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古浪境内的丝绸之路古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林山 杨文科

  摘 要:古浪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丝绸之路要冲,自古有“驿路通三辅,峡门控五凉”之称,境内汉明长城纵横交错,烽燧关堡星罗棋布,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分别沿国道312线和省道308线穿越全境。研究古浪丝绸之路古道的走向和脉络,对于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沿线的长城文化、边塞文化、商贸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浪;丝绸之路
  1 汉代古浪境内丝绸之路
  汉代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后,从长安到武威,有两条线路。一为南线,从长安出发,经宝鸡、秦安、陇西、临洮、兰州,越乌鞘岭到达武威。一为北线,从长安出发,沿泾河、经陇山、固原、海原,在靖远渡黄河,经景泰到武威[1]。以上两条道路都经过古浪县。在古浪境内的线路又经过哪里?探讨这个问题不能离开地理环境和行政机构的设置。
  南线,大体呈南北向,基本沿今天的国道312线走向,从兰州出发,沿庄浪河北行,越乌鞘岭经黑松驿到武威。这条线路是匈奴休屠王部落游牧范围,其部落从令居(今永登)到故臧(今武威)一带往来,大体走的就是这条通道,这里水草充足,集镇接续,补给方便,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在乌鞘岭南北,有汉塞蜿蜒而下,沿龙沟河谷、黑松驿东面山梁往北,有汉塞分布,汉塞以内设立了一些县。据敦煌悬泉置出土的《悬泉里程简》记载,从永登到武威,从南到北,从令居出发,经仓松、鸾鸟、小张掖各县到故臧。据清代张澍考证,仓松县治在今黑松驿。1952年,在修建兰新铁路时出土了一件东汉建武十一年(35)大司农平斛,这是中央政权颁发到县级政权的一件量器,大司农平斛出土于黑松驿,说明当时的仓松县治在黑松驿。
  北线,大体呈东西向,基本沿今天的省道308线走向。从靖远越过黄河渡口后,南面祁连山余脉横亘,北面是腾格里沙漠,中间是绿洲平原,地势相对平坦。南山雪水形成许多河流和山泉,这里水草便利,道路平畅,为交通线路的形成提供必需条件。在北面沙漠有汉代烽堠分布。明山西总督李汶说:“勘得自镇番以至中卫,烽堠相望,迄今旧址犹存。”[2]这些烽堠形成一道严密防线,在这道防线之内设有县和驿站,便于屯田、防御和传递信息。《居延里程简》记载,从东到西,沿线从媪围、居延置、朴环、揟次、小张掖到故臧(武威)。从古浪发现的汉墓群分布情况分析,揟次县当在今土门镇范围,朴环县在今大靖镇范围,在这条道路的北面,从中卫市到民勤县分布有许多烽堠。这些行政机构和烽堠的设立,保障了北线的畅通。
  2 汉代以后古浪境内丝绸之路
  汉代以后,丝绸之路虽然时断时续,但基本沿用这两条线路。明清时期,当地将南线在古浪境内的道路叫大路,从黑松驿出土的万历二十一年(1593)“凉庄保障”城门石额分析[3],大路是凉庄大路的简称。北线叫边路,当地也称为凉州大路。
  明代,沿南线修筑了从乌鞘岭到武威的边墙一道,在乌鞘岭南设立了镇羌堡,在乌鞘岭北设立了安远堡、黑松营、西山堡、古浪守御千户所、双塔所、靖边堡等,陆续完善了丝绸之路驿站。古浪县明代有二驿三所,清代沿用,也设古浪、黑松、安远二驿三所,同治后,设古浪、黑松二驿。通过设立营堡驿所,保障了南线畅通。民国时期,南线在县内叫古浪路,从安远堡北行依次至龙沟堡、黑松堡、岔路墩、十里店、金家湾、古浪南门外洪渡桥,自古浪北门北行至八里营、小桥堡、双塔堡,进入武威界[4]。明代北线时断时续,直到万历二十七年(1599),明王朝收复大小松山,从景泰县永泰索桥至泗水修筑了四百里新边,这条线路才开始通畅。明代在新边线还修筑了红水营、阿坝营、裴家营、大靖营、夹山岭堡、土门堡、永丰堡、泗水堡等营堡,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
  这条北线又形成几条支线。一是从靖远黄河渡口出发,沿腾格里沙漠南缘,经景泰洪水、古浪裴家营、大靖、土门沙漠边缘区域通往大河驿到武威。二是从靖远黄河渡口出发,沿南部山区景泰白茨水、古浪新堡、蒿沟岘,进入古浪川区裴家营、大靖、土门、圆墩到武威,以上两条线路称为边路或凉州大路。三是从靖远黄河渡口出发,沿南部山区,经景泰白茨水、新堡、双井、大鱼、干城、横梁、黄羊川、古浪到武威[5]。
  在古浪南部山区又有几条支线与北线相连。一是从天祝松山营出发,穿越甘沟,东经永泰营、白茨水到黄河渡口,向北经新堡、双井营、蒿沟岘到裴家营。二是从松山营出发,向北经大鱼、喇牌官路、蒿沟岘到裴家营。三是从松山营出发,沿南部山区西走,穿越黑马圈河到达干城,与白茨水到黄羊川山区支线相连。
  清代沿用上述线路。北线驿站、递运所基本没有变化,在北线设置5塘,分别为黄家寺塘、大靖塘、夹山岭塘、土门塘、圆墩塘。加上当时属于平番的裴家营塘、阿坝营塘,共有7塘。同治年间,裁去5塘,设大靖、夹山岭、圆墩边路3处驿站[6]。民国时期的土靖路从花庄子西行7.5千米至大靖堡,西北行22.5千米至倪家窯,又西北行22.5千米至土门堡,再西北行15千米至圆墩子,进入武威界[7]。
  3 古浪境内丝绸之路变迁的历史原因
  古浪境内丝绸之路的变化,与当时军事行动有密切关系。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汉王朝发动河西战役,击退匈奴,打通了河西走廊。元狩四年(前119),发动漠北战役,彻底击败匈奴。这两次战役使河西丝绸之路畅通。同时在沿线设立郡县,实行屯田,巩固了战果,推动了河西丝绸之路的繁荣。唐代凉州都督郭元振在古浪南境峡口筑和戎城,在民勤筑白亭军,拓地五百里,有力捍卫了部分丝绸之路的畅通。宋代古浪境内丝绸之路基本被吐蕃、党项控制,元代恢复畅通。明代洪武五年(1372),大将军冯胜征河西,击败蒙古残元势力,以后陆续移民实边,开荒屯田,推动南线长期保持畅通和繁荣。北线在万历二十七年(1599)的松山战役后,才保持畅通。清代,顺治五年(1648)、同治四年(1865)回民起义,使古浪境内中线、北线短暂中断。上述史实,说明军事行动决定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古浪境内丝绸之路的变化,是丝绸之路盛衰变迁的缩影,反映了时代变迁的历史,对研究丝绸之路军事、历史、经济、文化等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鲜肖威.甘肃境内的丝绸之路[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
  [2](清)张昭美.五凉全志·平番县志[M].张克复,校注.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
  [3]古浪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古浪文史(第五辑)[M].武威:古浪县印刷厂,1992.
  [4][7]唐海云.古浪县志[M].古浪县档案局,校点.武威:古浪县档案局,2018.
  [5](明)王之采.万历庄浪汇记[M].抄本.
  [6](清)张昭美.五凉全志·义集[M].张克复,校注.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07841.htm