提字的《实用养鱼法》等书。从这些签名本、提字本可以考证出赠送者与该校的一段交往轶事,以及当时赠送图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是研究华南农业大学民国时期历史的珍贵文物,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也是有待开发的宝库。
  2.3 现实意义 这些文献记录了老一辈农业教育、科技工作者对广东近代农业科学体系的一个长期思考和实践的过程,是智慧的结晶。不仅丰富了业界对民国时期广东农业概况的认识,同时也是研究民国广东至当代农业生态变迁及农业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史料。百年后的今年,或许仍会遇到相似问题。因此,它对当今“乡村振兴战略”中涉及的农业技术的推广、政策制定、农业生产、实施仍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3 结语
  民国农业文献,在中国农业文化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广东省民国时期的农业文献是前人流传下来的一笔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和一段珍贵的民国记忆,同时是广东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详实地记录了民国时期广东省农业科学事业发展历程,对研究该时期广东农业教育、农业科技、农业经济、农业政策及指导当今农业生产仍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为了避免历史文献出现“民国断层”,保护、开发和利用民国文献是各级文献收藏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这批颇具特色的地方文献,很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沈鹏飞.广东近百年教育史略[M]//华南农学院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农史研究:第一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192.
  [2] 侯过.测树学[M].广州:国立广东大学出版委员会,1924.
  [3] 曾济宽.造林学[M].广州:国立广东大学出版委员会,1924.
  [4] 邓植仪,彭家元. 土壤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组,1931.
  [5] 丁颖. 热带特产作物学(油印本)[M].广州:国立广东大学农科农艺系,民国年间.
  [6] 黄晃.灌溉学讲义(铅印线装本)[M].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民国年间.
  [7] 赵烈. 家蚕生理学[M].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出版部,1928.
  [8] 彭家元.肥科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9] 李肖,刘锋. 民国时期广东出版农业期刊存藏状况调查[J]. 图书馆论坛,2014(12):116-123.
  [10] 国立中山大学秘书处.国立中山大学现状[M].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出版部,1933:97-98.
  [11] 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推广部.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推广部概况[M].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推广部,1935:105.
  [12] 甘丹.民国文献面临灾难性毁灭[EB/OL].(2005-03-23)[2019-01-05].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19/3263744.html.
  [13] 曹幸穗.民国时期农业调查资料的评价与利用[J].古今农业,1999(3):15-26.
  [14] 张玉文. 民国文献的价值[J]. 图书馆学刊,2012(6):65-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69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