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观沧海》赏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操是三国时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又是运筹帷幄的统帅,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网罗地主阶级中下层人士,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曹操精兵法,善诗歌,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步出夏门行》组诗写于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的途中。曹操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他的主要敌手袁绍;接着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又一举获胜,统一了北部中国,确立并巩固了河北根据地。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克成宏业。曹操七月出卢龙塞,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眼下铠甲未除,征尘未洗,伫立峰巅,面对大海,自然心情激荡、浮想联翩。它一如曹操的其他诗篇,都是“借古乐府写时事”的。虽在戎马倥偬之间写成,却立意深远,笔力遒健。在组诗开头相当于序曲的《艳》中,曹操抒发了他身经碣石心怀天下的豪情,为全诗定下了慷慨激越的基调。组诗的头一首《观沧海》,历来被人们推为中国山水诗的创始之作。
  《观沧海》重点写茫茫沧海、洪波涌起、吞吐日月的景象,借景咏怀。为了突出主题,诗人在结构安排和表现手法上都进行了巧妙的艺术构思:“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开篇点题,用朴素的语言,平顺、白描的手法,写登山所见的眼前景物: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诗中作者登上碣石俯视大海,大海的壮景是博大、宏阔、壮美、雄浑而苍茫。写海岛之山时,不用矗立、耸立,而用“竦峙”,雄劲、雅致而峭拔。海岛的景象则又是一幅雄莽、浑劲的图画,“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丛生”显得杂茂挺劲,“丰茂”则呈肥腴厚实、繁盛貌。当萧瑟的秋风吹来,大海就涌起洪波,诗中用“洪”“涌”二字,宏阔、雄莽,使诗具有浩阔、辽远、腾溢、吐纳之壮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大海被微风吹拂,海水荡漾;海边山岛耸立,草木繁茂。在人们眼前呈现出一幅静中有动、生机勃发的画面。写得轻松舒缓,读之有行云流水之感。这是为下面写洪波涌起的海作铺垫的。但在平顺中又不平淡,不但写了海水的动态“水何澹澹”,而且写了周围景物“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动!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肃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如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诗人又展开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又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反衬大海的宏博、浩广、无限辽阔。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诗中作者通过位置、层次、动静、光线、色彩、声响等方面的因素来展现大海的形象,而这些因素的构成,都是通过浑厚、雄莽、峻峭的语言准确表现出来的,因而使画面显得宏阔、壮观、浩博、莽荡而无限,具有“吞吐宇宙之象”。
  有水,有山,有草,有木。无论是描写的对象,还是对象的形态、色彩都有变化。诗人接着笔锋一转,好像一声大吼:“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突然向人们展出了一幅浩渺无垠、波涛汹涌、大有吞没一切之势的壮阔海景,使人似乎听到了海风的怒吼、海浪的喧嚣、海鸥的和鸣,如异军突至、天外飞来。和前六句形成强烈对比,读之有银河骤然从九天降落之感。这就把要写的重点烘托了出来。诗人接着写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又向人们转换出另一幅海景:旭日被海浪抛出地面,明月被海涛抛向天空,点点繁星映入海面。使人似乎听到了一种画外音:大海啊,你是何等宏伟,何等壮阔,日月星辰好像都在你的胸中运行,你简直可以包容一切!这不正象征着诗人的博大襟怀吗?这四句有“吞吐宇宙气象”,诗人的激情发展到了顶点,诗也推向了高峰。接着咏叹作收:“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好像演奏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使人读至此不能不拍案叫绝。“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壯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是一个动的画面,日月像被海浪抛出和吞没,运行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一个静的画面,不然,灿烂的繁星怎能映印其上呢?“日月之行”四句的构思确是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一个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丰富想象力,读之令人心胸开阔,信心倍增,成为千古名句。没有伟大政治家的胸怀和气魄,没有深厚的艺术功力,是写不出这样前无古人的诗句的。在段落组合上,前段写相对静止的景物,后段写波澜壮阔的海景,是强烈对比;在语言运用上,前段质直朴实,后段浪漫夸张,又是强烈对比。这就形成了跌宕起伏、色彩多变的艺术特色,产生了给人以强烈感染的艺术效果。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生于世积乱离的东汉末年,有志于统一国家,救民于涂炭。他现存的诗作,都是直接或间接抒发他的政治胸怀的。《观沧海》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志在容纳,以海自比。从点题直起,至“水何澹澹”六句,铺写沧海正面,转就日月星汉,想象其包含度量。写沧海,正是写自己。曹操的诗与一般骚人雅士的诗是不能等同的。他在政治上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在文学上表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他的诗既有艺术的魄力,能给人以艺术享受;又有深刻含意,能鼓舞人积极进取,增强胜利信心。
  《观沧海》就是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赞。
  曹诗极受乐府影响,《观沧海》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全新的意境,在句法、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也多有创造,达到述理、明志、抒情的目的,使哲理与诗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完美的结合。《观沧海》气魄雄伟、想象丰富、古朴自然,开启了建安文学“悲凉慷慨”的新诗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76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