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望海潮》深入解读柳永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以《望海潮》一词为深入解读柳永的突破口,品读其文,体悟其人,可以感知柳永人生的三重境界:突破自我的文创客、城市风光的摄影师、承平气象的歌唱者。
关键词:柳永《望海潮》 承平气象
柳永的长调慢词《望海潮》意象密集,境界开阔,情感昂扬,不仅卷轴式地描绘出古杭州的无限风光,还反映出大宋盛世的安乐和谐气象。以《望海潮》一词为突破口,品读其文,体悟其人,可感知柳永人生的三重境界。
一、突破自我的文创客
联系柳永的生平经历、创作实践以及对宋词的贡献可知,他冒险创新、挑战突破的精神和当今的“创客”非常相似。
1.傲骨不寻常柳永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官至工部侍郎。和封建时代多数知识分子一样,他把从政作为人生第一目标。他在约三十岁时到京城求取功名,但连续两次科考均名落孙山,于是生出牢骚抱怨,“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第三次科考放榜时,他却被宋仁宗御批“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一次希望落空。柳永在政治上多次碰壁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凭着一股子倔强和傲骨投身市井深处,且自嘲为“奉旨填词”。词诞生于勾栏瓦肆,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看来难登大雅之堂,柳永却将毕生精力和才情投入创作。宋翔凤在《乐府余论》中赞道:“屯田一生精力在是,不似东坡辈以余力为之也。”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新调同牌。他走到民间,以俚语入词,高雅中不失通俗,以至于“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扎根于生活,专情于民间,使他的创作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并拥有大量受众以及深广的国际影响,也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和第一位大众歌手。
2.词境拓东坡词萌生于南朝,在隋唐时兴起,在宋代经过长足发展而进入全盛时期。晚唐五代乃至宋初的词人,多以婉约的词风为本,恪守“诗庄词媚”的审美观念,并将其视为词的正统。柳永大部分词作都表现了爱恋歌伎、悲叹羁旅的思想内容,因此被后世称为婉约词的代表。比他稍晚时期的李清照在《论词》中也指出了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的特点及创作标准,并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但柳永就是这样一个勇于突破自我、不走寻常路的创作者,他打破世人对自己的标签化认知,创作出一系列表现都市生活、锦绣山河的大气豪放之作,其中以《望海潮》最为有名。柳词题材上从闺阁转向市井,视角由上层社会转向下层生活,手法上以赋入词,这样的推陈出新对宋词的题材、意境、创作手法均进行了拓宽和发展。难怪叶嘉莹在《论柳永》一诗中评价道:“总被后人称‘腻柳’,岂知词境拓东坡?”世人皆以为柳永词就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善感缠绵,却不知柳同也有“怒涛卷霜雪”的昂扬豪迈。也许正是柳永的创新突破给了苏东坡“以诗人词”的启示,打开了宋词拘囿于单一风格的狭小格局,开创了雄奇豪放的崭新天地。
3.投赠却从容《望海潮》作为一首投赠之作,评论家多认为下阕末两句是败笔,有谄媚奉承之嫌疑。细察《望海潮》和他人的投赠之作,会发现这是对柳永的极大误解。孟浩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直白裸露,他满怀壮志却无人引荐,迫切渴望能够成为“垂钓者”一展抱负。朱庆馀临考前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闺意》目的更为明确,不管朱庆馀的比喻多么贴切,“入时无”三个字把他急于探听虚实的紧张和忐忑表露无遗。李白在《上李邕》中更是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句子表现出强烈的用世之心以及超越常人的自负和锐气。不知是柳永把自己隐藏得太深,还是当时对自己的才华超级自信,《望海潮》一词完全没有流露他想做官的心迹和志向,虽有对投赠对象的“称美”,但最终没有落脚于自身。谁又能够预知他日后被仁宗“以无行黜之”?除非至高无上的帝王改变心意,没有人可以真正提携他。
二、城市风光的摄影师
苏轼赞王维日:“昧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指王维诗中所绘之景贴近生活真实,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柳永的《望海潮》也可匹配苏轼对王维的赞誉,词人如一位高超的摄影师,将古杭州的如画风光表现得全面而有纵深感,既有时代气息又不乏历史深韵,堪称中国词史上的“清明上河图”。
1.切換自如,开合有度杭州处处风光,可入诗词者堪多。柳永没有将杭州的繁华景象简单罗列,而是以如椽巨笔,聚焦“繁华”和“好景”两个着力点,别具匠心地提取人家、钱塘江、集市、西湖等几处典型的自然和社会风光,以疏密有致、穿插妥帖的笔法对杭州风情纵情讴歌。词作既有对杭州城“参差十万人家”的全景式宏观勾勒,又有“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微观特写;既有高低错落、远近结合的手法运用,又有视听相协、动静相宜的感官享受,还有“怒涛卷霜雪”的极致描摹。词作首、末两句皆为点睛句:“钱塘自古繁华”,开篇擒题,高屋建瓴地囊括全词;“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卒章显志,以千钧之力收束全词。这从篇章艺术上形成典型的“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模式。柳永在对杭州城全方位的勾勒中开合有度,在多角度的描写中切换自如,不是摄影高手实难达到如此高妙境地。
2.语言细腻,炼字传神《望海潮》语言细腻,炼字传神。以“怒涛卷霜雪”一句为例,“怒涛”以拟人的手法呈现出钱塘潮巨浪滔天的浩大声势,“卷”字呈现出浪涛汹涌激荡的力量美,“霜雪”用借喻手法呈现浪花铺天盖地的形态感和如霜似雪的色彩美,此句将钱塘潮的声、力、形、势呈现得淋漓尽致。再如,“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分别呼应前文的“叠”之“嘉”和“重湖”之“清”。“三秋”和“十里”分别从时间和空间描写飘香桂子的绵长意味和满湖荷花的盛大景象。全句无一动词,但将西湖名胜最动人心魄的形、色、香入微呈现,极具震撼力和包孕性。《望海潮》并非意象的简单叠加,而是对繁华景象的纵情铺陈和极力点染。穷形尽相的描摹体现出“腻柳”特色和豪放之风,柳永如摄影师般的切换自如和细腻传神,让我们透过文字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纵情讴歌以及饱含生命激情的极力抒写。
三、承平气象的歌唱者 如果说李白是盛唐气象的表现者,那么柳永就是宋代承平气象的代言人。虽仕途坎坷,但歪打正着地成就了他的文才,他也没有辜负那个如山水画般美好和谐的时代。
1.政通人和從《望海潮》中不难看出杭州城政通人和的安乐景象。“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中,采菱摘莲本是苦累的劳作,但“嬉嬉”二字一扫紧张艰辛,只剩轻松愉悦的游戏和飞扬婉转的歌声。西湖上的劳者、歌者不乏其人,词人只选择“钓叟莲娃”,让人想象出那垂钓老翁的静默恬淡和红颜采莲女的嬉戏顽皮。这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安乐和谐意境何其相似,与孑L子在《论语·侍坐章》里呈现的“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一太平盛世图景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老有所依、少有所养的社会愿景是每一个时代人民的共同心声。再看那州郡长官,“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既有盛驾出游的威严仪式感,也有闲暇宴饮的性情豪迈,以及吟咏山水的儒雅风流,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里的“太守之乐”多么契合!《望海潮》中人与自然、人与人、官与民高度和谐,这既是杭州治下政通人和的具体表现,也是宋朝太平盛世的完美缩影。柳词中约有四十多首描绘城市风貌的作品,几乎占到他全部词作的四分之一。当然,他不会专美杭州,他还歌咏过开封、苏州、洛阳、成都等大都市。他以《望海潮》为代表的都市风光词将城市风貌和城市生活引入词中,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人物活动融为一体,为宋代都市文化留下了永久的历史画面。
2.雅俗共赏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言:“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当代作家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究竟是何原因让两位博学多识的中外学者都把眼光投向宋朝?陈寅恪曾谈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人“甘其食,美其服”,过着十分精致的生活,其文明程度几乎接近现代。这种对精致化生活的追求,从《望海潮》中可见一斑。“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是雅致的人居环境,“参差十万人家”可见人口之稠密,“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可见珠宝之众多、服装之精美、民生之富足。更难能可贵的是,柳永以明白而家常的语言,为我们呈现出古杭州的市井烟火气以及田园牧歌式的宁静。柳永是一个拥抱生活的赤子,他不仅在市井生活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文学创作养分,还为城市生活倾情歌唱,以至于其作品成为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钟爱的大众文学的经典。
与柳永同时的范镇曾评价说:“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院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乃于耆卿词见之。”从这个意义上说,柳永以《望海潮》为代表的都市风光词除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外,还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它们已经与宋初广阔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柳永也成为其所处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参考文献:
[1]王南.铺叙与诗意——《柳词两首》的文学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3 (5).
[2]李李,汲安庆.“篇性”视角下的审美舒展[J]中学语文,2016( 12).
[3]王立厚.柳永才是豪放词真正创始者[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8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