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清代、民国古浪知县补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子璠

  【摘要】古浪自清雍正二年(1724)由千户所改为县,由于地方史料不全,对清代、民国时期的古浪知县记录极其简略或缺失。本文重点引用各种史料,对这一时期的古浪20多位知县进行了补充和勘误,为研究古浪历史人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清代;民国;古浪知县
  古浪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东段。自汉武帝拓疆河西,设郡置县,移民实边,始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在古浪设苍松县。历经汉、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原王朝对古浪进行过时断时续的统治,县名也基本沿用苍松、仓松、昌松、和戎等名称。从唐广德二年(764)一直到北宋初年,古浪地界归吐蕃、西夏管理,元代为和戎巡检司。明洪武十年(1377),凉州千户江亨驻守古浪,因旧水名,将和戎改名为古浪,设古浪守御千户所。清雍正二年(1724),改古浪守御千户所为古浪县,一直沿用至今。①纵观古浪历史,古浪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河西走廊咽喉,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对古浪的文献记载,大多以攻城略地、屯兵守御为主,正如民国二十七年(1938)编纂的《古浪县志》载:“古浪迭经兵燹,文献缺略。”②遗存的乾隆十四年(1749)五凉全志《古浪县志》只记录古浪知县7名,③民国二十七年(1938)《古浪县志》记录古浪知县(县长)115名,其中只有15名有简略传记,其余知县只记录了姓名、籍贯、出身、任职时间,极为简略。现就有关史料,对古浪清代、民国时期部分古浪知县作以补遗和勘误。
  杨爵,字于朝,四川保宁府阆中县人,贡生出身,生卒年不详,乾隆二年(1737)担任古浪知县。据乾隆四年(1739)六月四日,甘肃巡抚卢展成向朝廷的奏章记载,④杨爵在担任古浪知县期间,向甘肃巡抚衙门申请,古浪自雍正二年(1724)改县,河西其他州县,都建有文庙学宫,只有古浪地脊民贫,没有文庙和乡校,老师学生上学祭奠孔子,只好去关帝庙祭拜,不合乎礼制,请求甘肃巡抚衙门,体谅古浪办学的艰难状况,尽快拨款新修文庙和学宫,工程总造价3807两,基于古浪地方贫困,为加快修建进度,建议先从凉州府借款银2000两,其他不足部分,通过以工代赈方式,让古浪老百姓筹工筹劳,既修建了文庙和学宫,也可让贫困的古浪百姓通过务工增加收入。这一史料可以说明三件事项:一是古浪于雍正二年(1724)改县,与地方史料吻合;二是古浪在乾隆四年(1739),修建文庙和学宫,⑤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古浪的关帝庙修建早于乾隆四年(1739);三是杨爵在乾隆二年到乾隆四年(1737~1739)一直担任古浪知县,对古浪教育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乾隆十四年(1749)《古浪县志》职官志记载:“杨爵,字于朝,保宁府阆中县人。由贡生保举,乾隆二年(1737)任。”民国《古浪县志》仅仅记载:“杨爵,四川,贡生,乾隆二年(1737)任。”
  牛运震(1706~1758),字阶平,号真谷,世人尊称其为“空山先生”。山东滋阳人(今兖州),清代著名学者、师儒、循吏。雍正十一年(1733) ,中进士.乾隆三年(1738),任甘肃秦安知县,兼摄徽县、两当县。因治理有方,后又调移平番县(今永登县),并兼任古浪县知县。牛运震在甘肃为官十多年,实心为民,勤于吏政,政绩突出,名声远扬,后因“万民衣”一事,被迫罢官。牛运震任知县期间,随地设教,振兴文教,士子向学,高徒辈出。牛运震还在为官之余,读经研史,潜心治学,著述颇丰,为师、治学、品德皆堪称清代名人。历代古浪县志没有记载牛运震在古浪任职的事迹。
  闵鹓元、彭永和、李元椿、庆云、舒玉龙,据民国二十七年(1938)《古浪县志》师官志记载:“闵鹓元,乾隆二十七年(1762)任(古浪知县)。彭永和,江西,举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任。李元椿,顺天,举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任。庆 云,满洲,监生,乾隆四十四年(1779)任。舒玉龙,江苏,监生,乾隆四十五年(1780)任。”此五人在乾隆时期,都曾担任古浪知县,而且与乾隆年间发生的甘肃捐监冒赈大案有牵连。⑥
  据《清史稿》记载,从乾隆三十九年到乾隆四十六年(1774~1781),甘肃各级地方官吏,以抗旱赈灾为名,让甘肃的学子缴纳一定数量的银钱,获取监生资格(相当于卖文凭),进而从政为官,在全省大力推行捐监赈灾。事实上,甘肃各级地方谎报旱灾,胡乱编造,虚报冒领,捐监所得钱款大部分被全省大小官员中饱私囊,很少用于赈济灾民。七年时间里,甘肃共计捐纳监生27万名,收银1509万两,合计侵贪赈银291万两,地方粮库亏空7万4千石。乾隆皇帝派和珅、阿桂、李侍尧等大臣详细核查,此案共涉及陕甘总督勒尔谨,前任甘肃布政使王亶望(已调任浙江巡抚)、后任布政使王廷赞、兰州知府蒋全迪,以及全省州府县各级官吏113人。
  案件报告给乾隆皇帝后,乾隆震怒,说甘肃冒赈案“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乾隆下旨,王亶望立即正法,勒尔谨赐自尽,王廷赞绞监侯。其他涉案官员当中,贪污2万两以上者56人陆续正法,46人流放。其中,闵鹓元,先任古浪县知县,后调任平凉府知府、茶盐道台,贪污侵冒5.954萬两,被正法。其哥哥江苏巡抚闵鄂元窝藏闵鹓元脏银3万两,知情不举,敷衍包庇,受到乾隆皇帝痛责,并被降职罚俸,缴纳赎罪银4万两。李元椿,历任古浪、武威知县,贪污侵冒3.64万两,被正法。彭永和,历任古浪、伏羌、靖远县知县,贪污侵冒银1.27万两,流放黑龙江。庆云,历任古浪、奇台知县,虽然参与经办捐监事务,但没有经办冒赈,加之是满洲人,被革职留用并处罚金。舒玉龙,曾任山丹知县,时任古浪知县,贪污侵冒银1.73两,流放黑龙江。按照大清律,凡监守自盗贪污40两者,斩立决。此案涉案人员众多,贪污额度较大,地方官员贪污数额均超过千两,如果严格按大清律,甘肃官员可能“杀逐一空”,乾隆皇帝担心可能会出现无人办公的情形,又下旨2万两以上者,予以正法;2万两以下的,酌情给予生路,免死发遣,遇到大赦,不得释放,所生亲子,也不准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舒玉龙、彭永和等24名案犯,因在甘肃苏四十三叛乱当中,能够派防本境要隘,督办军粮,盘获奸细,经朝廷核实,免去了死罪,发往黑龙江,充当苦差。闵鹓元、李元椿等56人,贪污倾冒在2万两以上被正法。值得一提的是,彭永和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担任靖远县知县期间,倡导捐资3900多两,购买了当地冯姓人家的房子,创办了敷文书院,发展教育事业,也算在贪渎之余,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做了一件良善之事。   乔玉瑗,山西太原府祁县人,生卒年不详。据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保存的清代档案记载,⑦乾隆三十一年(1766)十月二十七日,“题覆陕督吴,疏请以知州借补古浪县知县乔玉瑗,改补狄道州知州。繁、疲、难(清代对县级事务繁忙复杂程度的四级等级划分)三项要缺,并古浪县一缺,以候补知县刘若洙补授等情,应如该督所请办理”。同月,礼部尚书傅恒向朝廷建言:“题写要缺当员,详情,题补以隶地方事,吏科抄出陕甘总督吴达善,题前事内开,该臣看得兰州府属狄道州知州穆隆阿,因贪鄙不职,经臣题参革职,所遗员缺,系繁、疲、难三项要缺,例应以现任对品人员拣调,此据甘肃布政使海明等祥称,随于府属现任知州内,共同逐加拣选,并无合例调选之员,今于现任知县内祥加遴选,查有凉州府属以知州借补古浪县知县乔玉瑗,五十三岁,系山西太原府祁县人,由监生捐纳州同,勘授河工,借补直隶天津县……” 这两件档案说明,陕西总督吴(达善),向朝廷推薦,经礼部尚书傅恒奏批,由时年53岁的古浪知县乔玉瑗升任狄道州知州,古浪知县缺额由候补知县刘若洙担任。历代古浪县志均未记载乔玉瑗和刘若洙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前后担任古浪知县的资料。
  唐喀,籍贯和生卒年不详,据内阁档案记载,陕甘总督兼甘肃巡抚吴达善奏称:“泾州知州穆隆阿狡诈不职,经臣会疏题参在案,其所遗冲、疲、中缺,查有凉州府古浪知县唐喀,为人强干,办事勇往,以之升署泾州知州,给咨送部引见。”吴达善任陕甘总督兼甘肃巡抚是在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1766~1768)期间,据此,唐喀担任古浪县知县也应在这一时间段。历代古浪县志对唐喀任职古浪县知县没有任何记载。
  张承泽、刘思顺,两人具体籍贯、生卒年不详。据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月五日内阁档案(档案号068995-001)记载,陕甘总督兼管甘肃巡抚勒保,向朝廷奏请,永昌知县李登赢升任安西直隶州知州,永昌知县由古浪知县张承泽调补,古浪知县由刘思顺担任。历代古浪县志对张、刘两位知县没有任何记载。
  杨业万(1771~1812),湖南宁乡白石人,字金篆,号庆菴。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科进士,三甲第二十四名,时年24岁。先后任古浪、武威、平凉知县,补授宁夏固原州知州。杨业万于嘉庆十二年(1807),担任古浪县知县,古浪官吏和老百姓刚开始以为杨业万青春年少,少不更事,容易对付,后来看到他处理政务井井有条,待人接物举止得体,办理诉讼快捷公正,都惊为神明,深为折服。当时他父亲杨世执也在县衙照顾家庭,经常教导杨业万,要清廉、谨慎、爱民,杨业万稍有过失,父亲就斥责并监督改正,所以杨业万深受父亲教导,事必审慎,然后再行,上司认为杨业万是个清正廉洁的地方官。在武威县任职时,轻徭役,重民生,兴水利,倡孝义,政务闲暇之余,给武威学子讲课授艺,十多人受益,考中举人。调任平凉后,当地大旱,杨业万率领百姓祷雨,烈日中徒步数十里。渭水时常决堤,他因地制宜,捐廉筑堤防。后又奉命管理山西盐务。42岁时早殁,咸丰九年(1859),诰封武功将军。民国二十七年(1938)《古浪县志》职官志中,仅仅记载:“杨业万,吏员,嘉庆十二年(1807)任。”
  张绩,原名张刚,因为排行第二,当地人他为“张纲二”。海南省儋州市人,生卒年不详,道光五年(1825)担任古浪知县。据新编《儋县志》记载,⑧张绩原名张纲,号治堂,中和镇水井村人。赋性聪颖,读书过目成诵,博通经史,能文章,工诗赋,尤精书法;善学宋代米芾、赵孟頫等名家之长,而自成风格,时人以得其片纸只字,珍如拱璧,曾为探花张翰山所器重。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考中举人(第11名),据张绩第六代孙张有为说,张绩中举后,迟迟未得分配官职,心中积怨甚多。嘉庆皇帝赏其诗才,叫写贺联祝贺寿辰,竟顶命不从。皇帝盛怒之下,贬其至甘肃(按,无官怎贬,此说不足信)。道光五年(1825),任甘肃省古浪知县,于是举家迁徙古浪,后裔大多居住在今古浪县小桥村,该村张姓人家保存的一副字画,题款当中就有张绩后裔及张美如、杨业万等人的信息。张绩之后又调往甘肃清水任知县,因有政声和军功加知州衔。其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但刚直不阿,为朝中权贵所忌,不得升迁,便退隐林下。张绩在甘肃不得志时,他的广东老乡张岳崧正好在西北戍边。张岳崧念及张绩,恐其才华被埋没,便邀其从军当参谋。张绩也不负期望,屡次出谋划策,退敌有功。归来后,张岳崧为其请奏皇上,张绩得调山东任职,后终老于当地。其书法造诣颇深,题书的“东坡书院”、“一代传人”、“载酒堂”等匾额,尚存于东坡书院,笔法遒劲有力,入木三分。张绩创作的大量民歌至今还在群众中传唱不衰。其著名作品有《痴情守五更》《千里诉衷肠》《又想做官又闷鸾》等,是历代儋州山歌作品流传数量最多、质量最好、影响力最大的第一“歌王”。道光十二年(1832),张绩从甘肃回到故乡,曾亲书一联,以作家训:“传家道德五千言,蒂固根深,数典不忘柱史;插架琳琅三万轴,分支派远,开宗应溯邺侯。”民国二十七年(1938)《古浪县志》职官志记载:“张绩,广东,举人,道光五年(1825)任。”
  陈世镕(1787~1872),字大冶,一字雪楼,安徽怀宁县石境乡踏水桥人,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二十一年(1816)中举,授婺源教谕。道光十五年(1835),考中进士,任甘肃陇西知县,岷州知州,补凉州府古浪知县,后擢同知,于道光末年因病还乡,终年87 岁。陈世镕在担任古浪知县期间,还曾与林则徐有过交往。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十二日,林则徐发配新疆途经甘肃,⑨翻越乌鞘岭后,于黄昏抵达古浪黑松驿。古浪知县陈世镕,因仰慕林则徐的人品和才能,提前到达黑松驿迎候。互致问候,并请林则徐换乘暖车,当夜两人同车抵达古浪县衙,谈诗论文,陈世镕为林则徐题写了《题林少穆制军关陇访碑图》,据说,第二天林则徐还为古浪官吏和百姓写了字,至今古浪民间还收藏有林则徐和陈世镕的书法作品。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返回甘肃时,又在古浪留宿一晚,与陈世镕再次相聚。陈世镕博览群书,知识广博,居官简敏为治,书法磅礴遒劲。其著作有《求志居全集》《皖江三家诗钞》等。民国二十七年(1938)《古浪县志》职官志记载:“陈世镕,安徽,进士,道光九年(1829)任。”按照陈世镕的履历,他在嘉庆十八年(1813)选为拔贡,道光十五年(1835)才考中进士,按照清朝制度,一般进士出身,最低授予知县,举人当中优秀的也可以担任知县。有可能陈世镕先在道光九年(1829)担任古浪知县,考中进士后,又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再次担任古浪知县。也可能民国《古浪县志》记载有误。   朱声亨,湖南湘潭人,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记载,他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考中进士,道光九年(1829)任古浪知县,时隔一年,又复任古浪知县。道光初年还任过靖边县知县,之后卒于安西直隶州知州任上,⑩为官清廉,颇有政声。民国《古浪县志》记载:“朱声亨,湖南,进士,道光九年(1829)任,十一年(1831)复任。”
  史国璋,山西榆次人,于道光十三年(1833)考中举人。1990年,古浪发现两件珍贵的道光年间钱粮文书档案,第一件为:“署凉州府古浪县,今于与印结,为请立盘查之限以重钱粮事,依奉结的卑县储银两,自道光十八年(1838)正月初一起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底止,除批解外库储,共银八百三十两一钱一分五厘,实储在库,并无亏缺,印结是实。道光二十六年(1846)□月□日,署知县史国璋” 。第二件为“署凉州府古浪县,今于与印结,为请立盘查之限以重钱粮事,依奉结的卑县,仓储粮石,自道光十八年(1838)正月初一起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底止,除各案动用外,仓储各项京斗粮,九万一千五百二十三石一斗八升二合五勺,实储在仓,并无亏缺,印结是实。道光二十六年□月□日,署知县史国璋”。结合这两件文书,与古浪保存的清乾隆年间和民国年间的《古浪县志》相对照,史国璋知县任职8年期间,存储银两830两,粮仓储粮91523石,按一年古浪应征69两3钱丁银,6514石粮食计算,?相当于存储了12年的丁银,13年税粮,所存粮款已经超出了史国璋任职年限。应该说,这位知县管理有方,为政清廉,算是地方上的好官。史国璋此人,历代古浪县志中没有记载。据史氏举人名录记载,他是山西榆次人,于道光十三年(1833)考中举人,曾任甘肃永昌知县,从这两件文档案证明,他在道光十八年至二十六年(1838~1846),曾经担任过古浪县知县。
  陈镛,字作甫,浙江杭州府钱塘人。道光十五年(1835),以二甲第112名,考中进士。道光十九年(1839),任会宁知县。咸丰二年(1852),任古浪知县。后曾任过甘肃肃州(酒泉市)知府,著有《卓庐文稿》。民国《古浪县志》记载:“陈镛,浙江,进士,咸丰二年(1852)任。”
  徐杨文保,字芝仙,江苏丹徒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辛丑恩科进士,二甲第76名,据民国《古浪县志》记载,他在同治元年(1862)任古浪知县。
  吴恩棨,籍贯、生卒年不详,据清代军机处及宫中档(122017-0-0.TIF),光绪八年(1882)二月三十日,陕甘总督谭钟麟向朝廷奏请 “以甘肃古浪知县吴恩棨调补张掖知县”。吏部于三月二十日批准。民国《古浪县志》职官志记载:“吴恩棨,湖南人,光绪七年(1881)任,赵文纬,光绪八年(1882)任。”另据《左宗棠年谱》,左宗棠曾在光绪四年(1878)向朝廷奏请,补授吴恩棨为古浪知县。具体任职时间存疑待考。
  馬良瀚(1889~1954),字希元,号西园,甘肃定西宁远乡红土窑村人。甘肃省优级师范学堂理化科毕业,执教于陇西师范。民国二年(1913),被选为甘肃省议会议员。民国八年(1919),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当时军阀连年混战,国会无法召开,遂于同年底,应驻京代表马福祥的邀请,赴上海谒见孙中山先生,陈述甘肃革命党事务,相谈甚为融洽。民国十二年(1923),任绥远(今内蒙)包头厘金总办。后在宁夏金积堡、甘肃径川、永靖县知事,民国二十年(1931),任古浪县知事。任职期间,体恤民艰,曾责令地方各兵站收缴粮草,只限应付兵差,不得加派多收。民国二十九年(1931),任青海互助县县长时,亲赴土乡,调查土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及风俗民情,撰写((青海土族调查记》。民国二十一年(1932),编辑了((王笠天诗集》。民国二十四年(1935),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甘肃,马希元曾随甘肃行署主任兼第一军军长邓宝珊视察定西防务,当两人商谈对红军之战略问题时,马希元说:“红军系北上抗日过境者,不可与之交锋。”邓宝珊将军称“汝言甚当”,因此为红军北上抗日提供了方便。新中国成立后,马希元住兰州寓所,1950年病故,时年62岁。甘肃省长邓宝珊题送挽词、挽联,并资助安葬。民国二十七年(1938)《古浪县志》职官志记载:“马希元,甘肃定西,附生,民国二十年(1931)任。”
  注释:
  ①据《清实录》和《清史稿》,清雍正二年(1724)十月十七日,川陕总督年羹尧奏请,将甘肃河西各卫所改为县,古浪所改为古浪县。历代《古浪县志》中记载清雍正三年(1725),改古浪守御千户所为古浪县。
  ②民国二十七年编纂的《古浪县志》,总纂,唐海云,古浪县档案局2018年校点。
  ③乾隆十四年五凉全志《古浪县志》张玿美总修,古浪人赵璘纂修。1999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五凉全志校注》。
  ④明清档案工作室保存的档案,乾隆四年(1739)六月四日,甘肃巡抚元展成,題报古浪县请以工代赈兴建文庙学宮所需银两请准于涼州府府库先行酌拨。
  ⑤民国二十七年编纂的《古浪县志》教育志,“至乾隆四年,始得立庙建学”。
  ⑥甘肃冒赈:清代第一大贪污案,作者,姜洪源,引自中华论文网。
  ⑦据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保存的清代档案。乾隆三十一年(1766)十月二十七日档案。
  ⑧海南省儋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儋县志》,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⑨参考林则徐于清道光年间被流放新疆伊犁途中所写日记《荷戈纪程》。
  ⑩参考《湖南湘潭地方文献丛谈》。
  ?民国二十七年(1938)编纂的《古浪县志》卷3.财政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191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