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清代皮佛龛赏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佛龛是供奉佛像所用的小阁子,一般为木制。文章详细介绍了通辽市博物馆馆藏清代皮佛龛,从中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的信仰、生活风俗和审美取向。
  关键词: 佛龛;布施图;辩经图
  佛龛是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一般为木制。僧人和信徒们为了表示虔诚,把自己信奉的佛像供奉在精致的佛盒中并随身携带、敬拜。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在古代,蒙古牧民逐水草而迁徒,居无定所,常以马背为家,他们信仰和崇拜藏传佛教,便携式佛龛是马背上流动的寺院,方便蒙古族人在日常生活中随身携带、随时膜拜。
  佛龛(图1),木框架,包牛皮,正梯形,双拉门。佛龛上部涂三道粗横线,顶部绘八幅轮。安置有紫铜转经筒,筒中部饰六字真言,六字真言由六个梵语的兰札字母(兰札字母是梵语的一种文字)组成。筒盖饰八幅轮图案。筒底部饰十字交杵图案。拉门正面镶铜八宝图案,线描十六个供养仙女,持物各异。拉门内壁彩绘八吉祥仙女,与花共舞。
  佛龛右面为彩绘布施图(图2)。当空红日祥云,正中是一座汉藏合璧的讲经院。屋顶立八幅轮及对卧双鹿,一对法幢饰骷髅头及三叉戟。外墙饰铜镜、水平或垂直的金刚杵,梯形窗含藏族喜欢的十字图案,一对雪狮中间的符图“”,似字非字。庙外绿树红墙,一株果实累累的桃树与庙顶齐平。寺里、寺外有喇嘛二十位,其中一位在屋顶扛一根木头,三位席地而坐,由一位讲经,其余领取摩尼宝陆续进殿,最后一位有神通驾云献曼扎。喇嘛扮相为携红袋,着裙,袈裟有红色、方格两种形式,个别持锡杖(图3)。由于曼扎、摩尼宝、树木、木头、桃、水及庙顶飞檐摩羯、栏杆兽头全是供品,故称布施图。
  佛龛左面为彩绘辩经图(图4),正中是一座汉藏合璧的辩经院,外围曲墙。寺里、寺外喇嘛二十八位,屋顶两位吹海螺,两位守门。其余院内空地辩经,一位主考跏趺坐于软垫之上,辩经喇嘛成双作对,情绪激昂,场面热烈。辩经过程中不时吹响海螺,梵音远闻,引得阿弥陀佛从天界乘云降落屋顶。祥云当中四位仙女分别吹奏海螺、唢呐、萧、笛,另四位仙女持幢、盖、幡、花,她们全部都是阿弥陀佛的侍从。此辩经图辩经的内容大抵为“净土五部经”。佛龛背面彩绘牡丹样式的莲花。
  此为蒙古民族便携式连体佛龛,佛龛两侧有把手,正面有皮索,是马背上流动的寺院,显示出民族的信仰、生活風俗和审美取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055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