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清代陆初望诗词思想略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陆初望是清代诗人,著有《怀白轩初稿》。经笔者考证,陆初望出生于1811年,去世于1877年后。陆氏诗学思想有以下方面:认为诗无尊唐崇宋之分,要博采众长;诗主性灵;以史入诗;崇尚诗言志。与词方面:尚阳羡词派;崇白石清雅;尚寄托;以史事为词。
  关键词:陆初望 生卒年 诗学思想 词学思想
  陆初望,清代诗人,字文泉,江苏阳湖(今常州)人。曾师事李兆洛,著有《怀白轩初稿》,其中《诗钞》十卷,《词钞》二卷。有关陆氏生年,目前学界有以下两种说法:第一,生年无考。孙克强、杨传庆、裴喆编著的《清人词话(下)》及徐成志、王思豪主编的《桐城派文集叙录》持此说。第二,生于1807年。曹虹、陈曙雯、倪惠颖著的《清代常州骈文研究》、柯愈春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中册)》、董继兵的博士论文《晚清战争词研究》持此说。然据陆氏《怀白轩诗钞》卷十《辛未岁春夜偶成》“甲子才周转瞬更,回思少壮感浮生”可知,陆氏在辛未年( 1871)时刚度过甲子(60年),则由1871逆推60年,则其生于1811年。关于陆氏卒年,学界认为其卒于1866年后,据此诗可知,其卒于1871年后。陆氏“胸罗卷轴,语出肺腑。其笔动辄百变,若举古之闻人一二家概之,不足以尽其长也”。但目前对于其诗词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观照探索。
  一、陆初望的诗学思想
  通过对陆初望《怀白轩诗钞》十卷及其师友所题相关序跋的考察,陆氏的诗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其一,陆初望认为诗无尊唐崇宋之分,要博采众长。故陆诗既学唐又习宋,同时吸收汉魏菁华。袁起在《怀白轩词钞·序》云陆诗“发源唐宋,上溯汉魏”,徐燮均《怀白轩诗钞·序》亦云陆诗“探源于汉魏,肆力于百家”。
  陆氏诗学唐宋,表现在三个层面:首先,集唐人成句。如《集唐送剑池》,直接用了四位唐代诗人的诗句组成此诗。“浦口秋山曙(钱起),想留寒日暮(白居易)。天涯若比邻(王勃),夫子切归去(岑参)。”在《寄内》一诗中,陆初望直接使用元稹的“嫁得浮云婿”。其次,化用唐宋诗句。如“花径不缘客扫,柴门虽设常关。今夕止谈风月,故乡无此湖山”,诗句化用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今夕止谈风月,故乡无此湖山”,则用“谈风月”之典。在宋诗之中,此典比比皆是。如“今宵正可谈风月,借问何人是阿戎”“客来但与谈风月,万事如今只掉头”等。再次,仿唐宋风格意境。如其《舟泊姑塘关望庐山》:“我闻天下名山有三百,就中奇绝独数匡庐山。昔游千里未得见,念之十有余载缘终悭。……舟行百里,一回首犹见,天未簇簇群峦环。”李兆洛评日“仿太白,有此笔意”。而“侧翅莺穿柳,昂头鹤听琴”句与韦应物的“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句一动一静,不分伯仲。正如费开绶在《怀白轩诗钞·跋》中云“澹泳幽迪更擅陶韦”。再如陆诗《感寓》:“立志谁能贱,藏书未算贫。……月轮明似镜,未能示前因。”和宋诗“立志期乾健,流年叹月诸…‘君恩无语报,世事有前因”风格韵味如出一辙,语言平直质朴,加以议论,富有理趣。
  陆诗又上溯汉魏,其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诗体上,多类汉魏四言、五言、杂言古诗者。四言诗如《自箴》:“天地古今,其中有我。无奇乃奇,不可乃奇。”五言者如《怀友》:“披草寻幽兰,踏雪寻寒梅。弹琴梅树下,音激层云开。未得赏音者,四顾空徘徊。扫我薜萝径,设我鹦鹉杯。待月复待君,愿君共月来。”其诗得其陶诗神韵,言浅意深,用词清淡,淳朴自然,被其师李兆洛评“神理似陶”。再如杂言:“噫嘻乎,悲哉!书生命薄薄於纸,矜不青兮衣不紫。”这首悼亡阳羡好友莫剑池的七古,陆氏还穿插运用了骚体。其次,在风格上,亦如汉魏。如《人生》:“人生天地间,其品凡几辈。上者令人敬,次者令人爱,下者令人怜……倘非三者徒,落落亦何咎。”此诗类《古诗十九首》,朴素自然,真切生动。《四烈篇》:“岁维辛酉,贼逼金豁。奔狼肆虐,雌凤不啼。蒋姑崔嫂,同归手携。上榕古井,日惨风凄。”虽无曹帝王诗的气魄雄伟,慷慨悲壮,但此诗悲凉质朴,确有魏曹操叙事诗之痕。
  其二,陆初望认为诗要重性灵。陆初望所创作的诗歌大多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是诗人真情实感的自然直率流露。
  陆氏多次在诗中自述诗应主性灵。《怀白轩诗钞·卷四》,陆在辛亥秋所做的怀人二十六首诗中,其中一首是缅怀沈伯昭先生的。诗曰:“把酒谈诗主性灵,词坛老宿半凋零。遗文散佚归何处,泪溅候芭问字亭。”又如《渝江舟次》:“访友西江驾小船,布帆如驶过烟汀。……计程明日应相见,剪烛联诗写性灵。”《后怀人诗二十六首》:“比兴无端见性情,诗人偏爱玉溪生。”在陆氏為邵文先生诗集题辞,“廷论久经传薄海,性灵直欲过渔洋”句也表现出主性灵的思想。
  多位友人在序跋中云其诗主性灵。姚华国《怀白轩诗钞·序》云:“诗言志,志者何性情也,性情动于中而不能已……君诗之足以感人性情者深也。”瞿溶在《怀白轩诗钞·跋》中道:“君诗殆本之性灵,集汉魏六朝之菁英,而又得江山之助者乎。”杨燮在《怀白轩诗钞·题辞》亦云:“宋唐以上追风格,山水之间见性情。”高宅阳在题辞中亦云:“诗琅琅……水月空灵写性情。”
  陆诗确是直接抒发真情实感。如《别绪》:“漂泊年年百不成,灯前相对话深更。怀安终是修名累,泪眼沈闘劝我行。”此诗用“灯前…‘泪眼”等词直抒心意,表达漂泊多年一事无成的心酸无奈,情感真挚动人。即使咏史诗中,陆初望也直白表现,较少用典,如“西晋尚清谈,东晋煽余习。大臣竞养望,虚诞陋功业。神州已陆沈,乃作新亭泣…‘鸟尽弓藏功狗烹,钓鱼台畔水凄清”。
  陆初望创作出性灵之诗的原因在于:首先,陆氏“游李先生(李兆洛)之门”,受其师的影响。李兆洛论诗主性情,对于袁枚性灵说持赞赏态度,其诗也多直抒情感。李兆洛在其《刘海树诗集序》云:“夫诗之道,性情而已亦。性情之所至,神采附焉,肌肉附焉,词藻附焉。……性情益深,其诗益工,其传之益远。”其次,身世遭遇有助于真情实感抒发。陆初望遭离乱流离,经历人世所难堪之境,志大而一生功业不成。夏思恬在《怀白轩诗稿·序》云:“至离乱后之作,激壮苍凉哀感顽艳,诗格更上一层亦。”再次,“文泉少耽咏长,益粹于学以瞻其才,复沈浸百家,壮游山水”是其诗重性灵的又一原因。袁枚性灵说诗论注重创作时的“江山之助”,有“万里归来说武夷,江山成就六年诗”之说。由此可见,江山之助有助于性灵的抒发。   其三,陆初望继承了“以史入诗”的观念。杨燮在《怀白轩诗钞·题辞》云:“诗笔直能兼史笔,雅人自古属词人。”崔书黼在《怀白轩诗稿-序》中云:“余闻陆子文泉名久,辛丑始得一握手……出所著怀白轩诗草示余,余读之,沉思毅力,知其寝馈于少陵,复出入于玉溪右丞者也。”费开绶亦在诗钞跋中说“其沉雄似杜文贞,俊整似玉溪生”。陆氏肆力众家,但最突出的还是自觉继承了杜甫“诗史”观念。晚唐孟檗称:“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之隐,故当时号为诗史。”而陆初望同样遭受“庚申之乱”,颠沛流离。陆自觉继承杜甫现实主义的精神,动荡战乱的时局亦使诗人对政治更加敏感,同时受清初“征史尚实”风气的熏陶,陆诗事皆按实,人俱按真。陆氏经离乱之后,诗作激壮苍凉,大量展现了战乱之中身边亲友的境况以及自己内心的苦痛。
  与杜甫重在写史不同的是,陆诗重在写人,以人记史,以诗存史。陆初望诗钞十卷,有四分之三的内容写人记事。粗略统计,除了有怀人组诗六十六首外,还有二三十首悼亡亲友诗,烈女诗十余首。在怀人组诗中,诗人记录死于“庚申之乱”的达十六人,窥一斑见全貌,从中可见当年天平军攻占常州之惨烈。另外,陆诗有数量不少的与战乱相关的叙事诗。如《庚申夏郡城陷书感四首》:“豕突狼奔势已成,烽烟遮蔽众山青。溃师莫叩元戎马,掣肘终沈大将星。浙右楼船随扑灭,江南灰烬惨生灵。红羊浩劫原天意,不后不先自我经。”“缒成涉水走天涯,结对残民不敢哗。老稚相逢俱抱病,亲朋过访书无家。中流谁击祖生楫,荒圃聊栽步骘瓜。甲洗天河知有日,疮痍满目不胜嗟。”诗中有对战乱之景的描述,有对人的刻画,还有对事件的评述咏叹,将写景叙事与抒情议论相结合。其他如《七烈行为永康胡月樵观察作》《战乱客散偶书》《杨烈妇母女殉难词》等诗篇诗风沉郁悲怆,不忍卒读。
  其四,陆氏崇尚诗言志。在陆《题桐城许若秋丙椿先生传学园诗谈》云“先生诗鲜明而风雅是为正音”。陆氏自述和徐先生同幕吟诗谈艺终日不倦,时年许若秋八十有二。诗中有句“咫尺元亭容问字,把编不厌百回吟”,说明陆氏对于许若秋的诗是持欣赏赞同态度的。“风雅”是功用主义的儒家传统诗论,强调诗言志。诗作要反应政治,反应社会现实,寄托诗人志向。“鲜明,犹今所云漂亮矣”为黄侃《读(汉书)(后汉书)札记》言。从陆氏的评论和其自身的诗作中,可以推知他认为好诗要风雅言志,漂亮生动。
  陆氏五言近体情志交融,语言鲜明。徐燮均评论他“五言近体尤为超隽”。如《题龚方若学步轩诗草二首》其一:“胸次有千古,闲中只一挥。剪裁翻书样,点化出天机。感事光腾剑,言情泪满衣。箧藏新著述,莫道赏音稀。”再如“道路仍烽火,风尘又往远。离人翻聚首,困境亦欢颜”“别后风前涌,生机劫后坚。…腾剑”“烽火”等词反映了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同时,诗篇用语质朴鲜明,志向寄托在情感之中。而陆氏的写景“秋水浸明月,远山化白云”句被吴竹庄先生评“诗境落笔净尘”。陆氏的写景诗不仅落笔干净,同时也寄托着诗人的志向。如《早春登铜官山简莫剑池》诗:“千林红尚勒,万岫绿才匀。得句肱三折,探幽胆一身。涧泉犹太古,萧寺亦阳春。高士名山住,襟怀迥出尘。”读此诗,一幅早春登山访友图跃然脑海。红绿相间的林中,泉水佛寺相映成趣。而诗人把哲理和志向融入诗作,探幽得有一身胆量,得到好句乃至成就功业得有高绝的才能和宽阔的胸怀。尾联似仰慕向往友人的隐逸生活。古代失意文人“人世”“出世”的徘徊纠结在此诗中闪现。此诗语言鲜艳,景中出理,理中寓志。
  二、陆初望的词学思想
  《怀白轩词钞》二卷,收词共八十九首。陆词比之陆诗,虽然数量较少,但并不意味着陆初望把词看作诗余。相反,他对词非常重视,所创作之词质量较高。从陆词以及其词钞序跋考察,陆氏的词学思想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陆初望崇尚阳羡派。阳羡派风格豪迈奔放,仿效苏辛。其领袖迦陵词以豪放为主,兼清真娴雅,陆氏崇尚其风格并且加以效仿。崔书黼在《怀白轩词钞·跋》中云陆词“迦陵兼辛稼轩、苏玉局之胜”。徐燮均在《怀白轩诗钞·序》中亦日“文泉之词,豪迈慷爽,可与稼轩争席”。
  陆初望《归田乐引·题地狱变相图,戏效陈迦陵体》涛:“赫得儿童怕。霎时间、啾啾索索,几辈酆都化。袒者,跣足者,裉者,卧者,发赤睛红骨盈把。幢幢聚寒夜,烛灭嵇康听悲咤。狼头乌喙,难觅孟兰灸。跳也,拊心也,啸也,啼也,谁与招魂北邙山。”陈维崧《归田乐引-题春郊禊饮图》,用“楼台”“丝竹”“莺啼”“童子”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龙眠西园画,意境轻快。而《归田乐引-地狱变相图》正好相反,上阕栩栩如生描繪了地狱图里各种变相人物,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下阕由上阕引发开来,由地狱想到嵇康,“烛灭嵇康听悲咤”“难觅孟兰灸”“谁与招魂北邙山”。孟兰节是地官神灵来到人间考察和判定人间善恶的日子,也是焚香纪念去世亲朋好友、忠勇之士的日子。诗人觉得孟兰难觅,善恶无辨,隐喻自己所处的社会是无望的。“意”是词之魂魄的主宰。比起迦陵,此词在“意”上,更为深刻。
  陆初望《酹江月》用坡公《念奴娇·赤壁怀古》韵。“悠悠海内,问何人算是风尘表物。世路机关参破未,我已功深面壁。沧海收帆,黄衫说到,热血寒于雪。阮生白眼,看他当代豪杰。一自返棹西江,论交南国,之子真英发。侠骨嵌崎谈抱负,能使群蛾扑灭。燕雀飞扬,凤鸾漂泊,竖尽冲冠发。且携浊酒,夜窗同醉明月。”全词在词境上开阔豪迈,格调雄浑,透露了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而《满江红·狂谈》:“恋恋青山,把无数英雄葬了。叹我辈、读书识字,群儿笑倒。……蹩蹙复何心,走黄尘,求同调”,更是有着辛词的豪迈浑厚苍凉。
  其二,陆初望崇白石同之清空骚雅。崔耆黼在《怀白轩词钞·跋》中说:“迦陵兼辛稼轩、苏玉局之胜,独于白石未能造其藩篱。以其用力太猛,言情过露也。《湘颂楼词》便能神似尧章(此处疑误,陆词中无《湘颂楼词》,《扬州慢》用白石韵)。”
  虽往往用力太猛,但陆氏对于白石词“清空骚雅”的崇尚显而易见。陆氏《六十自述十六首》中有诗云:“牢骚旧恨消除尽,剪烛仍吟白石词。”张炎在《词源》中提出“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白石词韵味和意境的“清空骚雅”很大程度上与他个人的气质品格分不开。每个人品格性情各异,精神气质不可学,但是“典故运用、意象选择和结构安排却是可以借鉴的”。   陆初望《扬州慢》是乙丑春过扬州与友人夜话用白石韵所作。我们来对比姜、陆这两首词:
  上阕
  姜夔词: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陆初望词:
  叔宝过江,仲宣去国,摇鞭莫算归程。望茱萸湾口,腾蔓草青青。
  问十里珠帘何处,重来杜牧,只许谈兵。纵狼狐,扫尽谁怜。骨满空城。
  下阕
  姜夔词: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陆初望词:
  客真不速,扣戎旃、四座皆惊。想六载干戈,停杯重话,何止离情。
  二十四桥明月,笳声起、暗换萧生。便吾侪无恙,年来白发都生。
  两首词的发生地都是扬州,一个是丙申1176年冬,一个是乙丑1865年春。相隔数百年,但词人创作此词时的心境都是悲叹苍凉的。不同的是,姜词是对战后十几年扬州萧条景象的吟咏和对昔日繁华的追忆,而陆词的创作是在战乱期间。姜词用“春风十里”指昔日扬州的繁华,而陆词用“十里珠帘”代指。姜词“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而陆词“重来杜牧,只许谈兵”“客真不速,扣戎旃、四座皆惊”,似乎是姜词的姊妹篇,是对白石的致敬,更是离乱期间,词人真实心境的表达。在意境上,白石选字选词似乎更空灵一点,比如“清角吹寒”“冷月无声”,文泉似乎稍稍冷峻一点。
  除了效仿白石的《扬州慢》,陆初望即使在创作詠艳词时,也追求清雅。如《小桃红十首·序》云:“前人咏艳,有耳目手足……额鼻齿乳……瞳神颊晕发影肌香……余仿其制略形体而写性情……至淫哇绮语扫而空之,不欲以靡曼之辞伤雅道也。”
  其三,陆初望追求词有寄托之意。《怀白轩词钞》收词共八十九首。其中,《满江红》九首、《满庭芳》五首、《沁园春》四首,这十八首中有十一首为题画词。清代方薰在解释题画诗时曾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诗如此,词亦如此。词人在画作中寄托词心,遥寄感慨。具体来讲,陆词中的寄托主要有以下两点。
  寄托志向、慨叹时光。如《满江红·题青莲醉酒图》:“咄汝长庚,为底向、人间堕落。……醉墨曾倾史诗杜,醉眸能识汾阳到。到如今,载酒洞庭过,真萧索。”再如《沁园春·题不倒翁图》:“想入非非,如此须眉,作此排场。……半生杌陧,路出羊场。屈总能伸,颠而不仆,都羡先生晚节香。云山隔,寄新词有酒,痛饮千殇。”全词寄托词人对青莲、渊明才华、品德、志向的敬慕,从空间的变化,时光的流逝叹盛世易去的无奈。
  忧伤迷离,寄托隐忧。如《霜天晓月·题杭芷珂天香听月图》:“月有何声。怪楼头独听。楼外琼楼不远,天籁发、韵冷冷。 星横。天更青。似霓裳未停。尽许外人倾耳,倾耳处、可分明。”“霓裳未停”似化用《过华清官绝句三首·其二》“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月本无声,偏许外人倾耳,霓裳不停,寄托了词人对家国命运的隐隐担忧。
  其四,陆初望主张以史入词,以事入词。陆氏《喝火令》六首,基调悲苦,内容是描述战乱之景。这显然是受到梅村词的影响。钟秀《怀白轩诗钞·序》言“文泉自谓生平酷爱吴梅村”。许丙椿亦言:“读其大著,深得古人义法。溯厥所自,盖曾游李先生之门……末附填词又传吴梅村先生衣钵。”梅村虽词作仅百余首,范汝受云:“梅村词无一不妙,而《满江红》十三调尤擅胜场,其中具全部史料,兴会相赴,遂成大观。”梅村经历国破家亡的挫折和痛苦,悲苦和以史入词是梅村词最大的特点。而陆初望也经历离乱之痛,民生疾苦、天灾人祸、战争动乱自然也成了词的内容。如:“惨淡无天日,生灵委国殇。未知亲友孰存亡。但见焦头烂额,书夜窜江乡。为粥怜公叔,分餐到翳桑。故人过半梦黄粱。太息沈渊,太息戟矛戕,太息更填沟壑,回首泪千行。”词中描述乱世中人民的状况及战争带给人们的深切痛苦。
  陆词不仅以史入词,他也描绘日常生活的小事,以事入词。其词有《望江南》十首,为我们描绘了日常生活的情景,如吹笛、作画、困酒、寄书等。与梅村词《望江南》十八首不同的是,陆词中的江南是“诉出相思偏入骨,听来清怨欲销魂,冷月淡无痕”的哀伤,是“一着暗偷藏玉指,半枰欲悔晕桃腮,争劫故相催”的轻快,词风清灵。而梅村的《望江南》为早年所作,词风香艳迤逦。由此也可推知,文泉喜爱的是梅村中年之后的词作,承传的是梅村“以史入词”的衣钵。
  三、结语
  陆初望处于清朝中晚期,身经离乱之痛,极人生困顿难堪之境,但“志甚大,恐与草衣木食者同腐”。同时,他转益多师,“从李申耆先生游,并与黄君武香、朱君指云、龚君少白少卿,朝昔切劘”。在诗作中,他怀念了恽春山、章炳然、瞿丽江等业师。陆初望不仅向身边的师友学习切磋,而且效仿“肆力于百家”。总体来讲,陆氏主张诗要抒发性灵,认为诗无宗唐与宗宋之分。他的诗发源唐宋,又汲取汉魏之精华。在内容上,他崇尚诗可以言志,并以史入诗,把诗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在表现诗的艺术风格方面,既有清新雅致的追求,又有慨直自然的特点。与词方面,他虽是常州同派李兆洛的高足,但他并不囿与词派门户之见。他崇尚“阳羡派”豪迈之风,又追慕“浙西派”清空之旨,同时受梅村以史入词和“常州派”经世致用观点之影响,把词作和史事相结合,创作出寄托词人词心之作品。故陆氏诗学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其内在的逻辑,其词学观亦是。“人无风骨才何用,世有知音念不灰”是陆初望最有名的一句诗。“有风骨…‘有知音”“有信念”是他的人生追求,亦是他诗词所求。圈
  参考文献:
  [1]孙克强,杨传庆,裴喆.清人词话(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1725.
  [2]徐成志,王思豪.桐城派文集叙录[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6:242.
  [3]曹虹,陈曙雯,倪惠颖.清代常州骈文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26.
  [4]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中册[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1427.
  [5]董继兵.晚清战争词研究[D].武汉大学,2016(5).
  [6]陆初望.怀白轩诗钞·序[M].同治五年(1866)刻本.
  [7]陆初望.怀白轩诗钞·跋[M].同治五年(1866)刻本.
  [8]陆初望.怀白轩诗钞·题辞[M].同治五年(1866)刻本.
  [9]王英志.袁枚与随园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59.
  [10]孟棨.本事诗本事词[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84.
  [11]陆初望.怀白轩诗钞·卷八[M].同治五年(1866)刻本
  [12]杨传庆.试论清季浙西、常州词派词学思想的融合——以清空寄托为例[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六辑)——中国文论与名家典范[C].2013.
  [13]陆初望.怀白轩词钞·卷一·小桃红(序)[M].同治五年(1866)刻本.
  [14]周积寅.中国历代题画诗概说[J].东南文化,1986(2)。
  [15]吴伟业.吴梅村全集[M].李学颖集评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文中所引m白此著作词作后面集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63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